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Weeks, Rodebaugh, Heimberg, Norton 和Jakatdar (2008c) 從社會認知角度提出評價恐懼的概念, 把其分成負面和正面兩個維度。
對他人負面或消極評價的擔憂與恐懼稱為負面評價恐懼;對他人正面或積極評價的擔憂與恐懼則稱為正面評價恐懼。這兩種恐懼統稱為評價恐懼
負面評價
1969年, Watson 和Friend 提出負面評價恐懼概念,並將之定義為“ 對他人評價的憂懼,,為負面評價而苦惱,以及對他人可能給自己負面性評價的預期。” 負面評價恐懼描述的是演講、聚會等情景中廣泛的社會評價焦慮。
正面評價
在社會交往中表現良好而獲得積極社交信號的社交焦慮個體,會覺得他們的社交表現是積極的,從而擔心他人會對他們期待更多。
與非社交焦慮個體不同,社交焦慮個體會擔心最初的正面評價將會導致後來的負面評價。具體地說,對社交焦慮個體良好的行為表現給予正面反饋,他們會預期在接下來的行為表現中體驗到更大的焦慮。相反,當僅僅強調他們的行為沒有負面不良表現時,社交焦慮個體則不會預期在接下來的行為表現中體驗到更大的焦慮。
理論解釋
認知行為模型
Clark 和Wells (1995)、Rapee 和Heimberg 提出社交焦慮的認知行為模型來解釋社交焦慮個體感知和加工評價性信息的方式,並將負面評價恐懼作為社交焦慮的核心特徵。在社會評價情景中,社交焦慮個體會將周圍人看作自己的觀眾,這些觀眾時時觀察他們的外表、言語和行為,同時認為這些觀眾的本質是喜好評論的,
可能會對他們進行負面評價。對於社交焦慮個體來說,最危險的刺激來自周圍的觀眾,最可怕的結果是來自周圍觀眾的負面評價。
心理進化模型
由Gilbert (2001) 提出的心理進化模型認為, 社交焦慮直接與人類互動作用中的競爭威脅相關。社交焦慮的目的是避免挑戰群體中的權威人物、迴避他人的負面評價, 以此來避免與群體中地位高的人發生衝突, 並使自己處在群體中的安全範圍內。
早期人類社會中,人們過著等級觀念明確的群居生活,為了避免與社會等級中地位高的人發生衝突,迴避負面評價是為了適應環境。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也盡力迴避他人的正面評價,否則其他群體成員會將他們看作是對自己的威脅。因此,負面評價恐懼和正面評價恐懼是認知機制,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中起到適應作用。
社會等級動力學
如果一個人的社會獲得價值評估比群體中其他成員低,可能引起順從行為,它的功能是抑制來自更具統治地位成員的威脅。本質上,社交焦慮個體害怕表現出色,因為這會將他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使他們直接參與到社會資源的競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