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1) [persona]:如小說或戲劇中的人物。
(2) [a type of person]:某一類型的人物。
他倒真算個角色!
他,什麼角色?
(3)[role;part] 演員扮演的劇中人物。
反面角色。
釋義
影視理論 |
戲劇專用名詞。也稱“腳色”。兼指劇中人物及由演員扮演的舞台人物形象。
角色,指演員扮演的劇中人物,也比喻生活中某種類型的人物和戲曲演員專業分工的類別。
演進
最早的古希臘戲劇是從一個演員扮演一個角色與合唱隊對答開始的。後逐漸增至3個演員扮演較多角色。
類別
隨著演劇藝術的發展,劇作中的人物按劇作家的需要而隨意安排,角色就分成了主角、次要角色和民眾角色。
戲劇中的主角,也稱主要角色,在悲劇和正劇中大都是被歌頌的英雄角色或正面角色。在喜劇中,主角絕大部分是一些滑稽可笑的喜劇人物,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尤其是在諷刺喜劇中往往成為嘲諷批判對象。
戲劇中的反面角色是指一些壞人或某種黑暗勢力的代表。反面角色不同於丑角,它是戲劇表現社會衝突而不可缺少的、英雄人物或正面人物的對立面。
戲劇中的民眾角色和各種正、反、中間性的配角,都是戲劇演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揭示主題思想起重要作用。
在義大利即興喜劇等戲劇中,曾存在過一種定型角色。另有一種某一特徵特別突出而致形體畸形或心理、行為有特殊表現的角色,稱為性格化角色。
漢語詞語
基本介紹
【詞目】角色
【拼音(國語)】juésè
2(國語,南方古語,台灣標準)
【注音】ㄐㄧㄠˇㄙㄜˋ
【詞性】名詞
【基本解釋】
1.戲劇或電影、電視中,演員扮演的劇中人物
例:我在劇中只演一個小角色。
2.比喻生活中某種類型的人物。
例:在這一事件中,他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
3.指工作中一個環節、一個部分。
例:我在這項工作中只是承擔了監督的角色。
詳細解釋
讀音
角(①jiǎo②jué):許多人讀錯的一個多音字。
正確的讀法:
口角(“嘴邊”義念jiǎo,“爭吵”義念jué)
角(jué)色
角(jué)斗
角(jué)逐
角(jiǎo)度
含義
1.演員扮演的劇中人物。
洪深《最近的個人的見解》:“角色--全劇人數,不宜太多,以能適合上演於小舞台者為最宜。”
2.比喻生活中某種類型的人物。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梅佐賢聽到最後一句,才恍然大悟自己今天演了一個大傻瓜的角色。”
3.戲曲演員專業分工的類別。根據所演不同的腳色類型及其表演藝術上的特點而劃分。如京劇有生、旦、淨、醜。
李克非《京華感舊錄·由<霸王別姬>想到的》:“每個戲班都有自己固定的生、旦、淨、末、醜,在某一齣戲中扮演某一個角色,除特殊情形外,幾乎都是一成不變的。”
4.出身履歷。
《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便教人來行在取他丈人丈母。寫了他地理角色與來人,到臨安府尋見他住處,問他隣舍,指道:‘這一家便是。’”
戲劇名詞
來源
“角色”一詞的源於戲劇,自1934年米德(G.H.Mead)首先運用角色的概念來說明個體在社會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為以後,角色的概念被廣泛套用於社會學與心理學的研究中。社會學對角色的定義是“與社會地位相一致的社會限度的特徵和期望的集合體”。在企業管理中,組織對不同的員工有不同的期待和要求,就是企業中員工的角色。這種角色不是固定的,會隨著企業的發展和企業管理的需要而不斷變化,比如在項目管理中,某些項目成員可能是原職能部門的領導者,在項目團隊中可能角色會變為服務者。角色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是具體的個人,它本質上反映一種社會關係,具體的個人是一定角色的扮演者。
角色可以由不同的職位和崗位擔任,職位、崗位和角色的綜合表現形式就是相應的職位說明書、崗位說明書和角色說明書。
角色與其“扮演者”既有的崗位不存在衝突,可以理解為:既有崗位職責沒有描述(或者不可能描述)的內容可因為其角色的分配而充實。
另一種解釋:“角色”一詞來源於“腳色”,而“腳色”一詞最初與演藝行當可能並無多大關係。
“腳色”在宋代的官場是一個被廣泛套用的辭彙。比如在范仲淹的尺牘《與韓魏公》中:“其子得殿侍左班……曾申腳色狀,今上呈,如有指示安排處,乞留意。”這裡的“腳色狀”,就是一種履歷表,宋代人要進入仕途,都必須提交腳色狀。那么宋代的腳色狀都填寫哪些內容呢?
據宋代趙升《朝野類要》卷三記載:“初入仕,必具:鄉貫、戶頭、三代名銜、家口、年齒、出身履歷。若注授轉官,則又加舉主。有無過犯,崇觀間,即雲不系元祐黨籍;紹興間,即雲不系蔡京、童貫、朱勔、王黼等親屬;召保官結罪,慶元間人,加即不是偽學。”從中可以看出,腳色狀中包含了個人的主要履歷信息以及政治立場。
個人履歷及政治立場之所以用“腳色”這個詞,可能與“履歷”一樣都與“腳”有關,一個人所走過的路即是履歷,一個人腳所站的地方就是立場。而“色”指種類、類別,比如我們常說的“諸色人等”。腳色決定了一個人的身份、背景、立場,成為一個人的身份標識。
“腳”與“角”在現在的國語里是同音字,但在古代有區別,據《說文解字》:角,古岳切,讀音相當於jué。腳,居勺切。讀音相當於jiǎo。但這兩種讀音即使在古代也是不太分明的,寫法上也會出現混亂。宋代朱熹《答任行甫書》說:“休致文字,不知要錄白繳申角色之類否?”這條宋人記載中的“角色”其實就是“腳色”,指代履歷。
“腳色”出現在戲曲中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演員所扮演的特定人物叫做腳色。如清代李斗的《揚州畫舫錄》記載:“梨園以副末開場,為領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謂之男腳色;老旦、正旦……謂之女腳色。”在戲曲中,“腳色”普遍寫為“角色”是比較晚的事情。雖然在朱熹書信、部分元曲以及清代的部分書籍中可以看到“角色”一詞,如清代黃旛綽《梨園原》中有所謂“王大梁詳論角色”等,但從辭彙的使用上來說不占主流、不夠普及。直到19世紀末,上海《申報》對戲曲的報導仍採用“腳色”一詞,而1907年8月22日的《申報》出現了“李春來慎重角色”,此後《申報》的報導多採用“角色”一詞。漸漸地,“角色”逐漸替代了“腳色”,成為更通行、更標準的寫法。
“角色”在戲曲辭彙中站穩腳跟後,隨著戲曲及後來的影視作品影響的日益擴大,角色一詞又被引申到其他領域,我們常說要當好工作中的配角,這裡角色的含義又包含著身份了。如此一來,“角色”(腳色)由原來的表示身份類別,逐漸演變為戲曲辭彙,輪迴一番又回到了它的本意。
闡釋
(1)演員在戲劇中所扮演的人物;小說或戲劇中的人物。洪深《最近的個人的見解》:“角色——全劇人數,不宜太多,以能適合上演於小舞台者為最宜。”
故事影片中由演員扮演的人物。一般分為主要角色(簡稱主角)、次要角色(配角)和民眾角色等。
作品中的角色,是指漫畫、小說、戲劇或電影等著作中虛構的人物、動物或者其他生物,乃至於機器人。通常來講,這類角色的首要特徵是虛擬性和獨創性,其不同於現實生活中體現具體社會關係的真實人物。
(2)比喻生活中某種類型的人物。
(3)“社會角色”的簡稱。指個體在特定的社會關係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規定的行為規範和行為模式的總和。具體地說,就是個人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相應的社會身份和社會地位,並按照一定的社會期望,運用一定權力來履行相應社會職責的行為。它規定一個人活動的特定範圍和與人的地位相適應的權利義務與行為規範,是社會對一個處於特定地位的人的行為期待。
在社會生活中,處於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扮演著多種角色,集許多角色於一身,就是一個角色叢。
比如教師角色,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師的角色就是教師的行為。二是教師角色表示的教師的地位和身份。三是教師角色意指對教師的期望。
正音
(不讀
電視上很多演員主持人因為自己知識淺薄讀錯戲劇中的人物以至於大家都被誤導)
許多人讀錯的一個多音字。
許多電視裡面的演員(尤其是偶像明星)這個字一直讀錯。某明星經常說“這個角(jiǎo)色我是……把握內心的”等等。於是,民眾就被這樣的灌輸了錯誤的讀音,以至於現在很多時候給別人糾正這個讀音的時候都被投以不屑的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