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詞的起源
第二章 詞的流派
第三章 詞的分類和體裁
壹 詞的分類
貳 詞的體裁
第四章 詞的異名和有關詞的專用語
壹 詞的異名
貳 關於詞調的一些專名
叄 關於詞的一般用語
第五章 詞牌、詞譜、詞調
壹 詞牌
貳 詞譜
叄 詞調
第六章 詩韻和詞韻
壹 詩韻概說
貳 詞韻
第七章 詩律和詞律
壹 近體詩格律要點
一 用韻
二 平仄安排
三 對仗
四 格式
貳 詞的基本格律
一 押韻
二 平仄安排
三 對仗
四 領句字
五 其他規則
第八章 詞在聲律上的特殊要求
第九章 句式
壹 一般句式
貳 特殊句式
一 拗句
二 參差句
三 增字句
第十章 詞與詩的區別
附錄一聲律發蒙
附錄二 時古對類
……
序言
詞是一種和音樂有密切聯繫的文學形式,最初稱為曲子詞。在詞的創始時期,是用來配合樂曲演唱的,先有樂曲,然後根據樂曲的長短、節奏,填上詞句,所以寫詞叫“倚聲填詞”,也就是依照曲譜填寫歌詞的意思,詞就是曲子詞的簡稱。明代徐師曾在他所著的《文體明辨》中,曾給詞下一定義:“凡依已成曲譜作出歌詞,便日‘填詞’。填詞行,而詞之名始立。”他並對詞的形式加以概括:“調有定格,字有定數,韻有定聲。”
詞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它上承唐詩,下啟元曲,是我國詩歌主要的形式之一,也是格律詩的另一種形式。詞到南宋時期,才逐漸與音樂脫離,不再用來歌唱,成為一種獨立的具有特殊形式的文學體裁。
文摘
第一章 詞的起源
詞是詩歌體裁之一種,所以,要討論詞的起源,先得談談詩歌形式的演變過程。
我國的詩歌,從現有的可資依據的史料來看,最早的是公元前六世紀編定的《詩經》中收集的作品。其中的詩以四字一句的占多數,另一部分是詩句字數不等的長短句。而從句數看,不論四字一句的詩或是長短句詩,都是有多有少,並不一致。既然《詩經》中的作品是我國最早的詩歌,所以《詩經》作品的形式也就是我國詩歌最早的形式。
到了公元前四——前三世紀,有楚國的屈原、宋玉等人寫的楚辭流傳下來。楚辭的形式是句數多少不定,句子字數不等,並在句中或句末加語助詞“兮”、“些”或“只”這一類字。
從漢代開始,通篇是五字一句的五言①詩形式形成,取代了四言詩和楚辭的地位。當時的五言詩不限句數,可長可短,後人稱為五言古體詩,不同於初唐時期形成的近體詩①要受格律約束。與五言古體詩同時出現的還有樂府②詩,樂府詩有五言詩,也有長短句詩。
到三國時,曹丕寫了兩首完整的七言詩。七言詩一直到齊、梁時才逐漸流行,而詩的格律也在這時期開始萌芽。
以後到了初唐,近體詩的形式已經確立,從此五言近體詩和七言近體詩形式一直保存下來,與不受格律限制的古體詩並列。近體詩分絕句和律詩兩類,絕句詩每首限定四句,律詩限定八句。另有一種排律,又稱長律,不受旬數限制,只須保持近體詩的格律,可以由十句到上百句不等。
公元七世紀末到八世紀中期,即唐玄宗開元前後,逐漸形成詞這種文學形式。經過五代到兩宋,是詞的全盛時期。
宋亡以後,在元代流行的詩歌形式是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數兩類,套數又稱套曲。小令只是一首曲,而套數是由幾首曲組成。曲的形式接近於詞,它與詞主要區別在用韻上比較靈活,也比詞更13語化。
在新詩出現以前,我國的詩歌再沒有新的形式出現。
關於詞的起源,過去就有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自有詩就存在長短句①形式,因此,有詩的長短句形式,就是長短句形式的詞的開端。持這種論點的,是清初人汪森。他在與朱彝尊合編的《詞綜》的序中指出,《孔子家語》中的《南風歌》,《書經》中的《五子之歌》,《詩經》中“頌”②這部分中的十八篇,漢《郊祀歌》中的五篇和漢樂府十八篇《短簫鐃歌》,都是長短句形式,因此他認為這些詩就含有詞的因素。汪森這種說法,顯然不能成立,因為構成一首詞的條件,雖然長短句是其中之一,但不論從音樂關係上和格律要求上,初期的詩與詞相比,都沒有共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