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說

認知說

1980 年美國學者萊考夫和詹森(Lakoff,G.& John-son,M.)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的出版在學術界掀起了隱喻研究的高潮,標誌著認知觀的隱喻研究全面開始。

基本結論

萊考夫和詹森考察了大量的英語語料,發現英語中許多表達形式都來自基本隱喻。他們對隱喻進行了廣義的分析,得出了兩個基本結論:

(1)所有的語言都是隱喻。

(2)所有的隱喻最終依賴於我們的親身經驗(Lakoff,G.&Johnson,M.,1980)。他們認為,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pervasive)隱喻。隱喻不僅存在於語言中,而且存在於思維和行動中。我們進行思考和行動所依賴的日常概念系統,就本質而言基本上是隱喻性的。人們的概念系統是隱喻結構化的,因此語言表達也是隱喻結構化和定義化的。隱喻概念體系來源於人們的經驗,生長於社會文化的土壤中。人們習慣於用隱喻概念理解和體驗事物,經常用--種更具體的概念(acon-cretesourcefield)來談論某種抽象概念(anabstracttargetfield)。例如,“網際網路”(internet)(屬信息領域)和“高速公路”(highway)(屬交通領域)是兩個不同的“語域”,我們可以用與“高速公路”相關的辭彙來描寫“網際網路”:“In-ternetishighway”。語句的本義通過底層的隱喻得到認知,即有關網路的概念可以通過高速公路的概念表達清楚。萊考夫和詹森還提出了“跨概念域的對應理論(mappingsacrossconceptualdomains),認為隱喻過程就是人們藉助一個概念領域結構去理解另一個不同的概念隱喻結構。他們用“sourcedomain”(喻源域)和“targetdomain”(F1標域)來說明兩個領域互動關係的方向性,同時,把兩個領域之間的這種帶方向性的互動稱為“mapping”(映射)。隱喻的意義取決於喻源域的意義和結構特徵。在隱喻的理解過程中,喻源域的結構被大規模地、系統地轉移到目標域中,並成為目標域結構的一部分,所以前者決定了後者的意義。

分類

萊考夫和詹森把概念隱喻分成三大類,即結構隱喻(structuralmetaphor),即用一個類別概念結構來構造另一個類別的概念,是兩類概念疊加之後產生的一詞多用現象,是通過“結構映射”的方式把源概念映射到目標概念上。如:ARGUMENTISWAR(爭論是戰爭),TIMEISMONEY(時間是金錢)。爭論和戰爭、時間和金錢本來分屬不同的概念系統,通過結構映射,使人們看到它們的相似或類同的方面,因而抽象的詞語通過隱喻而形象化了;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met-aphor),即用諸如上下、內外、前後、深淺、中心達空間的概念形成的一套概念系統,如;HAPPYISUP(快樂是上),SADISDOWN(悲傷是下),MOREISUP(數量多是上),LESSISDOWN(數量少是下)等。這些方位都是人體直接經驗的體現。“.上”、“下”和它們的隱喻之間的關係不是任意的,它們是以身體為參照點建立起來的,是人類共有的身體經驗隱喻化的結果,因此,不同的語言也有著大體類似的方位隱喻;本體隱喻(ontologicalmetaphor),包括實體和物質隱喻(entityandsubstancemetaphor)和容器隱喻(con-tainermetaphor),就是利用人類對客觀物質世界感知的基本經驗來理解那些抽象經驗,如思想、觀念、行為等,如:In-flationisanentity(通貨膨脹是實體),Themindisamachine(大腦是機器)等。將通貨膨脹看作是一個實體,就有“通貨膨脹正在降低我們的生活水平”(Inflationisloweringourstandardofliving.)、“我們需要與通貨膨脹作鬥爭”(Weneedtocombatinflation)這樣的表達。在這個實體化的過程中,抽象的經驗被表達得具體形象生動。把大腦的思考實體化為機器,我們就可以得到許多有關大腦和機器聯繫的表達,諸如:“我的腦子不轉圈了”(Mymindjustisn'toperating.)、“我腦子有點生鏽了”(Mymindisalittlerusty.)等。雷迪(Reddy,1979)提出的著名的導管隱喻,也被稱為容器隱喻,他把思想或意義看成是物體,語言是容器,交際是通過管道傳送,比如:Thatconceptwasoutofmyreach.(我不理解那個概念),concept(概念)是說話人夠不到的物體。容器隱喻建立的基礎來自於我們的身體經驗,事件、行動、活動和狀態都可以看成是容器;可以是視覺領域、可以是有疆界的土地、可以是心理的感情狀態、也可以是進人或退出的比賽,等等。這種容器的普遍存在是容器隱喻普遍存在的具體表現。萊考夫和詹森進一步指出隱喻概念具有系統性和文化一致性等特點,主要是因為語言中的隱喻表達方式與概念隱喻體系是緊密相連的,而且概念隱喻體系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與社會文化中的最基本的價值觀念相--致。萊考夫和詹森的理論極大地拓寬了隱喻的研究範圍,使之進入了一切和人的思維意識相關的廣泛領域,它使人們認識到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而是一種被稱作“隱喻概念體系”的、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是人們認知以及行為的基礎。但是它末把語境作為一個範疇。它雖強調了人類認知中概念的抽象性和普遍性,卻忽視了隱喻的特殊性,隱喻在不同的文化中有其特殊的概念。其次,萊考夫和詹森的有些概念隱喻以偏概全,例如“向上”(up)未必都是好的,“向下”(down)未必都是壞的,如“物價飛漲”、“少而精”就是例證。萊考夫和詹森的“雙域”(喻源域和目標域)概念隱喻模型對有些複雜結構的隱喻無法做出解釋。弗科尼亞(Fau-connier)提出的合成空間(Blendedspace)理論對此做了補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