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詐馬宴始於元代。這一古樸的分食整牛整羊的民俗,由聖主諾顏秉政發展為奢華的宮廷宴。如今,宮廷詐馬宴已絕跡,烤全牛也已失傳。 1991年 8月,伊克昭盟在籌備那達慕大會成吉思汗陵分會時,有關人員查閱了《蒙古食譜》、《蒙古風俗錄》等大量資料,並進行了試驗,恢復了烤全牛詐馬宴,按照古籍記載的元代蒙古族宮廷詐馬宴的禮儀,在成吉思汗行宮舉行,作為那達慕大會的觀賞項目,令遊人大飽眼福。
元代詐馬宴
周伯琦《近光集》記載:“國家之制,乘輿北幸上京,歲以六月吉日,命宿衛大臣及近侍,服所賜只孫珠翠金寶衣冠腰帶,盛飾名馬,清晨自城外各持采杖,列隊馳入禁中,於是上盛服御殿臨觀,乃大張宴為樂。惟宗王、戚里、宿衛大臣前列行酒,餘各以所職敘坐合飲,諸坊秦大樂,陳百戲,如是諸凡三日而罷。其佩服日一易;太宜用羊二千,馬三匹,他費稱是,名之曰只孫宴。”只孫,華言一色衣也,俗呼為“詐馬宴”。
這種大宴展出蒙古王公重武備、重衣飾、重宴饗的習俗,較之宋皇壽筵氣派更大,歡宴三日,不醉不休。赴宴者穿的只孫服每年都由工匠專制,皇帝頒賜,一日一換,顏色一致。菜品主要是羊,用酒很多。在這種大宴上,皇帝還常給大臣賞賜,得到者莫大光榮。有時在筵宴上也商議軍國大事。 此活動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因此,它是古典筵席的一個特例。
製作
烤全牛詐馬宴,首先要備好烤爐。在地上挖一個一米多寬、二米長、一點五米深的長方形坑,挖出五個煙筒槽,用磚從內壁砌好,下面用磚倒立一層,以便通風和儲灰,前方砌好爐膛,壓上爐條,留好加煤口。備好烤爐,便以蒙族傳統方式宰牛。選一頭膘肥體壯的四歲牛,用刀從腦門上扎進去,牛即刻倒地而死。接著,切開胸膛,去掉內臟,清洗乾淨,把鹽和五香調料放置腹腔內,將開膛處縫好。把牛拴在一個專用鐵架的兩根鐵管子上,再抬起鐵管將牛放進烤爐,鐵管架在烤爐的磚壁上,牛背朝下,四肢衝上,懸吊在烤爐中,四周不能與爐壁接觸。然後將爐頂用一塊鐵板蓋住,除煙筒外,用泥將縫隙封嚴,將爐膛用煤點燃,進行烤制。熊熊火苗離牛背約一尺左右,視火勢情況加煤。經過六個小時的悶烤,整牛即被烤熟。
元代宮廷“衣宴”
元朝實行兩都制,每年春季,皇帝帶領大批屬僚從大都(今北京)到上都(今錫盟正藍旗境內)理政、避暑、祭祀等活動,期間大擺宴席,招待宗王大臣侍人等,這種宴會稱做“詐馬宴”,也稱“質孫宴”,意思是“一色衣”。歡宴三日,不醉不休,赴宴者穿著只孫服,一日一換,顏色一致。
宴會三日,用羊二千,牛三頭,設宮廷樂舞,競技表演,有時在筵宴上也商議軍國大事,展示了蒙古王公重武備、重衣飾、重宴飧的習俗。
元代詩人楊允孚對此宴做了表頌:
千官萬騎到山椒
個個金鞍雉尾高
下馬一齊催入宴
玉闌乾外換官袍
詐馬宴食譜
點心:蒙古饊子、黃油酥、烏日莫、查乾胡日達、醍醐、奶條、炒米、白油、黃油。
手鮮:四鮮果(水蜜桃、冰糖李子、葡萄、小蘋果)
故鄉情四素碟
故鄉情冷食拼盤
烤全牛
五畜湯
柳蒸羊
蓯蓉滋補湯
紅扒駝掌
炙鳳腿
草原燴菜
杞子芥蘭炒木耳
蒜茸榨菜蒸桂魚
可汗一品飯
羊肉氽面片
肥牛燒賣
水果沙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