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西南財經大學研究生教育始於1981年,並於同年成立研究生教育管理機構---研究生科,是文革結束後全國恢復高等教育以來,較早招收培養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隨著研究生培養規模的不斷擴大,1986年學校成立研究生處,1990年更名為研究生部。
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尤其是通過"211工程""九五""十五"期間重點建設以來,我校研究生教育已形成以經濟學和管理學為主體、金融學為重點,其它學科協調發展的研究生培養格局,培養規模和水平都上了一個新台階。學校現有金融學、政治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4個國家級重點學科;有財政學等12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有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和工商管理3個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有30餘個博士學位授權點,60餘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含MBA和EMBA、法律碩士、會計碩士、公共管理4個專業學位);有全國高校金融學科唯一的重點研究基地��中國金融研究中心。我校是全國首批招收工商管理碩士 (MBA)的試點單位之一,是全國首批30所招收高級管理人員在職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EMBA)的院校之一。
二十多年來學校共培養出碩士研究生8400餘名,博士研究生880餘名。為國家經濟建設輸送了大批思想品德優良的創新型、套用型高素質人才。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加入WTO及科教興國的需要,學校積極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並在管理制度化、管理信息化、管理觀念轉變與培養模式創新、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等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在學校的領導下,我校研究生教育發展迅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1999年,我校研究生部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辦學特色
學院以探索和構建面向21世紀的理論經濟學拔尖創新型高端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以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與改革為突破口,以促進理論經濟學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實踐環節、素質教育為重點,推進教學理念、機制和體系的創新,夯實學生的現代經濟學理論基礎,激發其創新潛能,形成有利於一流人才成長的培養體系,努力培養一批有智慧、有思想,哲學素養良好、歷史學基礎比較紮實,掌握並能熟練運用現代經濟學研究方法,對現實經濟問題有獨立見解的拔尖創新型高端人才,滿足國家對理論經濟學人才的需要。
人才培養
學院具有較高水平的辦學實力,擁有政治經濟學國家級重點學科、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現設有1個本科專業(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4個碩士專業,4個博士專業,1個博士後流動站。2007年經濟學專業被評為國家高等學校“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和“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專業”,《政治經濟學》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為了適應21世紀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要求,我們以“基地”為載體,設立了“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07年獲教育部批准,成為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實驗區”將以本碩博連讀模式打造理論經濟學創新性拔尖人才培養平台。
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教授18名,副教授14名,其中博士生導師15名,碩士生導師32名,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一名。先後有30餘名教師和學生赴美、加、英、德、荷蘭等國攻讀學位、交流和進修。
文化
西財精神經世濟民,孜孜以求
建校半個多世紀以來,學校歷經滄桑,廣大師生關注經濟,關切民生,執著追求,共同鑄就了“經世濟民,孜孜以求”的大學精神。它是學校師生胸懷國計民生,刻苦鑽研,探索真理,勇於實踐,艱苦創業,致力於以財經科學促進經濟發展,獻身祖國和人民的思想源泉和不竭動力。
“經世濟民”,是我國古代聖賢對“經濟”一詞的理解。《抱朴子・審舉》謂:“故披洪範而知箕子有經世之器,覽九術而見范生懷治國之略。”《晉書・殷浩傳簡文(司馬昱)答書》:“足下沈識淹長,思綜通練,起而明之,足以經濟。”可見,“經邦濟世,強國富民”是歷代中國有志向、有作為的知識分子的崇高思想境界,經濟學應該是“經世濟民”之學,充分體現經濟學厚生、惠民的人文主義思想。“經世濟民”,是以探求經濟運行規律為己任的經濟學人不懈追求的目標,它將個人的知識、能力奉獻社會,將個人的成才抱負融入為最廣大人民造福之中,這是社會進步需要的個體素質的完善與人格信念的升華。
“孜孜以求”,孜孜者,汲汲也,勤勉,不倦、不息也。《尚書・君陳》謂:“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形容每天不倦努力,不耽於安逸舒適。《資治通鑑・陳紀九》:“朝夕孜孜”。皆有孜孜不倦,執著刻苦,上下求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不貪圖安逸享受的意思。
走過半個世紀風雨歷程,西南財大幾代師生將通過艱苦創業形成的、具有深厚財經專業底蘊的大學精神不斷傳承、升華,貫穿於人才培養過程的始終。作為大學精神的“經世濟民,孜孜以求”,是教師和學生的理想追求與精神支柱;作為教師風範的“經世濟民,孜孜以求”,折射出教師的自身修養和思想境界;作為教育理念的“經世濟民,孜孜以求”,指明了學生成才的根本方向;作為辦學宗旨的“經世濟民,孜孜以求”,昭示著學校服務於金融、經濟建設事業的神聖職責。
學校光華校區明德樓前聳立著一株挺拔的鐵樹,它有著一段不尋常的歷史。光華鐵樹是1939年,由當時光華大學成都分部的師生們種下的。那一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為了表達對抗戰勝利的渴望,校長謝霖帶領師生們籌資買來了一棵雙株的鐵樹幼苗在校園內種下。這株鐵樹樹形奇特,為“V”型,師生們以此來象徵對抗戰勝利的祝願。
鐵樹從此屹立在光華園中,默默地見證了光華園數十載的發展歷程。鐵樹,漸漸成為了光華人堅忍不拔、不屈不撓、勇於拼搏精神的象徵,成為了光華師生愛國情懷的寫照。因此,此樹被命名為“光華鐵樹”。
西南財經大學的光輝足跡始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東海之濱的一場反帝愛國運動。1925年5月,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發生,上海美國教會開辦的聖約翰大學及其附屬中學的華籍師生,積極聲援愛國、反帝運動,憤然脫離聖約翰大學。在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下籌建起一所新的大學:光華大學。“光華”二字取自《尚書大傳・虞夏傳》里的《卿雲歌》:“旦復旦兮,日月光華”,上海有兩所中國人自辦的著名的私立大學,一所是馬相伯先生辦的復旦大學,另一所就是張壽鏞先生辦的光華大學,兩所校名都取自這首《卿雲歌》。復旦、光華,象徵著復興中華,反抗帝國主義割宰和奴役的革命精神。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校長張壽鏞深謀遠慮,認為戰事當頭,中國“需才益極”,宜使“光華精神播於西南”,於是決定在地處內陸的成都設定光華大學分部。1938年6月,光華大學張壽鏞校長視察成都分部返滬之後致函成都分部創辦人謝霖:“光華大學雖為避難分設入川,然亦正可籍此在川留一永久紀念,以謝川人,嗣後既有上海光華大學造就東南學子,又有成都分校造就西南學子,將來揚子江上下游兩校畢業同學,合力報效國家社會,東西輝映,豈不懿歟!”
在成都分部創辦人、我國會計師制度創始人謝霖等人的悉心經營與川內各界人士的鼎力贊助下,光華大學成都分部建設得頗具規模,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英才。1945年抗戰勝利後,部分師生返滬,成都分部被贈予川內地方人士接辦,更名為“成華大學”,以表達與光華大學的兄弟情誼。成華大學繼光華而立,“為遷川各大學僅存之碩果”,四川高等教育從此得以增添一支重要力量。1949年7月,謝霖在《光華大學分設成都始末記》序中寫道:“期後之來者,知我光華大學,不特上海本校,樹人已多,蜀中猶有治國之才,並使之有誼屬兄弟之成華大學,分別存在於無窮”。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1952年、1953年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以光華大學成都分部(成華大學)為主體併入西南地區另外十六所財經院校、系科合併,組建成立了四川財經學院。其他十六所學校及系科包括:成都會計專科學校、華西大學經濟系、川北大學企業管理系、貴州大學企業管理系、西南財政學校、重慶大學商學院和法學院、正陽法商學院、中國公學、相輝文法學院、重慶財經學院、求精商學院、西南貿易專科學校、西南人民革命大學三處。在這些大學中,中國公學創辦於1905年,是我國留日學生鑒於日本侮辱中國留學生,憤而回國創辦的。重慶大學商學院延續著首任院長馬寅初的嚴謹治學與愛國精神,西南革大與西南財政學校則發展了延安抗大的精神。其它被組建的每一前身也都有著自己的光榮歷史。猶如百川歸海,十七所學校匯聚在一起,誕生了一所完全嶄新的大學,也形成了一股奇異的凝聚力,在以後半個世紀的奮鬥與求索中,激勵著人們不斷銳意進取、奮然前行。
黃埔浣花風雨長 光華柳林譜華章
莘莘學子濟濟一堂 千里之行為了夢想
經世濟民 共擔當
孜孜以求 興國邦
啊swu- fe
永恆的家園,思想的殿堂
辦學資源
西南財經大學具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支撐條件。學校擁有現代化的教學、科研、體育運動和後勤生活服務設施,教學場地充足、設施齊全,學生住宿條件好;學生食堂為四川省高校示範食堂。圖書館館藏文獻已達232萬冊(含電子圖書),現擁有各類型及自建資料庫50個,生均圖書館面積在部屬院校中排名第一,文獻資源中心是西南最大的財經文獻中心,貨幣證券博物館是全國直屬高校和西南地區唯一的貨幣證券博物館。中國金融數據中心採用美國甲骨文公司提供的資料庫管理系統和密西根大學提供的數據套用軟體,收集了近20年的國家金融數據,創建了金融學科入口網站-“中國金融信息港”,成為服務於我國金融研究與教學的綜合金融信息系統和國際金融數據共享平台。學校構建了先進的網路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庫和集成化的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校園網光纖到戶,網上教學科研資源豐富,整體信息化居於全國財經類院校先進水平。體育設施完備,建有2座體育館,3個標準田徑運動場、57個球類運動場及2個標準游泳池。
學校實力
一、2012年2月21日,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和中國科教評價網聯合開發的《2012年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正式出版,西南財經大學在經濟學門類競爭力排行中名列全國第二。
學科門類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哲學 | 北京大學 | 中國人民大學 | 武漢大學 |
經濟學 | 中國人民大學 | 西南財經大學 | 南開大學 |
法學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大學 | 中國政法大學 |
教育學 | 北京師範大學 | 華東師範大學 | 華南師範大學 |
文學 | 復旦大學 | 北京大學 | 南京大學 |
歷史學 | 北京大學 | 中山大學 | 南開大學 |
理學 | 北京大學 | 南京大學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工學 | 清華大學 | 浙江大學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農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南京農業大學 |
醫學 | 北京大學 | 復旦大學 | 南京大學 |
管理學 | 武漢大學 | 中國人民大學 | 中山大學 |
藝術學 | 中國傳媒大學 | 中央美術學院 | 四川音樂學院 |
2010年
排名 | 大學名稱 | 總分 | 聲譽 | 學術資源 | 學術成果 | 學生情況 | 教師資源 | 物質資源 |
1 | 上海財經大學 | 46 | 65.5 | 31 | 29.1 | 76.1 | 39.3 | 36.5 |
2 | 西南財經大學 | 40 | 59.6 | 31.6 | 16.5 | 71 | 31 | 37.7 |
3 | 東北財經大學 | 39 | 59.9 | 32.3 | 6.2 | 72.7 | 37 | 31.1 |
4 | 中央財經大學 | 37 | 68 | 18.4 | 11 | 69.7 | 37.1 | 27.2 |
2008年
排名 | 大學名稱 | 總分 | 聲譽 | 學術資源 | 學術成果 | 學生情況 | 教師資源 | 物質資源 |
1 | 上海財經大學 | 42 | 62.3 | 28.9 | 15.3 | 74.7 | 37.6 | 43.4 |
2 | 西南財經大學 | 37 | 55.9 | 31.1 | 11.2 | 70.8 | 29.3 | 33 |
3 | 東北財經大學 | 36 | 55.7 | 27.8 | 5.7 | 73.3 | 35.6 | 27.9 |
4 | 對外經貿大學 | 34 | 60.8 | 18.3 | 4.8 | 64.5 | 40.8 | 25.2 |
4 | 中央財經大學 | 34 | 62.5 | 20.1 | 5.6 | 69.3 | 36 | 21.4 |
6 | 首都經貿大學 | 23 | ―― | 7.4 | 3.8 | 55.8 | 36.2 | 22.2 |
排名 | 大學名稱 | 總分 | 聲譽 | 學術資源 | 學術成果 | 學生情況 | 教師資源 | 物質資源 |
1 | 上海財經大學 | 41 | 59.3 | 28.9 | 16.2 | 69.9 | 36.1 | 62.9 |
2 | 西南財經大學 | 36 | 54 | 30.6 | 9.3 | 67.3 | 32 | 45.2 |
3 | 對外經貿大學 | 35 | 57.7 | 21.2 | 11.3 | 65.2 | 41.8 | 30 |
4 | 東北財經大學 | 34 | 53.1 | 27.1 | 9.6 | 67.1 | 36.8 | 31.7 |
5 | 中央財經大學 | 31 | 59.2 | 15.1 | 5.1 | 66.5 | 36.6 | 23.1 |
6 | 天津財經大學 | 22 | ―― | 8.7 | 4 | 50.4 | 35 | 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