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1845年美國丁'菲奇發明轉塔車床,1911年美國格林里公司為汽車零件加工開發了第一台組合工具機。1952年三軸數控銑床研製成功。1958年美國KT公司研製出帶有刀具自動交換裝置的加工中心,有力地推動了工序集中的加工方法的發展。
複合加工及其製造裝備的出現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但是真正得到較廣泛的套用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數控技術和數控工具機成為製造技術的主流後出現的。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著加工中心功能和結構的完善,顯示了這種工序集中數控工具機的優越性,開始出現車削中心、磨削中心等,使複合加工得到擴展而不再局限於鏜、銑等工序。90年代後期又進一步發展了車銑中心、銑車中心、車磨中心等,近年來又出現由雷射、電火花和超音波等特種加工方法與切削、磨削加工方法組合的複合工具機,使複合加工技術成為推動工具機結構和製造工藝發展的一個新熱點。
工具機分類
來自床身的剛性和精度
同其他類似產品的區別在於:工具機採用整體式60°傾斜床身設計,X、Y、Z軸採用超大尺寸線性導軌,採用齒輪傳動機械式主軸,各滑座及主軸系統通過特殊設計的夾緊系統夾緊。
X、Y軸標準配備海德漢玻璃光柵尺,按德國VDI/DGQ 3441標準,定位精度小於0.005mm,重複精度可達0.001mm( 具體取決於工具機型號和控制軸)。WFL車銑複合加工中心不僅實現了極高的定位精度,同時還可以測量及補償由不可避免的外界因素產生的誤差,如加工零件溫度升高、刀具磨損、零件幾何形變、以及刀具和夾緊裝置帶來的誤差。特別針對如上誤差的補償,WFL公司開發了獨特軟體包,此時將MILLTURN車銑同時轉換成真正的3D測量機。測量結果可在同一裝卡狀態下用於校正以上誤差。所有的測量及刀具參數可存儲於硬碟,也可以在工具機上直接列印出來或在乙太網上傳輸,以便進一步處理。 CNC程式同樣可以通過乙太網傳輸。所有WFL車銑複合加工中心均採用西門子Sinumerik 840D控制系統,WFL公司還提供大量軟體,使得特殊操作如線上測量、偏心銑或滾齒的編程變得非常容易。為避免碰撞,WFL提供防碰撞軟體可在加工過程中實時監控並能在離線狀態下進行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