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簡介
山東滕州市中醫院“反回扣醫生”楊國梁,他拒收回扣,還因拒開回扣藥與領導打架,並與兄長楊運棟向市委書記舉報醫院裡回扣成風。楊家兄弟的連續舉報,遭到同事的孤立,衛生局的官方檔案中則顯示,楊國梁“疑有人格障礙傾向”。
因為公開反對回扣,楊國梁已經陷入了“十面埋伏”之中:在當地衛生局的官方檔案中,楊國梁被懷疑“有人格障礙傾向”;醫院部分領導將他們兄弟的舉報定性為“折騰”,並在醫院職工大會上指出,“個別人不能團結合作,造成矛盾滋生;有些關係不理順等”,“必須清理才能有利於醫院發展”;在同事中,楊國梁招來了諸多埋怨,有的同事甚至“見一次就罵一次”,並慫恿其親戚毆打楊國梁。
實際上,楊國梁的想法和要求很簡單,就是反對醫生收回扣,“斧正醫院風氣”。然而,像楊國梁這樣公開反對收取回扣,這種在老百姓眼中再好不過的行為,居然為楊國梁帶來了前未有的壓力,乃至人身安全的威脅,讓他工作中陷入了四面楚歌之中。好人不得好報,實在是令人費解。究其原因就在於,楊國梁的正義之舉,打破了醫院、醫生收取藥品回扣這一醜陋的“潛規則”,傷害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經濟利益。正所謂“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在某些人的眼中,楊國梁的舉動當然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收取藥品回扣是當今醫藥界一大弊病,也是導致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一名普通醫生展示“醫者父母心”的正義之舉卻遭到了層層阻力,步步難行,甚至還在官方檔案中被懷疑有“人格障礙傾向”。楊國梁的遭遇暴露的是當前在醫療改革中我們在道德和法律上所缺乏的諸多保護正義、伸張正義的障礙。對那些敢於打破潛規則、揭露黑暗面的勇士,人們在道德上缺乏充分的支持,在法律上缺乏足夠的保護。
到底誰有病
按正常人的思維邏輯,吃回扣的醫生,不僅是“人格障礙”的問題,更是嚴重的違紀和違法問題。根據“兩高”的司法解釋,醫生開大方吃回扣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論處。但在滕州市中醫院這個地方從上到下,人們的思維邏輯很反常,居然會吃回扣成風,以至於不吃回扣的醫生反成了“人格障礙”者。
滕州市衛生局初步調查後認為:此次事件“純屬工作原因”,“除楊國梁外,其他被調查人員均否認存在藥品回扣問題,並寫了書面保證書。因此,藥品回扣的現象無法查證”。要知道,楊國梁醫生可是實名舉報,並且明確指出相關人員。而衛生局的調查組就讓被調查人員寫個區區書面保證了事,護犢情深,蒼天可鑑。就算衛生局確實缺乏相應的手段來調查此事,那也可以將此案移送到當地紀委和檢察機關查處,何愁不能查個水落石出呢。
也許正是執法者的“人格障礙”,滕州市中醫院眾多醫生的“人格障礙”,導致一位正直的反回扣醫生在體制內被扣上“人格障礙”的帽子。解決問題之道,首先是要解決執法者的“人格障礙”,執法者敢於且嚴格執法,才能正本清源,真正區分誰才是患有“人格障礙”,並讓他們到監獄中醫治這種“障礙”。
該如何治病
不拿回扣的醫生聽說過,但自己不拿回扣還阻止別人拿,這樣的醫生則鮮有耳聞。山東滕州市中醫院的醫生楊國梁,多年來拒收回扣,還因拒開回扣藥而與領導打架。不僅如此,他還與兄長將醫院裡收回扣成風現象反映到市委書記那兒。楊醫生的連續舉報,遭到同事的反感與孤立,衛生局的官方檔案則稱,楊國梁“疑有人格障礙傾向”。
這種事兒聽起來很新鮮,但如果繞開“反回扣醫生”的人物特徵,將楊國梁看作一個普通的上訪舉報人,就會覺得這種現象其實很常見。楊國梁僅被診斷為“人格”問題,算是很幸運了,君不見,許多舉報人被確診為“精神病”,而被強送到精神病院,最終弄砸飯碗,毀了家庭。
楊國梁有沒有“人格”疾病,以旁觀者及患者的樸素感情作診斷,是不專業和不權威的。按咱們社會的某種慣性,多數人、官方鑑定,是判斷事物性質的兩大主要指標,其中後者尤為重要。有關這兩項指標,楊國梁倒是都符合。他的反回扣行為在醫院裡很不得人心,遭到“壓倒性多數”的反對;不僅上司揍他,連同事也是“見一次罵一次”,還朝他扔掃帚、寶特瓶,甚至找人毆打他。官方態度則非常明確,衛生局在檔案中懷疑他“人格”有問題。而醫院負責人在解釋他被同事打傷的情形時,稱是“往垃圾桶扔寶特瓶時扔偏了”。
按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邏輯,楊國梁似真的病了。看來,當務之急就是治病救人。那么,楊國梁的病該怎么治呢?推薦兩個藥方一試:
第一,培養楊國梁的“團結協作”意識,回歸集體,遵守“潛規則”。
第二,環境療法,即查找楊國梁“致病”的土壤,然後改善之。反回扣醫生楊國梁所反的並不是回扣,而是回扣背後的問題。這些問題既有醫德因素,也有制度因素。現實中,有許多醫生吃回扣,不能否認也有醫生待遇與其學識不成正比的因素。而醫生待遇不高,又與醫療投入不足有很大關係。滕州市衛生部門迴避醫生回扣問題,主要也是想掩蓋醫療投入不足問題。而該結果,難免讓人覺得這是變相支持醫生通過“市場”改善自身待遇。當醫生吃回扣成了無奈的現實問題,自然就造出了與“反回扣醫生”的對立土壤。
顯而易見,摘掉反回扣醫生“人格障礙”的帽子,第二個藥方才是靠譜的。然而,現實中不乏“英明”的事主默默地選擇了第一個藥方,知難而退。
醫治社會疾病
在瞎子的國度,獨眼龍便是國王;在非正常的環境,正常人便是異類。
大家都收回扣,你不收也就罷了;你不僅不收回扣,反而不停地舉報別人,這就無疑是在斷大家的財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斷別人的財路,惹急了別人,別人自然要跟你拚命。所以,楊國梁遭到同事孤立甚至與領導打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吃回扣成風的環境裡,多開回扣藥多拿回扣錢才是“正常”現象,而拒開回扣藥拒拿回扣錢則是“不正常”現象。眾所周知,人的行為受大腦的支配,正常人必然有一個正常的大腦,而不正常的人必然有一個不正常的大腦。在這個吃回扣成風的環境裡的“正常”人看來,像楊國梁這樣極個別的“不正常”人肯定是大腦出了問題――大家都多開回扣藥多賺錢,你放著現成的錢不拿,卻來攪局,這不是腦子有病是什麼?僅僅被“正常”人們懷疑“有人格障礙傾向”,而沒有被認定為精神病患者而送進精神病院,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正常”成了“不正常”,“不正常”卻成了“正常”,這樣的顛倒黑白也是藉助權力之手完成的。衛生局的官方檔案中認為楊國梁“疑有人格障礙傾向”――人不正常,反應的問題自然就不準確;楊氏兄弟舉報後當地衛生局的調查顯示“藥品回扣現象無法查證”也是在對這種現象的包庇和縱容,這些都是在進一步促進回扣現象的“正常化”。
衛生局局長認為醫院回扣成風的事應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且還說“畢竟同事在一起工作,醫院要求團體協作精神”。局長為什麼這么強調“團體協作精神”呢?且看該醫院一位院領導的說法――“個別人不能團結合作,造成矛盾滋生”、“必須清理才能有利於醫院發展”。這意思再明顯不過了,無論是當地衛生局局長,還是該該醫院領導,都認為楊國梁的舉報回扣問題的舉動是在破壞“團體協作精神”,不利於醫院的發展。那么,“團體協作”的目的是什麼呢?其實,換句話說就是要求楊國梁與大家一起“同流合污”,不要做那個“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異類。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可喜的是,在這個吃回扣成風的“鮑魚之肆”還有楊國梁這樣不肯同流合污的人存在;可悲的是,這個同不良現象作鬥爭的人力量卻如此的單薄,他的勇氣和堅持來源於自己的良心而不是法律和制度。改變這種狀況,一方面需要改革現有的以藥養醫的醫療體制,一方面需要能夠被有效執行的法律制度賦予與醜惡現象鬥爭的有良知的人以力量,讓他們不再如唐吉訶德般單槍匹馬獨戰風車。
醫藥界的潛規則就是讓從業人員變成了賊。楊國梁作為一個老實人,遭到同事孤立,衛生局的官方檔案中則顯示,楊國梁“疑有人格障礙傾向”。
為什麼會這樣?
一是,口號主義甚囂塵上,隱藏在口號下面的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分配。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這樣的口號叫得山響,而面對回扣帶來的利益,多數人選擇變成“賊”。這說明什麼,說明大多數人就是為了混個飯碗。這樣的情形不僅僅存在於人人知其貓膩的醫藥行業,更嚴重的是滲入到各行各業。
二是,楊國梁這一認真的舉動,最大阻力來自於領導。醫院的領導與其打架,衛生局的領導認為他有精神障礙。團隊精神就像一根大棒隨時敲打那些不守規矩的人。撕掉這層假面具,隱藏在下面的實際是借集體之名的等級制。上行下效,一個部門的領導如果不起好的帶頭作用,也是混飯吃,那么離“人人為賊”就不遠了。一個行業的頹壞,從主管這樣行業的領導開始。
有正必有邪,歸根到底所謂的惡勢力不就是眾人的貪慾嗎?楊國梁一個人站得再直,也泯滅不了別人心中的貪慾。他不過是一個人在戰鬥,根本無法改變“人人為賊”的社會現實。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的貪慾不是樹立一兩個道德典型就能抹去的。只能靠大家共同訂立的契約,也就是法律。
拒絕異端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有被頂上十字架的,有被抓進宗教裁判所的,有被推向斷頭台的,有被綁在火刑柱上的,幸運的是這些異端中的大多數被供上了神壇,而那些頤指氣使的權貴們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