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的端粒學說

衰老的端粒學說

衰老的端粒學說,位於染色體端粒的末端,而DNA鏈則位於細胞核內。每當細胞分裂產生新細胞時,端粒就會變短,直到端粒達到一個臨界長度,這時細胞也失去活性而死亡。所以端粒是隨著細胞個體的衰老而變短。但每個細胞的端粒長度是天生的,並非一開始就相同,並且之後的縮短速度也各不相同。端粒損耗的速度是衡量“生物衰老”的一個方法。

20世紀60年代,有學者在體外培養人成纖維細胞時發現,當細胞分裂到50代左右時,分裂繁殖就完全停頓,最終死亡,這被稱為細胞分裂的海弗利克極限。但海弗利克極限也帶來了迷惑,實驗證明細胞的端粒結構並不能決定衰老的程式,大鼠的端粒比人的要長得多,但大鼠的細胞只能質分裂十幾次,而人的細胞卻能分裂五六十次。此外,啤酒酵母的端粒在繁殖過程中並不縮短,人為地縮短啤酒酵母的端區不僅沒有使之短命,反而起了增壽作用。

並且,占機體體重相當大的一部分的骨骼肌細胞、心肌細胞和神經細胞,一旦胎兒出生前和出生後發育完成就終生不分裂。但這對人的生命最為重要的不分裂的細胞也會衰老,但怎樣用海弗利克極限理論來解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