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現實主義

詩意現實主義,法國30年代以後出現的一種在創作上強調遵循人道主義和人性論電影創作傾向。

詩意現實主義

內容

詩意現實主義
rea1isme poetique

法國30年代以後出現的一種電影創作傾向。它並無明確的系統理論,在創作上強調遵循人道主義和人性論。進入30年代以後,歐美電影趨向成熟,尤其是法國電影,在經歷了20年代中期的先鋒派運動後,在電影的表現特徵上,有了進一步的開拓。隨著蘇聯電影的興起和發展以及美國好萊塢電影影響的日益擴大,全世界幾乎都發現並承認電影是一門藝術,它擁有無限廣闊的能力去表現和反映現實,而這種現實又必然是同電影攝製者生活於其中的社會環境緊密結合的。
法國的一些電影藝術家,如R.克萊爾、J.雷諾瓦M.卡爾內等人便通過自己的影片,力主電影在巨觀地表現日常生活的真實圖景的同時,應具有某種詩情畫意(如敘事結構、對白、表演、畫面構成、光線照明和聲響氣氛、配樂、附有隱喻作用的道具等)。
 最早具有上述表現特徵的影片有R.克萊爾的《巴黎屋檐下》(1930),J.維果的《零分的操行》(1933)、《駁船阿塔蘭特號》(1934)等。這些影片以散文式的手法對生活中的人、日常的事物和環境作了詩意的再現。
 1936年以後,一些電影工作者(包括J.雷諾瓦、J.杜維威爾、M.卡爾內)開始攝製現實主義色彩鮮明,以普通民眾的命運、經歷為主要敘事內容的影片,如《蘭基先生的犯罪》(1936)、《同心協力》(1936)、《在底層》(1936)、《生活屬於我們》(1936)、《逃犯貝貝》(1937)、《霧碼頭》(1938)、《北方旅館》(1938)、《幻滅》(1937)等等。這些影片一般都有詩意現實主義影片之稱。

配圖

所屬分類

電影
電影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