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首日封

記憶的首日封

《記憶的首日封》是青島日報報業集團“良友書坊”和營盤兄弟文化(青島)公司聯合策劃編輯出版的《良友》叢書的第1輯,該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了1976年以來在中國發生的種種紛繁駁雜的歷史事件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事件。特别致力於民間及個人視野的開拓,注重在中國當代歷史進程中的大背景下,表達個人獨特的人生感知和生活體驗。而《良友叢書》的命名是表達了對中國現代史上老《良友畫報》圖書出版精神的景仰,並將其傳承和發揚的由衷心愿。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良友》叢書是一種連續出版的、強調“當代”關照的人文讀物。強調以感受映照人生,以事件折射時代,熱衷於理趣與情趣的非虛構性表達。尤其關注“文革”結束以後,即1976年以來在中國發生的種種紛繁駁雜的歷史事件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事件。特别致力於民間及個人視野的開拓,注重在中國當代歷史進程中的大背景下,表達個人獨特的人生感知和生活體驗。以人文的視角、以講述的方式、以現場的姿態是它基本的表達方式。
民間視野和民間記憶,本是歷史最真實和重要的組成部分,卻每每因為零散和卑微而被漠視。所幸總有些深具人文關懷的人,不 斷地打撈那些樸實的記憶,於是有了《記憶的首日封》。《記憶的首日封》是陸續出版的人文讀物《良友》叢書第1輯,收錄十餘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來自奧基弗,這個女醫學碩士2006年夏自殺,留下兩萬餘字的《一個抑鬱症患者的遺書》。“37歲的我站在懸崖邊,前面只有兩條路——死亡,或進精神病院,我選擇死亡。”理性和平靜的敘述中透出徹骨的寒冷,也宣示了作者對生而為人的精神價值的堅守。《“百家講壇”的前世今生》解讀當下電視文化的“霸權”和“百家講壇”的故事,“收視率是學術和學者尊嚴的冷麵殺手……學者面前只有兩條路,想出鏡就要屈尊說書;要保持學術矜持就要疏離電視”。《夭亡的詩心》重新解讀了顧城的人生和愛情悲劇。
《記憶的首日封》也體現了對當代民間記憶的關注,書中殘雪的《囚禁自己》、孫少山的《大肚川憶舊》、趙柏田的《1980年代的老縣城》和於青的《過去的好食光》等,通過個人的體驗,在真切的記憶中反映了時代和社會的風雲變幻。用趙柏田的話說:印像中,80年代就是由這些支離破碎的畫面疊加拼裝成的。它們靜靜的殘缺,病態的富足在記憶的光照下成了一座頹敗的舊建築。而對於孫少山來說,大肚川的記憶則是他生命中最刻骨銘心的體驗:那真是一座不同尋常的山,它的東面就是前蘇聯,山腳下流淌著國境河,胡布圖河。這座高山上的工事就是為了扼制蘇軍的進攻的。東寧要塞曾經被稱為東方馬其諾防線。它是整個東寧要塞的核心。研究軍事的人說它是二戰時期,亞洲最大的軍事要塞。而我,在這個最大軍事要塞里挖煤生活了整整16個年頭兒。
如果說上述是個人的記憶和體驗,那么,《死在飛機上的博士》(薛原)、《張主任》(吳茂華)和《馬當路憨大》(張遠山)則是通過對“他”的記憶和描繪,記錄了在社會演變中的人和事。
該書最打動人心的,就是《一個抑鬱症患者的遺書》(奧基弗),“留給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我並非不留戀這個世界,但是37歲的我已經站在了懸崖邊上,前面只有兩條路——死亡,或是進精神病院,我選擇死亡。”讀著“遺書”主人奧基弗如此理性和平靜的敘述,能感受到徹骨的寒冷。37歲的奧基弗已經選擇了死亡,但她的這封兩萬餘字的遺書卻給我們留下了追求精神價值的人生宣言書。奧基弗,女,醫學碩士,曾為主治醫師,後棄醫從事網路寫作。2005年秋住進精神病院,2006年夏在家中自殺。她的遺書,是一個抑鬱症患者的痛苦自述,也是一場自我戰爭的文本記錄,更是一個精神追求者的內心獨白。遺書中有對親職教育的無情拷問,也有現實與理想的激烈衝突,更有身體與欲望的相互征服……
傅光明的《“百家講壇”的前世今生》則對當下電視文化的“霸權”和“百家講壇”的來龍去脈做了細緻的描繪和剖析,關於如今“百家講壇”的火爆,傅光明在文中關於收視率和學者“講課”方式的一段分析可謂一語道破:“收視率是真正學術和學者尊嚴的冷麵殺手。所以,即便是前任製片人治下的‘百家’,也脫不了這個俗。在文學館與‘百家’合作的中後期,已經出現學者對於電視編導的不滿,因為編導在製片人迫於收視率的壓力下,在與學者溝通時,已經開始反覆強調讓學者變著花樣講故事。擺在學者面前的只有兩條路,如果想出鏡,就要屈尊說書;如果還要保持學術矜持,就要疏離電視。”而幾篇關於易中天的批評和辯護則是對“前世今生”最好的注釋。蔣泥的《夭亡的詩心》重新解讀了詩人顧城的人生和愛情悲劇,對詩人在海外的孤獨生活和情感上的波折,通過當事人的書信、回憶和知情人的講述,給出了一份關於生命、價值和愛情的報告。同樣是在海外,畫家傅紅的藝術與生活則呈現了另外的風貌,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詩與繪畫的區別,這也類似於現在國內詩與繪畫的生存現狀吧。
《“我的最後的北京”》(朱冰)和《上海的愛與路》(周佩紅)則是兩位女性作者對所居住城市的個人解讀,在朱冰眼裡,“原有的北京老了,原有的四合院老了,但這不是北京和四合院本身的錯,不能成為火柴盒式的北京替代老北京、新四合院替代老四合院的理由。”而上海對於周佩紅來說,更多的是個人的細膩感受:我降落。我降落的地方很小,我的視野有限。當我抬頭,天空中懸鈴木枝椏上棲息著的飛翔姿態的白玉蘭(它們長在了一起)再次撞入我的眼帘,街口有一對年輕戀人正倚著各自的腳踏車熱烈接吻,行人從旁經過時都帶著不易覺察的祝福的微笑,高處有一塊寫著“夢想”、“現實”字樣的大廣告牌在陽光下閃著非現實的橙色光,但我知道這是現實,今天,此刻,上海。
從情趣和個人獨特體驗上來說,書中的《一個滿是記憶的首日封》、《綠頭巾·綠帽子》、《喜歡小男人的理由》等篇則是最好的體現,有些體驗的確是獨特的,譬如《一個滿是記憶的首日封》一文的作者,在文中袒露了她在一次國際汽車拉力賽中的獨特遭遇:“我遭遇了我人生中迄今惟一一次同性的性騷擾。騷擾者就是那個攝影組的穿墨綠工作衣服的女人。”

編輯推薦

留給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我並非不留戀這個世界,但是三十七歲的我已經站在了懸崖邊上,前面只有兩條路——死亡,或是進精神病院,我選擇死亡。
——奧基弗
我是不太想念醫院的,以前去過幾次,從未得到任何結論。我知道我的病只能靠自己。也許對我來說,這不是什麼病,只是我特殊的異質的生存方式。
——殘雪
是的,原有的北京老的,原有的四合院老了,但這不是北京和四合院的錯,不能成為火柴盒式的北京替代老北京、新四合院替代老四合院的理由。
——朱兵

目錄

一個抑鬱症患者的遺書·奧基弗
心靈史
囚禁自己·殘雪
1980年代的老縣城·趙柏田
過去的好食光·於青
大肚川憶舊·孫少山
訪談錄
傅紅:藝術與生活·邢小群
鏗鏘鏘
《百家講壇》的前世今生·傅光明
易中天的秘笈或伎倆·胡修江丁國強
我為什麼要批評易中天·葛紅兵
為易中天兩辯·楊曾憲
私房菜
綠頭巾·綠帽子·李梅
旗袍不能承受之重·衛攖寧
喜歡小男人的理由·葉行昆
檔案館
夭亡的詩心·蔣泥
鵝毛筆
《莎樂美》的故事·余鳳高
速寫簿
死在飛機上的博士·薛原
張主任·吳茂華
馬當路憨大·張遠山
演講稿
密云:彩雲密集的地方·劉齊
旅行包
一個滿是記憶的首日封·diandian
劉文彩莊園見聞記·燕妮
連城訣
“我的最後的北京”·朱冰
上海的愛與路·周佩紅
良友稿約
良友余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