中耳炎尤其是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多見於兒童,臨床常表現為耳區脹痛、聽力下降以及伴有發燒、頭痛、乏力、食慾減退等全身症狀,一旦鼓膜穿孔,可見膿液從耳中流出,此時腫脹的症狀反而減輕。一些家長對耳內會有膿液流出大惑不解,常以為是水灌入耳中所致,其實這種看法並不正確。
中耳好比一個小小的火柴盒,有六個壁,前壁就是鼓膜,將外耳道(俗稱耳孔)和中耳隔開,中耳腔內覆蓋著黏膜,有三塊起傳音作用的聽骨與內耳相連。一般情況下,洗澡時外耳道偶爾進水,只要鼓膜沒有病變,水是進不了中耳腔的,也不可能引起中耳炎。所以嬰兒洗澡時耳孔不慎進了水,只要用脫脂棉小心吸出就行了,但應該注意手勢切莫太重。
那么,小兒怎么會得中耳炎呢?原來,在中耳腔內,有一條細管子通往鼻咽部,醫學上稱為咽鼓管。由於小兒的咽鼓管比較短、寬且直,呈水平位,加上小兒機體抵抗力較弱,容易患急性鼻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而某些傳染病如麻疹、猩紅熱、流感等常常會引起鼻咽部的分泌物增多,或由於嬰兒吐奶、嗆咳及擰鼻涕用力太猛時,細菌便很容易從咽鼓管進入到中耳而成為引起化膿性中耳炎最常見的原因。此外,給小兒掏挖耳朵,不小心損傷了外耳道黏膜或鼓膜導致了感染,也有可能蔓延到中耳發生炎症。
當中耳炎沒有膿液流出時,稍年長的兒童能自行訴述病情,但嬰幼兒一般只會煩躁哭鬧,父母常常不知所措。但此時若用手指輕輕按壓耳朵,如果孩子哭鬧加重,或用手來自衛,則說明是耳內的毛病。另外,因重力的關係,將小兒抱立時,由於耳內的充血情況得到改善,疼痛常常有所減緩,這也提示中耳炎症的存在。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除了應注意休息、多飲水、給予富有營養的飲食以及保持大小便通暢外,應在醫生指導下給予積極的抗感染處理,同時應加強中耳局部的消炎處理,另外應特別注意去除致病因素,以保持咽鼓管的通暢。若治療及時得當,一般流膿會逐漸減少至痊癒,穿孔的鼓膜也可能癒合,對聽力不會造成影響。若急性期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一旦轉變為慢性中耳炎,不僅會導致聽力下降,甚至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