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人穿上了衣服,衣服與人體之間便形成了局部氣候環境,稱之為衣服氣候。人穿上衣服後,在衣服和皮膚之間就形成一個溫暖的空氣層。由於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因此能保持人體熱量不快速散發,同時衣服有較好的吸汗和透氣性能,於是在這一小氣層內就形成舒適的小氣候。
衣服裡層與皮膚間的溫度保持在32℃~33℃是最理想的。這種理想的“衣服氣候”,可在人體皮膚周圍創造一個良好的小氣候區,緩衝外界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使人體維持恆定的溫度。保健專家認為,32℃~33℃是最理想的“衣服氣候”,這種說法還是比較科學的。老年人生理機能下降,皮膚老化,血管收縮減弱,加上代謝水平低,衣著應以質輕暖和為宜;青年人代謝能力強,自身調節能力比較健全,對寒冷的刺激,皮膚血管能進行較大限度地收縮,以減少體熱的散失,因此,穿衣不可過厚;嬰幼兒身體較稚嫩,體溫調節能力低,應注意保暖,但嬰幼兒代謝旺盛,也不可捂得過厚,以免出汗過多影響健康,所以衣服要勤加減。
衣服越厚,空隙中含空氣越多,保溫性越好。環境溫度較低時,增加衣服厚度可維持最舒適狀態。衣服吸汗和透氣性能好,衣服內氣候溫度就難以上升,就可保持較長久的舒適感;不吸汗的衣料和吸汗而不排氣的衣料,容易引起衣內氣候的溫度和濕度上升,使人產生悶熱感。為使穿衣合乎舒適性,外衣選用合成纖維,內衣選用天然纖維是科學的;通氣性大的毛織物穿在外面會減少保暖性,穿在裡面就比較合理;把含氣性大的毛皮和長絨的一面朝里也比朝外更為科學。
生活中的衣服小氣候
適宜的衣服氣候有助於調節體溫,維持健康。輻射和對流散熱是人體調節體溫的重要方法。當外界溫度低時,皮膚表面輻射出大量的熱,通過體表空氣的對流,身體就會發冷。如果我們穿上棉衣,蓋上棉被就會感到暖和。這並非是棉衣棉被可以產生熱量,而是在它們中間含有鬆軟的棉絮或其它絮狀物,如絲棉、晴綸、駝毛、合成羊毛等。這些絮狀物中藏有許多靜止的空氣,在體表形成空氣層,使身體的熱量不易向外散發,它阻擋外界冷空氣與體表熱空氣層的對流,因而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在炎熱的夏季,外界溫度高,人需要加速體表溫度的散發,就要求衣服寬大單薄,以利於通風。
不同的衣料,不同的影響蓬鬆柔軟的棉絮是理想的保暖材料,乾癟或潮濕的棉絮,保暖性能就差了。但是通過晾曬或重彈以後,保暖性能仍然能恢復如新。人們總有這樣的體會,棉襖、滑雪衫、絨線衣穿用了一段時間以後放在太陽底下暴曬一下,再穿上它就感到輕鬆暖和。常曬被子,既能去除不良氣味,又可增加保溫功能。人工合成的棉衣、絲棉、晴綸、合成羊毛、駝毛等,因為蓬鬆度好,保暖性能亦十分好。各種皮貨製成的皮襖、皮茄克、皮大衣保暖性能好,是由於皮革比較微密,不通氣,穿在身上可以封住各層衣服的通氣性,減少了空氣的對流。此外,寒冬戴圍巾、手套、穿棉鞋,也能改善局部的微小氣候,使人體不易著寒受凍。
不同職業的穿衣不同職業對服裝的要求也不相同。高溫近火作業的煉鋼工人,可用防輻射、防火的石棉衣料;醫務人員用的是易顯污跡的白色衣帽;防化從業者防毒衣服面具可防化學中毒及放射物質的污染;登山運動員所穿的登山服可防高原缺氧的登山病;下海作業者可穿供氧潛水服以防潛水病。還有宇宙航行員的服裝也有它的特殊要求。
人在患病時的穿衣人在患某種疾病時對衣服的要求也有區別。關節炎病人在合理治療的同時,入秋以後應注意關節保暖,必要時戴上護膝,入冬以後穿上貼身的棉毛衫褲;寒冬應穿上質軟保暖性能好的棉襖棉褲。哮喘病人的內衣以純棉品為宜,羊毛內衣、鴨絨背心、鴨絨滑雪衫及其它毛皮製品和形形色色化學纖維衣料,均可能成為誘發哮喘的因素。
冬季穿衣寒冷的冬季,有的人穿得鼓鼓囊囊,以為穿得越多越暖和;有的人則圖瀟灑和方便,裡面穿一件緊身毛衫,外面只套一件風衣。其實,這兩種著裝都具有偏面性。因為衣服的保暖程度與衣服內空氣層的厚度有關係。衣服與身體緊貼,則空氣層的厚度近乎為零,保暖性當然最差。當一件一件衣服穿上後,空氣層厚度隨之增加,保暖性也就隨之增大。但當空氣層總厚度超過15毫米時,衣服內空氣對流明顯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可見,冬季穿衣要有一定的件數和適宜的厚度。羽絨衣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織物的氣孔不是直通的,都能給人帶來適宜的衣服小氣候。皮類服裝幾乎可以阻絕衣服內的空氣對流,冬季外出時著皮裝,保暖效果最佳。
冬季的室內外溫差很大,要想穿衣有良好的保暖保健效果,還必須注意控制室內溫度和穿衣件數。人體正常體溫為36-37℃。當室內溫度為15℃左右時,穿一件襯衣,衣服表面溫度約為30℃;如再加一件背心和外套,衣服表面溫度則為24℃左右。在一定範圍內,衣服越多,衣表溫度與環境的溫差就越小,人體熱量散發也就越小。所以,當人們從一種溫度環境進入另一種溫度環境(如進出室內外時),就要適時增減衣服,以維持衣服內的適宜小氣候。冬季的室內溫度不宜過高(以10-15℃為最高值),否則,室內外溫差太大,人體因難以適應而容易誘發感冒等病症。據專家研究,令人體感覺舒服的空氣溫度有個範圍(如裸體時為24――30℃,著單衣時為17――23℃),超過這個範圍,不僅造成體感不適,易致疾病,而且還影響高級神經活動和植物神經機能,會使人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精確性和協調性變差、反應速度降低等等。例如,冬季穿衣太多,人就會感到煩躁;而猛地將衣服脫得過多,又會冷得直打寒顫,這些都是由衣服小氣候不適而誘發的。
夏天穿得少是為了散熱圖涼快,但如果穿得太少就不一定涼快了。如果在室外,穿得太少被陽光直射,很容易受紫外線灼傷,甚至患上皮膚炎症,產生曬斑。 這樣說來,大家夏天出門時還是不要穿得太露,否則就得掏更多的錢保養皮膚。尤其是小孩子,皮膚比較嬌嫩,更不能被太陽光長時間暴曬。穿衣服不僅是人類文明的進步,更重要的是衣服對人體健康有保護作用,大家可別以為,衣服在夏天光是用來遮羞的。 在炎熱的夏季,穿汗衫短褲,有利於輻射、對流和散熱,但在室外,氣溫值往往高於體溫,人們便可穿淺色的長衣、長褲,來阻隔日光的暴曬,保持低於外界高熱的體表溫度,以利於防暑。
防暑降溫最重要 :炎炎夏日,當衣料已經無法省略的時候,你就從衣服的材質上下工夫,在眾多的材質中純麻、純棉、絲綢類材質不僅迎合潮流口味又具有極佳的吸汗透氣功能,因此,這類面料的衣服在夏季是絕對的首選。
清爽淡雅總宜人 :面對花花世界的誘惑,單拎出哪一件衣飾,都容易讓人愛不釋手,但要上下身搭配恰當,做到清爽淡雅卻不易。
色彩不能太刺眼 :夏季的強光對人的視覺本來就是一種刺激,這時若穿的衣服顏色如大紅、亮藍無異於“火上澆油”。對比強烈的色調如桔紅翠綠相間等也因太扎眼而不適。反之素雅、柔和的色調會給人清涼之感,當為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