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美國語言學家S.D.Krashen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且頗有爭議的二語習得模式——“監察模式”,它包括了五大假說,即習得與學習假說,自然順序假說,監控假說,輸入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Krashen將他的五大假說進行了匯總,並作了細緻的描述和論證,尤其肯定了輸入假說的重要地位。他認為,輸入假說“也許是當今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唯一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因為它回答了語言學習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即怎樣習得語言,尤其是外語。他認為單純主張語料輸入是不夠的,學習者需要“可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
其他
所謂“可理解輸入”,是學習者聽到或讀到的可以理解的語言材料,這些材料的難度應該稍微高於學習者目前已經掌握的語言知識。這一概念與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evVygotsky)提出的最近發展區(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相似。維果茨基認為,在進行教學時,必須注意到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發展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維果茨基把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描述為“在有指導的情況下,憑藉成人的幫助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在獨立活動中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之間的差異”,稱為最近發展區。
同樣,Krashen把當前的語言知識狀態定義為i,把語言發展的下一階段定義為i+1。這裡的1就是當前語言知識與下一階段語言知識之間的距離。只有當學習者接觸到屬於id-1水平的語言材料,才能對學習者的語言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如果語言材料中僅僅包含學習者已經掌握的知識或者語言材料太難,對語言習得都沒有意義。語言輸入的作用就是激活大腦中的習得機制,而激活的條件就是恰當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Krashen還強調,語言使用能力如口語,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接觸大量的可理解語料之後自然獲得的,並且同樣也能獲得必要的語法。可見,可理解語言輸入是習得語言的關鍵,教師的最大職責就是讓學生接受儘可能多的可理解的語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