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路、通電、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498通自來水,有34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0%)。有840戶通電,有66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6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9.6 %、78%和7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3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92戶(分別占總數的51%和22.7 %)。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截止2006年底, 該村距離最近的車站1.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10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4 輛,拖拉機42輛,機車29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875畝,有效灌溉率為61.6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67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4 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8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67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95戶。全村有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0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6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8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1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48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6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15.80萬元,占總收入的76.67 %;畜牧業收入155萬元,占總收入的14.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48頭,肉牛41頭);漁業收入2.50萬元,占總收入的0.24%;林業收入41.50萬元,占總收入的3.6 %;第二、三產業收入15.70萬元,占總收入的1.3 %;工資性收入8.50萬元,占總收入的0.78 %。農民人均純收入2,470元,農民收入以農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5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5 人(占勞動力的2.4%),在雲南省內務工30人,到雲南省外務工15人。
文化教育
截止2006年底,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450 平方米,擁有教師15人,在校學生320人,距離鎮中學9.50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88人,其中小學生320人,中學生268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2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 該村有農戶843戶,共有鄉村人口3173人,其中男性1586人,女性1583人。其中農業人口3169人,勞動力2343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彝族、傈僳族混居地),其中彝族824人,傈僳族622人,其他民族324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994人,參合率94.3 %;享受低保4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4平方米,有鄉村醫生4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9.5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31 戶,占農戶總數的3.6%。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1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662畝,沒有建立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11.20萬元,有固定資產81.5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 7.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政務、村務。
基層組織
截止2006年底,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56 人,少數民族黨62人,其中男黨員118人、女黨員38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14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58 人。
人文地理
西亞行政村為彝族、傈僳族聚居地,民族特色突出,民間工藝頗多。
新農村建設
2003年隸屬西亞行政村的芒歸、芒歪兩個自然村被評為省級文明村,芒歪新農村建設已經啟動。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道路質量差,環境衛生一般,基礎設備薄弱,民眾籌資困難。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發展經濟林果;2、大力扶持養殖業,推動全村畜牧業的發展;3、依靠國家政策,完善教育衛生管理,加大道路投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