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蹟》
唐 杜甫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注釋譯文
詩詞注釋
⑴蜀主:指劉備。
⑵永安宮:在今四川省奉節縣。
⑶無野寺:原注今為臥龍寺,廟在宮東。
⑷伏臘:伏天臘月。指每逢節氣村民皆前往祭祀 。
詩詞譯文
劉備攻打東吳駕臨三峽,駕崩那年也是在永安宮中。
在空山里還可以想像他的行仗,野寺中還能隱約回憶起行宮。
古廟的杉松上,有野鶴作巢,每逢節氣,村裡的人來祭祀。
武侯祠緊緊相鄰在一起,君臣一體祭祀相同。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公元766年(大曆元年)游江陵、歸州一帶,訪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廟、武侯祠,因古蹟懷古人並自我傷感而作,一氣貫成,為一組詩,亦可分首獨詠。這一首通過老百姓對劉備崩駕地的四時祭祀之勤,表達了對劉備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時對詩人的飄泊生活不勝感慨,將荒涼的景象寫得分外有情 。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後半則為其身後不平。這片大好江山里,還保存著宋玉故宅,世人總算沒有遺忘他。但人們只欣賞他的文采詞藻,並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負和創作精神。這不符宋玉本心,也無補於後世,令人惘然,故曰“空”。就象眼前這巫山巫峽,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賦》。它的故事題材雖屬荒誕夢想,但作家的用意卻在諷諫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誕夢想,欣賞風流艷事。這更從誤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閹割成荒誕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為無謂詞人。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傷心。而最為叫人痛心的是,隨著歷史變遷,歲月消逝,楚國早已蕩然無存,人們不再關心它的興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負和創作精神,以至將曲解當史實,以訛傳訛,以訛為是。到如今,江船經過巫山巫峽,船夫們津津有味,指指點點,談論著哪個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歡會處,哪片雲雨是神女來臨時。詞人宋玉不滅,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獲際遇,身後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為此。前人或說,此“言古人不可復作,而文采終能傳也”,則恰與杜甫本意相違,似為非是。
顯然,體驗深切,議論精警,耐人尋味,是這詩的突出特點和成就。但這是一首詠懷古蹟詩,詩人實到其地,親弔古跡,因而山水風光自然顯露。杜甫沿江出蜀,飄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計窘迫,境況蕭條,情緒悲愴,本來無心欣賞風景,只為宋玉遺蹟觸發了滿懷悲慨,才灑淚賦詩。詩中的草木搖落,景物蕭條,江山雲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點的情景,都從感慨議論中出來,蒙著歷史的迷霧,充滿詩人的哀傷,仿佛確是淚眼看風景,隱約可見,實而卻虛。從詩歌藝術上看,這樣的表現手法富有獨創性。它緊密圍繞主題,顯出古蹟特徵,卻不獨立予以描寫,而使之溶於議論,化為情境,渲染著這詩的抒情氣氛,增強了詠古的特色。
該詩詠懷了劉備,讚頌諸葛亮與劉備生前一體的親密關係,寄予了自己境遇的苦悶。全詩平淡自然,寫景狀物形象明朗 。
這首是詠劉備在白帝城的行宮永安宮的。詩人通過先主廟和武侯祠鄰近的描寫,進而讚頌劉備、諸葛亮君臣際遇、同心一體,含有自己論事被斥,政治理想不能實現,抱負不能施展的感慨。在藝術描寫上和前幾首又有所不同。全詩以詠古蹟為主而隱含詠懷 。
名家點評
《詠懷古蹟五首》是杜甫大曆元年(766)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 。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蹟,杜甫正是借這些古蹟,懷念古人,同時也抒寫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感。這首《詠懷古蹟》是杜甫憑弔楚國著名辭賦作家宋玉的。宋玉的《高唐神女賦》 寫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夢中歡會故事,因而傳為巫山佳話。又相傳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過巫峽,至江陵,不禁懷念楚國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來,宋玉既是詞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後卻都只被視為詞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則遭誤解,至於曲解。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處,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為傷心處。這詩便是矚目江山,悵望古蹟,吊宋玉,抒己懷;以千古知音寫不遇之悲,體驗深切;於精警議論見山光天色,藝術獨到 。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
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