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

《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是200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鄒振環。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主要內容:晚清以來西學東漸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現已成為學界的關注點,而《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致力於對以禮研究相對薄弱的“西史東漸”進行歷史的尋繹和價值的重估,也

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
因之凸顯其原創性。

作者認為晚清西方史學譯著的傳播對中國史學產生過多方面的巨大影響,使晚清史學界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為了使上述結論堅實有據,全書力圖在資料上有新的開掘和突破,在方法上立足於實證研究,並借鑑了“ 閱讀史”和“譯介學”研究中的接受理論,在論述體裁上則採用符合論題意蘊的“專題史”樣式。全書將對問題的解讀建立在一定的量化的基礎上,力求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同時也試圖在傳播與影響研究的層面上來回應和修正前人研究的不足。

作為《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附錄的《晚清(1822-1900)歷史譯著提要》收錄所統計到的各種門類、體例的西方歷史譯著單行本多達89種,是一份珍貴的史學史資料;《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另附有比較完備的人名、書名索引

作者簡介

鄒振環,1957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鄞縣。史學博士,現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兼任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教授、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研究員、日本關西大學亞洲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員等;曾任德國埃爾蘭根一紐倫堡大學漢學系客座教授,並多次赴韓國、德國、日本、義大利進行訪學與交流。著有《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等論著多種,發表學術論文一百餘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001年度),論著多次獲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與論文獎等獎項。

目錄

緒論

一、本書論題的幾個關鍵字:西方、傳教士、西史東漸、歷史譯著

二、研究的起點與時限

三、學說史的回顧和本書突破點

四、本書的結構

第一章 米憐與《察世俗每月統記傳》中的史學篇章

一、米憐與英華書院

二、最早的中文雜誌<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三、《全地萬國紀略》所介紹的四大洲和米憐的歷史觀

四、《法蘭西國作變復平略傳》中所反映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

第二章 麥都思與最早的比較歷史編年體史書《東西史記和合》

一、麥都思及其中文譯著

二、比較敘事中的東方與西方

三、"和合"的歷史見解與對比敘述方法的特點與價值

第三章 "外國史"與"萬國史"——馬禮遜父子的《外國史略》和郭實獵的《古今萬國綱鑑》

一、"華夷"時空觀與朝野"空間知識"的拓展

二、馬禮遜父子的《外國史略》

三、"萬國"與"萬國史"概念的形成

四、郭實獵與《古今萬國綱鑑》

第四章 裨治文與最早的美國史志《美理哥合省國志略》

一、《美理哥合省國志略》與歷史文化的清晰度

二、修訂本《大美聯邦志略》的體例與譯名上的"歸化"

三、初版與修訂版在史學上的影響

第五章 慕維廉的《大英國志》與晚清國人對英國歷史的認識

一、《大英國志》的版本與體例

二、《大英國志》蘊涵的知識信息

三、蔣劍人的歷史譯名與歷史認識

四、《大英國志》的價值及其影響

第六章 林樂知與最早的年表體史書《四裔編年表》

一、《四裔編年表》編譯者和出版者

二、《四裔編年表》的體例和特點

三、學界的回應與中西時間觀念交融的意義

第七章 傅蘭雅與最早譯出的西方戰爭實錄《防海新論》

一、《防海新論》的版本與譯者

二、《防海新論》的內容與敘事視角

三、《防海新論》的影響與意義

第八章 謝衛樓的《萬國通鑑》與晚清史書體例的演變

一、謝衛樓與《萬國通鑑》的譯本版本及資料來源

二、《萬國通鑑》史書體例的特色

三、《萬國通鑑》所透露的神學觀念和科學事實

四、《萬國通鑑》與晚清史書體例的演變

第九章艾約瑟及其輸入的西方古典史學與《西學啟蒙十六種》中的歐洲史

一、艾約瑟的生平與中文著述

二、《希臘志略》中的古希臘歷史與政治

三、漢文文獻中最早介紹的古希臘詩歌、戲劇、雕刻、哲學與科學

四、《羅馬志略》中的古羅馬歷史與文明

五、艾約瑟筆下的羅馬詩人與雄辯術

六、西方古典史學的譯介

七、作為區域史模型的《歐洲史略》

八、《西學啟蒙十六種》的流傳與艾約瑟所傳之希臘羅馬古典學的影響

第十章 李提摩太與《泰西新史攬要》:"世紀史"的新內容與新形式

一、《泰西新史攬要》的原本、譯本與改編本

二、李提摩太選擇這一三流"世紀史"的緣由

三、《泰西新史攬要》的新內容與新形式

四、對晚清"閱讀世界"的影響

結語:晚清西史東漸的影響與意義

附錄一:晚清(1822-1900)歷史譯著提要

一、世界通史、世界各國志

二、地區史、國別史

三、編年史、年表、年鑑、世紀史

四、專門史(政治史、經濟史、外交史、科技史、戰爭史等)

五、歷史傳記

附錄二:晚清(1822-1900)歷史譯著分類統計表

引用文獻

人名索引

書刊、篇名索引

後記

文摘

緒論

一、本書論題的幾個關鍵字:西方、傳教士、西史東漸、歷史譯著

書名即本書的論題,雖然很直白,但仍有解釋的必要。首先是“西方”的含義比較複雜。在古代東亞人和中國人的觀念世界中,與“東”相對的“西”是指印度文化大區和伊斯蘭文化大區,其中印度文化大區包括印度、孟加拉和斯里蘭卡三國,該區宗教為多神論。明清以來的“西”主要是指基督教文化大區,它包括了歐美的大部分地區。這一文化大區一般又可分為以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法國、希臘等為中心的天主教文化區;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挪威及主要移民來源於此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新教文化區;以俄國、德國為主的東正教文化區的眾多國家。討論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我們一般所講的“西方”概念其實也是一個變數,開始專指英國,後來擴大到歐美。

晚清來華的主要是西方新教傳教士,與明末清初來華的天主教傳教士不同,在康熙禁教前,天主教傳教士在華的傳教任務,主要由各個宗派和“會”來承擔的,這些會的傳教活動都由羅馬教廷直接管轄。而晚清來華的西方新教傳教士則不同,儘管他們也有宗派的區分,如主要活動在華南沿海廣州與廈門的美部會;以福州為重點的美以美會;活動中心在上海的倫敦會與監理會;傳教據點一度在寧波的長老會;主要活動在香港後從廣東發展到山東等地的浸禮會;活躍在長江中下游城市及周邊地區的聖公會;活動重心的四川等地的內地會,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