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明初,從雲南(山西雲崗南)大槐樹里遷居即墨姜哥莊,以江姓定村名為江哥莊,後演化成姜哥莊。1961年劃為西姜哥莊村。
2000年,全村共有580戶,總人口160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現有姓氏中王姓居多,約占總人口的90%以上。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6億元,人均純收入5000元,第一、 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65∶30,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500萬元,全村集體純收入1.4億元。
該村是嶗山區經濟強村,1995年、1996年連續兩年被青島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1997年被青島市政府授予“文明村莊”。
大事記
1949年12月,建立村政權,王松錄任村長。
1950年,王吉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西姜村第一名中共黨員。
1956年9月,由東、西、南、北姜四個村合建“愛國漁業社”,同時建立黨支部,王松錄任黨支部書記。
1968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全村通電。
1969年,投資5000元建起了西姜村第一個村辦廠--水貂場。
1980年,投資2萬元建起電鍍廠。
1985年,投資3萬元建起嶗山鋁合金廠。
1987年,全村通上自來水,解決了吃水難問題。
1990年,在鎮電鍍廠的幫助下,建起了五金加工廠。
1992年,全村通上閉路電視。
1993年,投資25萬元建起自動電話程控設備,85%的村民用上了電話。
1994年,東、西、南、北姜和石灣村聯合投資建起了市級一流的現代化國小--姜哥莊國小。
1995年,投資100萬元建起了恆豐發製品廠。
1996年,投資190萬元建起港信皮革有限公司。
1997年,成立了黨總支,王儉集任黨總支書記,下設4個黨支部。
1997年,全村拆遷改造計畫開始實施。
1998年,投資850萬元建起了乾祥發製品廠。
2000年,成立了中宇置業有限公司,村黨總支書記王儉集兼任董事長。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建立前, 糧食畝產不足150公斤。從1949年到1978年前,該村與中國其它農村一樣,走過了初級社、高級社、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歷程,經歷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1961年,姜哥莊村分成四個姜哥莊大隊 (東姜、西姜、南姜、北姜,以下簡稱四個姜) ,西姜生產大隊與其他三個生產大隊用近三年的時間建成了北姜水庫, 興建澆灌水渠2公里,改造了滿地砂石的南河灘,部分土地變成了良田。 但那時,人均不足0.5畝地產的糧食只夠吃半年,社員的生活相當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村黨支部為解決社員生活問題,1969年開始組織勞務輸出、搞副業、發展海帶養殖、建水貂飼養場,但也未從根本上解決1200多名社員的溫飽。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調動了廣大民眾的致富積極性,全村逐漸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過渡,特別是向海洋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本村的海洋捕撈漁船達到120條, 村集體組建了扇貝養殖場,這使廣大民眾從貧窮逐漸走向小康。
第二產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 本村的工業近乎為零,有一處6人的與海帶養殖配套的棕繩紡織作坊,有一個10人組成的包裝木盒加工廠,10餘人的電鍍廠,年收入不足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里抓住機遇,與青島前哨機械廠聯合組建嶗山鋁合金門窗裝潢廠,與沙子口五金廠聯合建立了標準化的年吞吐能力1000多噸的電鍍廠,與青島市南發製品有限公司聯合建立了青島恆豐發製品有限公司,新建了西姜加油站等村辦企業,工業產值由原來不足萬元增加到2000年的產值1億、利稅100萬元,成為嶗山區的經濟強村。
第三產業 1978年前,村里只有一個磨坊、一部解放牌貨車、三部拖拉機和一個水貂飼養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里先後組建了青島東方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嶗山區西姜建築公司、西姜村養雞場。同時,個體商業如運輸業、水產、冷藏加工業在村中也蓬勃發展,至2001年底,第三產業年收入達到40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 民眾文化科技水平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占15%左右。建國後,四個姜聯合建立姜哥莊國小。隨著人口的增長,於20世紀80年代,四個姜聯合建起占地80餘畝的新校舍。90年代初,四個姜和石灣村又投資建起現代化的姜哥莊國小,使現在5個村的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 自國家恢復高考後,該村每年均有應屆或往屆畢業生考入大學,同時,還有不少的自學大學畢業生。
人民生活 建國前, 西姜村歷來人多地少,人均占有土地不足0.5畝,加上科技不發達,農業完全靠天吃飯,十年九不收,一年的口糧豐年可維持半年,直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每年仍然靠國家下撥統銷口糧維持生計。隨著改革開放,人們逐步認識到只依靠僅有的土地是不能解決溫飽奔小康的,在黨組織的正確引導下,首先向海洋進軍, 全村80%的男勞力投入到了海洋捕撈和海上養殖中,本村捕撈漁船最多時達到120條, 扇貝養殖達到600多畝,村辦企業達到8家,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現在,家庭小汽車13部,各類貨車14部,機車、三輪機車已經普及,程控電話普及率達到95%, 家電普及到每戶村民家中。2000年初,全村實行國家級養老保險制度,老有所養的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內街道凹凸不平、污水橫流,村民大都居住在石土結構的低矮平房裡, 人均不足5平方米。改革開放後,人們開始建造磚、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村里從長遠考慮,於1997年開始實施老村改造工程,統一規劃、統一建造、統一分配, 建成一個高標準的現代化的新農村,使原來村莊占地20公頃變為占地8公頃的高級住宅小區, 現在已建成高標準樓房14座,已有300餘戶喬遷新居,人均面積25平方米。另外,該村還重點抓好新小區的配套建設,搞好環境綠化、亮化,設專職環衛人員,1998年被青島市評為“文明村莊”。
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壯大,西姜村根據本村實際,對全村的五保老人實行入住鎮敬老院的辦法,每逢節日,村里再出專項資金看望慰問五保老人, 使他們安度晚年。自1990年起,凡入學的小學生每年補助雜費300元,對考入高中的,一次補助1000元,對考入大學的一次補助2000元,全村學生沒有因為交不上學費而輟學的。每年村民的各項統籌費也由村集體上交,獨生子女費按時由村集體交街道計生辦。 2000年,辦理社會養老保險時,村里拿出近400萬元對投保的村民進行補貼。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50年,王吉福成為本村第一名中共黨員。隨後,又有幾位同志加入了黨組織。1961年,由原來的姜哥莊生產大隊劃出,單獨成立了西姜生產大隊,同時建立了黨組織,王松錄任西姜村黨支部書記(至1964年);1966年,王永喜任西姜村黨支部書記(至1975年) ;1975年,王正璽任西姜村黨支部書記(至1981年) ;198 1年,王勤華任西姜村黨支部書記(至1984年);1984年,王儉集任黨支部書記(至199 7年);1997年,成立黨總支,王儉集任西姜村黨總支書記;1998年換屆,黨總支人員組成是書記王儉集,副書記王儉訓,委員王可令、王正豐、王正湖。2000年,全村共有中共黨員76名。多年來,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組織一班人始終牢記黨的宗旨,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緊緊抓住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使昔日的窮山村一舉成為嶗山區經濟強村,多次受到市、區級的獎勵和表揚。1995~1996年連續兩年被中共青島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1997年被青島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莊等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9年12月建立村政權;1951年5月~1956年9月,村長王松錄; 1956年9月,東、西、南、北姜四村合建“愛國漁業社”,社長曲立慈;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撤銷愛國漁業社,建立姜哥莊漁業生產大隊,同時建立黨支部,王松錄任黨支部書記,曲立慈任漁業大隊長;1961~1962年,王松高任西姜生產大隊長;1 962~1964年, 王吉智任西姜生產大隊長;1964~1966年,王吉田任西姜生產大隊長;1966~1969年,王可榮任西姜生產大隊長;1969~1971年,王吉密任西姜生產大隊長;1979~1980年,王松森任西姜生產大隊長;1980~1981年,王勤華任西姜生產大隊長;1981~1982年,王儉集任西姜生產大隊長;1982~1984年,王勤正任西姜生產大隊長;1984~1987年,王勤正任西姜村委會主任;1987~1999年,王儉訓任西姜村委會主任;1999年至今,王可江任西姜村委會代理主任。村民委員會轄設民兵連、治保、調解、婦代會、計畫生育等民眾組織。
優秀人物
王儉集 1945年出生, 漢族, 青島市嶗山區西姜村人。 1979年6月參加工作,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1~1982年任西姜生產大隊長,1984年6月起擔任西姜村黨支部書記, 1993年兼任西姜農工商公司總經理。 被評為區級優秀黨務工作者。自1984年擔任西姜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深入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認真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積極帶領廣大黨員和民眾走開拓創新、發展經濟之路,為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