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生黃耆、白朮(土炒)、白茯苓、苡仁、當歸、扁豆、銀花、山藥、僵蠶(酒炒)、甘草、白芍(炒)、陳皮。
用法用量
水煎服。
主治
痘毒腫硬,面色青白,瘦弱。
方義
生黃耆補氣固表,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白朮健脾益氣;白茯苓利水滲濕,益脾和胃;苡仁利濕健脾,清熱排膿;當歸補血和血;扁豆具有健脾和中;銀花宣散風熱,善清解血毒;山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僵蠶化痰散結;甘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白芍養血調經,斂陰止汗;陳皮理氣健脾,調中,燥濕。
補元化毒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幼科直言》卷一。主治痘毒腫硬,面色青白,瘦弱。
生黃耆、白朮(土炒)、白茯苓、苡仁、當歸、扁豆、銀花、山藥、僵蠶(酒炒)、甘草、白芍(炒)、陳皮。
水煎服。
痘毒腫硬,面色青白,瘦弱。
生黃耆補氣固表,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白朮健脾益氣;白茯苓利水滲濕,益脾和胃;苡仁利濕健脾,清熱排膿;當歸補血和血;扁豆具有健脾和中;銀花宣散風熱,善清解血毒;山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僵蠶化痰散結;甘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白芍養血調經,斂陰止汗;陳皮理氣健脾,調中,燥濕。
補元化毒散來源《幼科直言》卷一,用於主治痘毒腫硬,面色青白,瘦弱。
處方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摘錄中藥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按中醫治療原則使用的貨真質優的藥材,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中藥在清朝以前稱為本草、生藥等。現代所稱的生藥與中藥所指的範圍...
中藥釋義 定義 國內發展 發展歷史 療效考證中藥炮製技術,中國傳統醫藥製備或提取手段之一,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中藥協會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中藥炮製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按中醫用藥要...
歷史淵源 非遺特徵 炮製工藝 傳承保護 主要流派定氣散主要由高良姜半兩,草豆蔻(去皮)1個,定氣散甘草(炙)1分,木香(炮)1分等成分組成。處方來源於《聖濟總錄》卷二十五。方劑主治傷寒時多嘔噦不止等症...
處方來源 藥理作用 製備方法 功能主治 相關選方扶危散主要是由防風5錢,牽牛3錢,大黃3錢,斑蝥1錢,麝香3分,雄黃2錢半等藥材配製而成。處方來源於《醫學入門》卷八。方劑主治瘋犬咬等症狀。製備方法上為...
止痛 解毒 藥方來源 相關詞條 參考資料用順口溜的形式把多種中藥藥性編成歌謠。諸藥之性,各有其功,溫涼寒熱,補瀉宜通。君臣佐使,運用於衷,相反畏惡,立見吉凶。
文章全文 十八反 十九畏金箔散主要由金箔50片(細研),銀箔50片(細研),鐵粉2兩(細研),人參1兩(去蘆頭),龍齒1兩半,琥珀1兩(細研),犀角屑1兩,茯神1兩半,酸棗仁1...
簡介 鎮心 安神 祛風解表 處方來源《中藥滋補養生堂》是2011年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的圖書,由中藥養生堂編著。
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目錄四順散來源於(《外科發揮》卷四)。主要是由貝母(去心)桔梗(炒)紫菀(去苗,土)各30克甘草(炙,銼)15克等成分配製而成,用上四味,粗搗篩。每服9克,...
簡介 開宣肺氣 名家論述 祛痰止咳 藥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