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興

袁國興,男,1953年生,1982年初大學畢業,199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1994年晉升為教授。曾在東北師範大學、哈爾濱師範大學、吉林大學等校任教,現為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戲劇影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話劇理論與歷史研究會理事。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82年初大學畢業,199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1994年晉升為教授。曾在東北師範大學、哈爾濱師範大學、吉林大學等校任教,現為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戲劇影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話劇理論與歷史研究會理事。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話劇理論與歷史研究會理事。

主講課程


1、中國現代文學史,專業基礎課 周/3 05屆編輯出版專業/60。

2、 現代作家專題,專業選修課 周/2 06屆中文本科/297。

3、中國現代文學型式批評,專業選修 周/2 05屆中文本科/242

主要貢獻

出版專著

《中國話劇的孕育與生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中國現代文學結構形態研究》(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3),《1898——1948中國文學場態》(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擠進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理和個案研究》(香港中和文化出版社,2004)。與別人合作出版著作5部。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餘篇。

實踐性教學

1、指導畢業論文22人。

2、指導學生劇社活動3次。

教學研究課題: 現代文學史教學與教材改革,自選課題,獨立完成,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

研究課題:文類誤讀與20世紀初期的中國文學轉型,省社科(04年7月),獨立承擔。

學術研究表彰/獎勵:中國話劇的孕育與生成,省哲社三等獎,05年5月,獨立完成。

主要著作

1、《中國話劇的孕育與生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3月(繁體字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7月(簡體修訂本)。

2、《中國現代文學的結構形態研究》,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3。

3、《1898——1948中國文學場態》,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4、《戲劇欣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5、《中國現代文學史教程》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發表論文

1、《“文明戲”的樣態與話劇的發生》,《文學評論》,2007、3。

2、《鄉土文學?魯迅風?——對中國現代文學初期一個小說群體創作傾向的再認識》,《文學評論》,2006、5。

3、《家的解構》,《文學評論》,1999、6。

4、《文學的相關性極其文學史理論意義》,《文學評論》,2000、4。

5、《晚清戲劇變革與外來影響—兼談近代戲劇變革模式的演變和早期話劇與改良戲曲的關係》,《文藝研究》,2002、3。

6、《現代中國悲劇觀的轉變和“五四”時代風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5、2。

7、《早期中國話劇與日本新派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2、1。

8、《曹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5、2。

9、《京劇與電影文學研究對現代文學史學科的意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1。

10、《異名劇作〈鳴不平〉與〈黃金塔〉》,《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0、4。

11、《文體意識的建構與現代文學的發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1。

12、《文類誤讀與20世紀初期的中國文學轉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4。

13、《現代文學教學中的“認知”和“能力”問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1。

14、《論心理平衡》,《當代文藝思潮》,1985、1。

15、《中國現代文學多元發生因素舉證一隅——從“春柳”舊址探訪談起》,《藝術評論》,2007、4。

16、《魯迅小說的“小城鎮”氛圍——兼談中國現代小城鎮文學》,《魯迅研究月刊》,2007、5。

17、《日本“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紀聞》,《文藝爭鳴》,2000、2。

18、《文本中心與多元互補》,《文藝爭鳴》,1999、1。

19、《學位論文與學術規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現代化”的學術起點》,《文藝爭鳴》,2000、6。

20、《我是誰?——當代文學批評的定位與價值實現》,《文藝爭鳴》,2001、3。

21、《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現代性話語質疑》,《文藝爭鳴》,2002、4。

22、《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現代性”話語再思考》,《文藝爭鳴》,2004、4

23、《早期中國話劇接受西方影響的日本因素》,(日本)《飄》64期,2007、2、1。

24、《中國現代新人文主義思潮及其話語導向》,(香港)《新亞論叢》,2004、1。

25、《現代文學視野中京劇文學研究的相關理論問題》,《戲劇藝術》,2005、1。

26、《〈不如歸〉與早期中國話劇中的“家庭戲”》, 《戲劇》,1991、2。

27、《外來影響與中國近代戲劇變革模式的演進》,《戲劇藝術》,1993、1。

28、《京劇文學的體式特徵及其理論價值》,《戲劇藝術》,2006、

29、《外傾心態下的自我誤讀——中國古代文學資源進入現代文學的一種特殊渠道》,《江漢論壇》,2003、2。

30、《文類誤讀與20世紀初期的中國戲劇體式嬗變》,《江海學刊》,2006、5。

31、《早期話劇研究的態勢和潛能》,《社會科學研究輯刊》,2001、1。

32、《論“五四”文學中的西化傾向》,《學習與探索》,1989、2。

33、《〈小二黑結婚〉的性情節及其文化意蘊》,《學習與探索》,1993、4。

34、《文明人的窘境---20世紀前半葉中國文學中留學生題材作品文化意象考察》,《學習與探索》,1998、3。

35、《現代文學研究的深入和學術資料的考辨》,《學習與探索》,2004、1。

36、《〈華威先生〉的“速寫”藝術與“展演”技巧》,《福建論壇》2005、8。

37、《20世紀初期女性小說寫作的視閾與作者的性別》,《廣東社會科學》,2006、1。

38、《中國現代文學發生期小說戲曲形制的同構及其意義》,《貴州社會科學》,2007、1。

39、《“時代藝術”的研究》,《中國文化報》,1991、7、31。

40、、《早期中國話劇與西方浪漫派戲劇的影響》,《中國話劇研究》,1991、3。

41、《再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現代性”話語局限》,《文藝評論》,2004、6。

42、《創始期中國話劇與日本的因緣》,《東北師大學報》,1991、2。

43、《談話劇〈潘金蓮〉的誕生》,《東北師大學報》,1989、6。

44、《早期中國話劇研究的學術定位及其理論意義》,《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6。

45、《“潘金蓮母題”發展及其當代命運》,《中山大學學報》,2004、2。

46、《中國現代文學初期女性作家“自敘傳”小說的“少女情懷”和“病情敘事”》,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6、3。

47、《魯迅小說的“死亡”意蘊探詢》,《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4。

48、《老舍小說的藝術風格》,《北方論叢》,1983、3。

49、《“阿Q精神”的內涵與外延》,《學術交流》,1987、1。

50、《引發模式的文化變革與“五四”文學的總體特徵》,《北方論叢》,1986、2。

51、《幽默探異》,《學術交流》,1987、1。

52、《談“制反原理》,《文藝評論》,1987、3。

53、《老舍小說對新文學的貢獻及其民族淵源》,《北方論叢》,1987、3。

54、《“何其芳現象”與現代文學研究的“思想”困擾》,《北方論叢》,1989、2。

55、《談比較文學影響研究中的“例比效應”》, 《學術交流》,1990、1。

56、《外傾社會心態與早期中國話劇的演進》,《戲劇文學》,1990、4。

57、《深藏著的人生---談穆木天〈寫實文學論〉在現代文藝思想發展中的地位與意義》,《吉林師院學報》,1992、1。

58、《“五四”時期的個性意識與文學風範》,《北方論叢》,1992、3。

59、《“五四”前後的話劇發展道路與文化變革》,《戲劇文學》1992、5。

60、《“五四”時期的科學理想與文學意識》,《海南師院學報》,1993、1。

61、《傳聞的生髮、增殖與戲劇變革》,《戲劇文學》,1993、2。

62、《論辛亥革命前後的喜劇創作》,《戲劇文學》,1993、7。

63、《論早期中國話劇的藝術形態演進》,《劇作家》,1995、6。

64、《20世紀前半葉中國文學一面觀》,《北方論叢》,1995、6。

65、《論辛亥革命時期的話劇文學理論建設》,《戲劇文學》,1996、6。

66、《現代文學啟蒙意識的缺憾》,《北方論叢》,1999、3。

67、《文學史:對文學演化關係的認識》,《北方論叢》,2002、6。

68、《反觀“租界”》, 《粵海風》,2003、6。

69、《宗教意識的連結與文學的選擇》,《北方論叢》,2003、6。

70、《中國現代“革命”文學敘事傾向》,《北方論叢》2005、1。

71、《“影戲”意識的蛻變——中國早期電影腳本文體意義探詢》,《中國現代文學論叢》,2006、1。

72、《重讀魯迅:從對“魯迅語錄”的認識談起》,《廣東社會科學》,2006、4。

73、《曹禺悲劇作品的舞台面相》,《福建論壇》,2007、1。

74、《解放區小說的民族文化底蘊及其對意識形態的超越》,《學習與探索》,2007。

75、《〈母〉與〈雷雨〉的比較——早期中國話劇的影響和生命力探詢》,《戲劇文學》,2005、 76、《郭沫若早期詩歌的個人化特性》,《郭沫若學刊》,2005、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