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慍台

解慍台,位於安徽省廣德縣盧村鄉桃山村靈山寺旁邊,是由十幾平方米大的兩塊巨石重疊放置在一起,現依稀還能看見解慍台上的古代碑刻痕跡。此地三面靠山,一面深臨峽谷,谷深百米多,登台可遠觀太山之頂、寶塔之巔,白雲、清風、流水、琴聲,清新怡人,正如孔子名言“我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解慍台得名據說由此而來。

簡介

與棋盤山兩兩相望的安徽省廣德縣盧村鄉桃山村靈山解慍台,是由十幾平方米大的兩塊巨石重疊放置在一起,現依稀還能看見解慍台上的古代碑刻痕跡。

此地三面靠山,一面深臨峽谷,谷深百米多,登台可遠觀太山之頂、寶塔之巔,白雲、清風、流水、琴聲,清新怡人,正如孔子名言“我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解慍台得名據說由此而來。

傳說

相傳解慍台還有與治水英雄張渤有關的動人故事。祠山大帝張渤的生身父親張秉是一位治水領袖,相傳當時朝廷下達給張秉的差事非常艱巨,張秉因在經費上難以解決而發愁。為解一方百姓治水困難,緩解朝廷因經費緊張帶來的高壓政策,張秉無意之中奔波到靈山求援,沿途走走看看,了解民情。當張秉到了古剎後山,見一方圓數丈的大石台,就坐在上面小憩,卻因愁起了心事而不能自拔。正在這時,天空突然飄來一片彩霞,在雲霧中走下一位美艷的女子,見張秉禮畢後問:“這位相公為何在此發愁呢?”

張秉很驚訝,便對幸遇的這位女子一一說來。這女子原是仙女,恰巧到靈山布施,就詢問張秉在此躊躇焦慮的原由,聽後就說:“原來如此,相公不必多愁。”然後好言相勸,因被張秉為民解懸解患的痴心誠心所感動,隨即借天神之靈幫助張秉解決家鄉治水患的難關。當時張秉很受感動,即感心曠神怡,立刻解除了心中的憂愁。後來兩人談話非常投機,兩相一見鍾情,情投意合,仙女以身相許,不久與他結成夫妻,相約共同治水,並定下明年的今天還其骨脈。
來年他們得一子取名叫張渤。因張渤是仙女所養,小時候讀書很聰明,長大後為官,繼承父業,成為西漢時期號稱“禹後一人”的“江南治水英雄”。後來人們將張秉和仙女約會的石台即兩石景觀,取名“解慍台”,還在山下建平村修有祠山廟專門紀念祠山大帝呢!大家為了敬仰他,各地也都相繼修建設廟宇來朝拜他。

因為張渤治水有功,為人民做了很多善事,解除了許多自然困難,所以人們稱他為聖人、祠山爺、祠山大帝、祠山王、廣德王。
正如古詩人所云:盤古形成晴雨台,群山深處有蓬萊。循眸四野風光美,勝境舒心喜降懷

另說是: 千古凝成風雨台,登高生趣頓開懷;循眸四野解慍台,此處最是舒心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