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位置
西安小雁塔始建於唐中宗景龍元年(公元707年),跨越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是唐代遺存文化的真實代表。在陝西省乃至全國所存唐代1300年前的完整建築中,小雁塔可名列榜首。
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誌。大雁塔坐落在西安市和平門外4公里的慈恩寺內,原名慈恩寺塔,建於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是唐高宗李治為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的經籍而專門建造的。小雁塔則坐落在西安市南約1公里的薦福寺內,因為規模小於大雁塔,並且修建時間偏晚一些,故而稱作小雁塔。
所舍介紹
小雁塔是薦福寺的佛塔。薦福寺為唐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創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唐高宗李治死後 百日,皇室為他獻福而立,故名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690)改名為薦福寺。唐代高僧義淨曾在此著書立說,留下了寶貴的典籍。唐末薦福寺毀於兵火,搬到塔院。小雁塔建於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09),為早期密檐式磚塔的典型,至今保持唐代的原貌。塔的面為方型,底邊各為11.38米,原為15層。公元1556年陝西地震,塔頂震毀。現塔高43,3米塔身為磚造單簡式結構,每層磚砌出檐,密檐重疊;初層高大,往上逐層收小,呈現出圓和流暢的輪廓,造型優美。塔門楣上線刻天人供養圖和蔓草花紋圖,雕琢精細。
歷史沿革
唐代薦福寺小雁塔宏偉壯觀、殿堂樓閣完備,占地面積230011.5平方米,歷經千年,現僅存原塔院中軸線範圍及其部分古建築。占地面積為38001.9平方米,其中各古建及業務、辦公房占3270平方米。1965年對古塔進行了全面整修,恢復了唐代風采。先後又修補了慈氏閣、廊房及方丈。寺院建築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鍾、鼓樓、慈氏閣、大殿、藏經樓、古塔、白衣閣等。除唐塔外,整個古建築群保持了明清時期的風格。
展覽設定
小雁塔文物保管所的陳列是在白衣閣展出《薦福寺與小雁塔》的基本內容,通過圖片、照片、拓片及古籍書50餘件(幅),介紹其歷史沿革和現貌。還利用大殿開闢330平方米的書畫廊,常年展出陝西名人書畫100餘幅。曾多次舉辦《國際書法年會》、《中日書法交流》、《于右任書法》、《太平天國歷史》、《吉林隕石雨》等展覽活動。在藏經樓、東西廂房、等處有《陝西民間工藝美術展覽》,面積200平方米,展品22大類,2000餘件,設定四個展廳。
第一展廳:陳列民間繡品、印染品、家織土布、農家紡線車、織布機。
第二展廳:陳列民間泥塑、雕刻品、麵塑花饃、渭北栓馬樁等。
第三展廳:陳列陝西皮影、木偶、臉譜等。
第四展廳:陳列剪紙、木版年畫、民間陶瓷、編織品等。
還有以《陝北窯洞》、《民間窗戶剪紙》、《土坑等為內容的專題展覽》。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成為古文化藝術節期間民俗系列活動的組成部分,其中抬花轎娶新娘、民間自樂班、皮影戲、木偶戲、織布、剪紙、捏麵人等表演和風味小吃,頗受歡迎。
園林美景
小雁塔文物保管所院內花木繁生,四季常青,花香滿院,滿院清幽典雅,每年舉辦花展,為廣大遊客所悅目賞心。
館藏作品
小雁塔文物管理所藏品以碑刻為主,唐、宋以來的碑石43通。其中《肋侍菩薩》為唐代線刻珍品。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刻《大薦福寺重修塔記》,明、清時刻《薦福寺殿堂圖》是研究寺、塔原貌及其歷史沿革的重要實物。還有20件武鄉試題名碑,記載了四、五百武舉人的姓名、籍貫,也為研究明、清武舉制度提供了實物資料。明正統十四年(1499年)《敕賜薦福寺》匾額一塊。藏有古籍100000多冊,內善本(含明、清抄本)書籍200多種,還有千年古槐9株、古楸1株。
該所發表關於小雁塔的專文100餘篇,出版了《小雁塔》、《薦福寺小雁塔碑石錄》等。
開放時間
該所長年開放
每天上午 8:00 下午 6:00 夏季延至 9:00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