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衣索比亞境內共有90個獨立語言。大部分屬於閃含語系,分屬閃米特語族和庫希特語族。阿姆哈拉語為聯邦工作語言,通用英語,主要民族語言有奧羅莫語、提格雷語。
宗教
衣索比亞是一個具有悠久和豐富的基督教傳統的國家,早期基督教從公元1世紀開始就已經在衣索比亞北部和中部傳播了。現在全國人口中62.8%信仰基督教(其中全國人口的43.5%信奉衣索比亞正教,18.6%信奉基督新教,0.7%信奉天主教),33.9%信仰伊斯蘭教和2.6%信仰原始宗教,0.6%信仰其他宗教。歷史上衣索比亞境內一直有大量猶太人,他們自稱貝塔以色列人,但現在他們大都移居以色列了。
主要民族
阿姆哈拉族
阿姆哈拉人主要分布在衣索比亞高原中部和北部,使用阿姆哈拉語。總人口2200萬,占全國人口27%。阿姆哈拉人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就創建了著名的阿克蘇姆帝國。阿克蘇姆帝國最初起源於北部提格雷地區,國王埃扎納在位時(320年-360年),征服衣索比亞高原、庫施王國和南阿拉伯,與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締結同盟條約,國勢極盛,被稱為“眾王之王”。埃扎納還皈依基督教,推行新拼音文字,使阿克蘇姆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以基督教為國教的國家。6世紀中葉,波斯薩珊王朝攻占葉門,阿克蘇姆被擠出南阿拉伯。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壟斷從印度到地中海的商路,阿克蘇姆衰落。公元12世紀,扎格維王朝取代了阿克蘇姆王朝。1270年,所羅門王朝取代了扎格維王朝,所羅門王朝的國祚一直延續到1974年。孟尼利克二世在位(1889年-1913年)時期奠定了衣索比亞今日的版圖。
阿姆哈拉人是定居農業民族,傳統的糧食作物是苔麩,為衣索比亞高原特產,產量極低。以苔麩為原材料的“英吉拉”是阿姆哈拉人的日常主食。農戶在種植糧食與經濟作物的同時也飼養牲畜,畜牧業在阿姆哈拉地區有重要地位,
阿姆哈拉人雖然論人口僅是全國第二大民族,但一直扮演實際上的主體民族角色。阿姆哈拉人的文化是衣索比亞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阿姆哈拉人及其同源民族提格雷人的歷史構成了衣索比亞歷史的主要部分。
提格雷族
提格雷人主要分布在衣索比亞北部的提格雷州,人口占全國7%。提格雷人與阿姆哈拉人同為古代阿克蘇姆帝國的後裔,兩者同被稱為阿比西尼亞人。提格雷地區是阿比西尼亞人的發源地,阿克蘇姆帝國征服衣索比亞高原後,一部分阿比西尼亞人南下,成為了阿姆哈拉人的祖先。另一部分留守北部山區,是為提格雷人的先祖。提格雷人所使用的提格雷語同阿姆哈拉語相近,文化、民俗也與阿姆哈拉人大同小異。
奧羅莫族
奧羅莫人主要分布於衣索比亞中南部地區,使用奧羅莫語,屬於含閃語系庫希特語族。奧羅莫族是目前衣索比亞人口最多的民族,占全國人口的35%。奧羅莫人過去為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雖未形成同一個國家,但有較嚴密的社會組織形式。他們分成各個部族,每個部族都有一個長老會,部族領袖由全體人民選舉產生,任期8年。這種制度被稱為“蓋達”制。15世紀以前,他們居住在衣索比亞東部和南部的廣大地區。15世紀以後,隨著奧羅莫人口和牲畜的增加,奧羅莫人開始向北方遷移,進入阿姆哈拉人、錫達莫人、甚至提格雷人居住的地區。奧羅莫軍隊住址嚴密,驍勇善戰,所羅門王朝與阿達爾蘇丹國進行多年戰爭後元氣大傷,無力阻止奧羅莫人的擴張。至16世紀末,他們已經深入島衣索比亞高原南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區,並向衣索比亞東部低地發展。
奧羅莫人的擴張,前後持續了兩個多世紀。這一擴張對衣索比亞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擴張加劇了衣索比亞境內各民族之間的矛盾,但從歷史的長周期來看,也促進了衣索比亞各民族之間的融合。許多奧羅莫人來到新的環境後,適應了原本定居在該地區的民族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政治和社會組織形式、宗教信仰隨之發生變化。許多人與阿姆哈拉人混居在一起,成為基督教徒。一些奧羅莫顯貴還通過與所羅門王朝的皇族聯姻而成為皇室成員和貴族。
索馬里族
索馬里族是索馬里的主體民族,也是衣索比亞的重要少數民族,使用索馬里語,屬於含閃語系庫希特語族。在衣索比亞境內主要居住在東部與索馬里接壤的歐加登地區。索馬里族信奉伊斯蘭教,屬於遜尼派沙斐儀學派,家庭婚姻遵循伊斯蘭教法,允許一夫多妻。男女均行割禮。索馬里人是遊牧民族,他們生活在嚴酷的沙漠地區,主要從事畜牧業,飼養駱駝、長角牛、羊及少量馬匹。
阿法爾族
阿法爾人主要分布在衣索比亞東北部的阿法爾州。使用阿法爾語,屬含閃語系庫希特語族。由很多部族組成,大部分人過著遊牧生活。阿法爾人信奉伊斯蘭教,歷史上建立過很多蘇丹國,至今阿里·米拉蘇丹仍是阿法爾人的傳統領袖。
錫達莫族
錫達莫人是衣索比亞南方人民和民族州人口最多的民族,使用錫達莫語,屬含閃語系庫希特語族。主要分布在阿巴亞湖東部和東北部,阿瓦薩湖東部和東南部一帶。奧羅莫人大遷移前,錫達莫族是衣索比亞南部的主體民族,如今錫達莫人居住的地區是衣索比亞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
奧莫山谷原始部落
位於衣索比亞境內的東非大裂谷附近有一個名為奧莫山谷的地方,這裡居住著40多個原始部落,人口超過20萬[2],其中最著名的是摩西部落、卡魯部落、阿爾伯萊原始部落及大三尼奇四大原始部落。這些部落至今仍保持著最原始的生活方式。1980年奧莫山谷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奧莫山谷的莫西族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原始部落之一。莫西女人把下嘴唇拉長透空,用泥做成的盤子填充支撐,把嘴唇撐得很大,形成“大盤子嘴”的奇景。因此,他們又被稱為“唇盤族”。他們是是遊牧部落,據估計目前人口在6千至1萬人之間。靠狩獵、放牧為生,也刀耕火種式種植農作物,每年雨季後都會種一些玉米和高粱。莫西人基本上還保持著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換原則,靠狩獵、牲畜、農產品,陶器等去換取他們生活的必需品。衣索比亞政府已專門規劃了莫西人的生活區域,並設立的管理部門。將他們的生活區域劃為國家公園,鼓勵外國遊客去參觀旅遊。
莫西女人佩戴唇盤的風俗起初是為了使自己變醜,以防被外族搶去做奴隸。久而久之,佩戴唇盤便成了美麗和勇敢的象徵了。莫西族少女長到10多歲的時候,就會穿透下嘴唇,往嘴唇里放盤子,稱為唇盤。唇盤直徑大小不一,最大可達到25cm。所置盤子愈大,謂之愈美,在出嫁的時候也可獲得更多的財禮。唇盤越大,姑娘的身價也越高。唇盤最大的姑娘,其父母可得到50頭牛的財禮,一下就成了富翁。唇盤成了致富的手段。唇盤的型號各不相同,都是用泥土燒制或木塊做成,上面有花紋、斑點、鏤空等不同樣式。放唇盤前,要用刀將下嘴唇和牙齦之間切開,使下嘴唇與齒根分離。然後,先放一個小盤子把切開的口子撐開,使其不再長回去。 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更換大的盤子,嘴唇就會越撐越大,最大的嘴唇能翻到頭上把臉包住。這個痛苦的過程伴隨著女孩成長為婦人。據說,為了佩戴唇環,不少女孩為此付出了生命。莫西人不僅嘴上放盤子,而且還把耳朵拉長透空,放進盤子為美,耳盤越大也越美麗。莫西女人大多赤裸上身,除了大盤子嘴,她們還在身上、臉上塗抹花紋,用樹枝、粗皮、貝殼、牛角等裝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