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青年秦腔藝術團

1915年蘇長泰和徒弟耶金山在長慶班的基礎上創建了長慶劇社。 1920年租得騾馬市藥材會館,有了固定的演出場地。 解放前,三意社以外聘演員為主,秦腔界所有的藝術名家幾乎都在三意社搭過班。

藝術團介紹

西安青年秦腔藝術團西安青年秦腔藝術團
西安青年秦腔藝術團(即秦腔二團),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作為民間班社,這不僅在陝西就是在全國也是很少有的。

過程經歷

西安青年秦腔藝術團西安青年秦腔藝術團
1895年,陝西商縣一個叫蘇長泰的鼓樂藝人帶著他的鼓樂班子走出了大山,來到了華陰縣,那裡正舉辦一年一度的華岳廟會。已經有了一些初步演戲經驗的蘇長泰在當地江湖藝人的提議下創立了一個戲班子,取名長慶班。是為三意社的最初雛型。長慶班在廟會上演了兩天三晚的大戲初步贏得了聲譽。之後長慶班仍以鼓樂、趕廟會、唱堂會為主,活動於華縣華陰一帶。5年後,由於受官府、縉紳和惡勢力的欺壓,蘇長泰忍痛解散了長慶班,自己則在渭北、西府、蘭州一帶搭班演戲。1904年,蘇長泰回到西安東關,和王治安一道約請新知故交,在東新巷王治安家掛牌恢復了長慶班,演了幾年戲之後,由於不堪官府的盤剝於1908年再次宣布臨時解散。1915年蘇長泰和徒弟耶金山在長慶班的基礎上創建了長慶劇社。社址在西安騾馬市梨園會館,於鐘樓南面的銀匠會館演出。1920年租得騾馬市藥材會館,有了固定的演出場地。1919年蘇長泰被反動軍閥迫害致死,因子女尚年幼,便託孤徒弟耶金山,是為第二任社長,耶金山長於經營管理,在日後的20多年裡,不負重望,迎來了三意社歷史上的黃金時期。蘇長泰去世不久,軍閥陳樹藩的幾個部下訛詐說長慶班有他們的股份,把長慶社改名為三義社。所幸的是第二年軍隊換防,馮玉祥將軍進駐西安,才免遭了進一步的劫難。耶金山為避免後患,便取蘇長泰三個兒子乳名中的“意”字,改“三義社”為“三意社”一直沿用至今,1938年耶金山辭去社長職務,由蘇長泰的長子蘇哲民任社長。之後由於耶金山的離任和部分學生出走另立門戶,三易社趨於低谷,一時難以為繼。1940年初,“輔”字輩學生出科,劇社有了轉機。到解放前夕,遭軍警多次摧殘的三易社已瀕臨破產的邊緣,解放後才走上了興旺發達的道路。1950年,社長蘇育民將劇社轉交集體所有。1960年被編為西安秦腔劇院二團,1971年改稱為西安市秦腔二團,近年更名為西安青年秦腔藝術團。
解放前,三意社以外聘演員為主,秦腔界所有的藝術名家幾乎都在三意社搭過班。如:陸順子李雲亭高天喜、李貴亭雒福生張壽全李金鳴陳德裕梁箴三斗金王文鵬楊金聲和家彥何振中李正敏等。他們廣納百家,集秦腔藝術之大成,在秦腔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三意社在其漫長的歲月中,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人才,出科了10期學生,其中不少成為名家或表演藝術家,佼佼者有:劉光華、閻國斌、朱俊卿、王祿林、李桂芳、曹安民、王慶民、蘇哲民、李益中、姚鼎銘、段毓華、田玉堂、蘇育民、姚裕國、王慶林、嚴輔中、周輔國、王輔生、蘇蕊娥、田佐民、李夕蘭、趙曉嵐、肖玉玲、劉養民、李毓林、侯紅琴、張濤、康亞蟬、桑良等。解放後又有名演員喬新賢張秉民、李正華、王新華等人加入。還有編劇兼導演的項宗沛、楊文穎、舞美設計師朱進才等人,藝術品位日漸提高。

主要曲目

西安青年秦腔藝術團西安青年秦腔藝術團
意社在創建初期末設專職創作人員,演出劇目多為傳統老戲。後來劇社聘請了享有盛譽的李逸僧、封至模和袁多壽袁允中等知識分子任編劇後,編導了一大批優秀劇目,使劇社面貌大為改觀。編導的優秀劇目有:《十王廟》、《十五貫》、《鴛鴦墜》、《雷峰塔》、《風波亭》、《風雲兒女》、《鄭成功》、《蘇武牧羊》、《臥薪嘗膽》、《化墨珠》、《玉堂春》、《葫蘆峪》等。1937年,上海勝利唱片公司來西安為該社演員張壽全、楊金聲、雒福生、蘇哲民、王慶民、郭毓中等人灌制了多張唱片,為秦腔留了了珍貴的藝術資料。解放後,三意社率先排演了《白毛女》、《羅漢錢〉等現代戲。演出了大量的傳統劇目和創作劇目,如《火焰駒》、《雙羅衫》、《趙氏孤兒》、《四進士》、《五典坡》、《狀元媒》、《打柴勸弟》、《看女》、《放飯》、《風雨洞房》等以及《杜鵑山》、《燈籠紅》、《母女倆》、《三家春》等大小劇目200餘個。1957年《火焰駒》被拍攝為彩色戲曲藝術片。蘇育民、肖玉玲、周輔國等參加拍攝。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演出實踐中,三意社形成火暴、熾熱、粗獷、豪放的演出風格、深得廣大觀眾尤其是農民觀眾的熱愛,他們稱讚說三意社的戲過癮。昔日關中農民進城首要任務之一便是在三意社看戲,過足了戲癮、再在門口喝上一碗醇香的黃桂稠酒,濃烈的秦腔和濃郁的稠酒會讓他們沉醉得好久好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