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風爐

當年的家用燃料,離不開木柴、木炭、稻草山草三項。農村以山草稻草為主,兼燒柴枝,故一律用灶,風爐只偶爾用到。城鎮人家都有灶,要拜灶神,但除一些人口較多,三餐用灶之外,人口較少的,便用風爐,年節炊滷鵝才用灶。還有灶仔,既可燃草,也可燃柴。風爐也以燃柴為主,木炭則是家道殷實的人家日常的用物。有一句俗語:“睡晏晏,扣響炭”,形容有錢人不用早起床,免被木柴熏得流目汁。通常只有煲中藥才非木炭不可。有專用的“涼水鍋”,風爐仔比小茶爐要大一點兒。不過煲中藥多數用“炭”。大灶燒柴塊,通紅的炭塊夾進灶前的“火炭缶(潮音讀”暴“),加上蓋,冷卻便成”炭“,煲中藥最適宜,火力不太猛。
風爐大大小小,多種多樣。小至燃欖核的小茶爐,大至可煮大釒生鍋的大風爐。還有可煮各種陶鍋的中等風爐。風爐的關鍵在於風爐窗,當然,“三山”也很重要。圓形風爐窗上有圓形小孔。如果孔太大,炭屑容易從孔隙掉下爐底,從而浪費熱能。圓孔太小,則不通風,影響效果。風爐最易損壞之處也是這個爐窗。要換爐窗,可到風爐店買一個,但一定要適中。稍微大一點點,還可把爐窗豎立,在地面滾動磨擦一下。小了就不行。故此,買爐窗一定要用草量一下直徑。換新爐窗之後,周圍還要用粘土修補,使爐窗與爐壁緊密相連。這種土不過普通的田土摻上爐灰,但城裡人仍嫌麻煩,很少自己動手,總到門外請個爐匠來修補。那些爐匠,穿街過巷,叫賣風爐窗,每天好幾次從門口經過,給人補風爐,換爐窗。爐壁有裂痕,可以用土修補,再箍上一條鉛線。
自從20世紀60年代,城鄉居民用上煤炭之後,風爐便少見了。尤其80年代,普及了石油氣,家家都用石油氣爐具。緊接著是電器化,電飯煲、電磁爐、電熱水器……風爐更少見了。煲茶也普遍用電爐。煮中藥有時偶爾用一次風爐,但多數用電爐。但風爐並未絕跡。只是不用換爐窗罷了。按澄海的喪葬風俗,死人在“完飯”之日,便在靈廳內放一個風爐,一袋炭,一捆柴,一袋米,一桶水,一些菜脯鹹菜,表示自這一天開始,家屬不再天天捧飯,亡靈要靠自己獨立生活了。因此,澄城還有一間柴炭店兼賣風爐。喜歡燒烤的青年人則到那裡買木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