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解釋學

語文教學解釋學

《語文教學解釋學》是2007年1月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曹明海。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這部《語文教學解釋學》主要是研究教學文本特別是文學課文的理解與解釋,所以,它主要借鑑和運用的文學解釋學的理論方法。而在當代影響很大的文學解釋學,與西方源遠流長的哲學解釋學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封面

近年以來,解釋學經歷了以施萊爾馬赫為代表的“認識論解釋學”,狄爾泰為代表的“方法論解釋學”和海德格爾、加達默爾為代表的“本體論解釋學”的發展過程,即解釋學從一種認識論、方法論邁進到本體論的層次。

由於解釋學過了這種哲學層次的跨越,才拓展出了它的各個分支領域,也催生了富有交叉性、邊緣性的文學解釋學。我們所著力研究的語文教學解釋學,就是用這種文學解釋學的理論方法探討語文教學文本解釋的原理,把理解本體視為文本意義的審美生成過程,將讀者的解讀作為尋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動,即既建構文本意義又建構自我世界。

作者簡介

曹明海教授,博士生導師。1952年生。從80年代初即從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文學解讀學與鑑賞理論、散文評論與鑑賞理論的教學與研究。現為山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學科帶頭人、語文教育學教研室主任,兼任山東省語文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等職。從90年代以來,出版學術專著6部,主編2套學術叢書和3部全省高師統用教材,發表論文60餘篇。其學術專著《文學解讀學導論》、《語文閱讀活動論》與主編的《新世紀語文教師發展叢書》,被學術界視為“別有創意之作”。其中,《文學解讀學導論》,在《光明日報》、《讀書》、《文藝報》、《中國圖書課論》發的評論中,被稱之為“第一部文學解讀理論的開創之作”。其次,他的散文評論和鑑賞理論研究也有廣泛的影響,有的文章被全國《新課程語文教材教學用書》(人教版)採用。

目錄

序言

引言:理論前沿的考察、警醒與沉思

第一篇解釋本體:文本意義的審美生成

一、解釋學軌跡:從方法論到本體論

二、視界轉移:從作品本體到讀者本體

三、新的景觀:文學接受的主體性建立

四、解釋形態、文學意義的多元取向

第二篇作品解讀觀念與方法的操作性問題

一、解讀文學經典的價值觀念問題

二、通過還原和比較進入分析

第三篇解讀:尋求理解與自我理解的活動

一、解讀的本質與特徵

二、解讀的主體與對象

三、解讀的方法學規律

第四篇視野融合:閱讀教學解釋學原理

一、“視野融合”的解釋學原理與歷史發展

二、“視野融合”的教學原理與理論建構

三、“視野融合”的對話本質與理論探討

四、“視野融合”與閱讀教學的對話策略

五、“視野融合”與閱讀課程的建構策略

第五篇後現代課程觀視野中的閱讀教學

一、後現代課程觀視野中的閱讀教學闡釋

二、後現代課程觀視野中的閱讀對話教學透視

三、後現代課程觀視野中的閱讀對話教學原則

第六篇接受美學理論與閱讀教學創新實踐

一、接受美學理論對閱讀教學的啟示

二、召喚結構與閱讀教學探索

三、斯待視野與主體性閱讀教學的建構

第七篇走向理解與對話的閱讀教學探索

一、走向理解的閱讀教學

二、走向對話的閱讀教學

第八篇伊瑟爾的閱讀活動反應理論透視

一、處於潛勢中的文本:等待讀者的開啟

二、讀者視野中的文本:內心形象的構建

三、文本與讀者的互動作用:彼此交流的敞開

第九篇金元浦的文學解釋學理論描述

一、文學意義論:解釋學真理觀的新探索

二、閱讀過程觀:文學的本體存在方式

三、間性的凸現:文學閱讀方法論闡述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