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香竹

西藏香竹

西藏香竹,屬於禾本科香竹屬,分布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及雲南西部地區,生長於海拔1700~2200米的環境,常生於闊葉林下。竿柄長4-6厘米,粗3—6厘米,具7—10節,節間長4—6毫米,通常於母竿基部的兩側以1—3芽出土成竹,稈高6~10m,徑1~5cm,中部節長18~22cm,最長可達28cm,鮮時被灰色小刺毛。籜鞘宿存,長三角,密被棕黑色或黃褐色刺毛,邊緣密纖毛;籜耳瘤狀突起,紫紅色,具灰色微屈曲之遂毛;籜舌深紫色,三角突出,高約2mm,邊緣具灰黃色長2~3mm之纖毛;籜葉微小,三角形或針形,紫色,直立,內面基部被灰褐微毛。

基本信息

簡介

西藏香竹西藏香竹

西藏香竹(C.tortuosus Hsueh et Yi)屬:香竹屬 introduce:竿柄長4-6厘米,3—6厘米,具7—10節,節間長4—6毫米,通常於母竿基部的兩側以1—3芽出土成竹,稈高6~10m,徑1~5cm,中部節長18~22cm,最長可達28cm,鮮時被灰色小刺毛。籜鞘宿存,長三角,密被棕黑色或黃褐色刺毛,邊緣密纖毛;籜耳瘤狀突起,紫紅色,具灰色微屈曲之遂毛;籜舌深紫色,三角突出,高約2mm,邊緣具灰黃色長2~3mm之纖毛;籜葉微小,三角形或針形,紫色,直立,內面基部被灰褐微毛。每節分枝2~9枚,每小板具3~7枚,遂毛髮達,無葉耳,葉舌截形,葉片披針形,長12~20cm,寬1.2~2.4cm。 末級小枝具葉3—7片;葉鞘長3.5—6厘米,新鮮時上部常為紫色,無毛;葉耳無,鞘口兩側具易脫落的縋毛,後者長為5—12毫米,略呈波曲狀,灰色或黃色;葉舌截形,高約1毫米,灰白色;葉片披針形,紙質,長12-20厘米,寬1.1—2.4厘米,邊緣均具小鋸齒而粗糙,上表面綠色,上表而淡綠色,無毛,次脈4—8對,小橫脈不甚清晰;柄長約2毫米,無毛;花枝未見。筍期7月底至8月初。

形態特徵

竿柄長4-6厘米,粗3—6厘米,具7—10節,節間長4—6毫米,通常於母竿基部的兩側以1—3芽出土成竹,竿柄上的鱗片作互動兩行排列,革質,三角狀卵形,淡黃色,有光澤,除邊緣生纖毛外,余處無毛。竿高6-10米,粗1—3.5(5)厘米,全竿共35-54節,先端直立,基部數節間長8—10厘米;中部節間長18—22(28)厘米,圓筒形,黃綠色(幼時竿基部節問被籜鞘包裹的部分則呈紫紅色),上部微被灰色小刺毛,竿壁厚5—6毫米,髓呈笛膜狀;籜環顯著,幼時密被灰黃色或黃褐色長柔毛,後漸脫落;竿環;微隆起;節內長約2毫米,刺狀氣生根通常位於竿下部不分枝的各節,每節共具16--22根,長約2毫米,無毛而具光澤;竿芽貼竿而生,扁桃形,通常以3芽並列,芽鱗光亮,邊緣具灰褐色纖毛。竿每節分2—9枝,枝斜展,長35-75厘米,粗1.5—3毫米;籜鞘紫紅色。宿存,長三角形,約倍長於其節間,頂端寬約3毫米,中下部革質,向上則變為紙質,上半部漸收窄,邊緣通常內卷,背部除鞘基彼此被包裹部分無毛外,其餘部分密被向上斜出的棕黑色或黃褐色刺毛,其長約1-2毫米,縱脈明顯,腹面無毛,縱脈及小橫脈均明顯存在,邊緣密被棕黑色或黃褐色纖毛;籜耳突起呈小瘤狀,紫紅色,其上具灰黃色長4—9毫米直立或稍波曲的繼毛;籜舌深紫色,三角狀伸出,高約2毫米,邊緣具灰黃色長2—3毫米屈曲之縫毛;籜片微小,三角形或披針形,長3—30,毫米,基部寬約2毫米,紫色,直立,乾後通常扭曲,背面無毛,腹面基部破灰褐色微毛,縱脈明顯,基部與籜鞘頂端無明顯關節,故不易脫落。末級小枝具葉3—7片;葉鞘長3.5—6厘米,新鮮時上部常為紫色,無毛;葉耳無,鞘口兩側具易脫落的縋毛,後者長為5—12毫米,略呈波曲狀,灰色或黃色;葉舌截形,高約1毫米,灰白色;葉片披針形,紙質,長12-20厘米,寬1.1—2.4厘米,邊緣均具小鋸齒而粗糙,上表面綠色,上表而淡綠色,無毛,次脈4—8對,小橫脈不甚清晰;葉柄長約2毫米,無毛;花枝未見。筍期7月底至8月初。

分布

西藏香竹西藏香竹

西藏墨脫海拔 1700~2200m,常生於闊葉林下。

參考文獻

ChimonocalamustortuosusHsuehetYiinAct.Bot.Yunnan.1(2):西藏植物志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