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三捷

生平

衣三捷,生於明崇禎年間,卒於清康熙年間。原名端,字庾公。“端”的意思是正直。“庾公”是指東晉政治家庾亮。庾亮有一匹的盧馬。的盧是駿馬,卻會讓自己的主人得禍。有人勸他賣掉。庾亮說:“把它賣了,就要禍害別人,我怎么能把自己的災難轉移給別人呢?”長輩給衣三捷起名“端”,起字“庾公”,是希望他做一個像庾亮那樣正直的人。
衣三捷文武雙全。他曾考中廩生(秀才中的第一等,有政府補助),成績優異。然而,衣三捷生活的明清之際,天下動亂,百姓生活困苦。衣三捷因此棄文從武。或許,他就是在這個時候改名為衣三捷的。衣三捷武力高強,擅長騎馬,臂力驚人,能拉強弓,能使一口120斤的大刀。他考中清康熙辛丑科(1661年)武進士。中三甲,被授予從五品的署守備。衣三捷應該參加了平定吳三桂叛亂的戰爭(1673年—1681年),並因功被任命為正五品的固原守備(當為固原提標前、後、左、右營中軍守備之一)。衣三捷的最高官職是暫時代理從四品的平涼府知府(暫時代理,並不是正式的知府)。
衣三捷有三子(憲章、龍章、甫章)一女。子衣憲章為癢生(俗稱秀才),子衣龍章為增生(秀才的第二等,無政府補助),女兒嫁給黃縣馮家疃的歲貢馮裕基。另外,衣三捷之妾也生有子,留在固原。
衣三捷去世後,被朝廷贈予正四品的明威將軍,葬於回龍夼翠雲山的南面。據衣鳳泉老人說,村里一直傳言,衣三捷的墓里有一顆銀制的人頭。解放後(非文革),人們為了發財,就把衣三捷的墓給扒了,但沒發現銀制人頭。
衣三捷是衣氏家族的傑出人物。

考證

改名時間

衣三捷是什麼時候將名字由衣端改為衣三捷的?
常見的說法是與敵人作戰,三戰三捷,故改名為衣三捷。也有說是三戰三捷,故被皇帝賜名衣三捷。這兩種說法恐怕都不準確。
如果是皇帝賜名,那會是莫大的榮耀,一定會寫入家譜。可是,家譜連普通人送給衣三捷的匾聯都寫了,怎么會遺漏皇帝賜名這種大事?而且,衣三捷只是當時的中層軍官,幾乎沒有見到皇帝的可能性,更不要說是賜名了。所以,皇帝賜名的說法是錯誤的。
衣三捷中武進士的時候,當為30歲左右(中秀才,一般人在20歲左右,梁啓超這種少年天才是12歲。假設衣三捷16歲中秀才,一年後從武,17歲。秀才考舉人很難,梁啓超都考了兩次。假設衣三捷也考了兩次,三年一次,則中舉時23歲。舉人考進士三年一次,所以估計衣三捷中進士的時候為三十歲左右)。三藩之亂的時候,衣三捷四十歲左右。清朝鎮壓蒙古叛亂的時候,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衣三捷六十歲左右。不管是和吳三桂還是蒙古作戰,改名似乎都稍晚了點。
所以,我傾向於認為,衣三捷是棄文從武之後,為明志而改名的。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三”字在古漢語裡常表示“多”的意思。比如,三思而後行,是說多次考慮之後再行動。所以,“三捷”並不是說打了三次勝仗,而是說一直打勝仗,類似於“常勝”之意。“三捷”在當時應該是常見的名字,衣三捷的上級有名為蔣三捷者。

作戰對手

衣三捷是和誰作戰的?
我見到的說法是和蒙古人作戰,不知這種說法有何依據。可能是考慮到固原處於西北、與蒙古接近吧。這種說法應該是錯誤的。
清代蒙古人的叛亂始於準格爾部的葛爾丹。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烏爾會河之敗以前,康熙並沒有太重視葛爾丹,最多一次才派兵一千人,而且其中沒有漢人。1690年之後,才出動大軍征剿。這個時候衣三捷已經六十歲左右,而清朝的守備在五十歲左右退休。顯然衣三捷無法參與跟蒙古人之間的戰事。
其實,衣三捷很可能是和吳三桂作戰。首先是年齡相符,當時衣三捷四十左右,尚未退休。其次是和史書記載相一致。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叛亂。據《固原縣誌》記載(第30頁),1674年,固原道陳彭投降吳三桂,1676年被鎮壓。衣三捷因為平定陳彭之亂而進入固原的可能性很大。

考試名次

衣三捷科舉考試的名次如何?
清朝的武科舉考試,武狀元授正三品的參將,武榜眼授從三品的游擊,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備,三甲授從五品的署守備。
衣三捷立有戰功,官職應該有所升遷。他以守備退休,可見他科舉考試的名次為進士第三甲,最初擔任的是從五品的署守備。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衣三捷的戰功並不是特別大。

武功

衣三捷“武力高強,擅長騎馬,臂力驚人,能拉強弓,能使一口120斤的大刀”的描述從何而來?
我曾聽村裡的衣鳳泉老人說,衣三捷能使120斤的大刀。剛聽到這種說法,我很驚訝,因為關公的大刀也不過81斤而已。可是老人非常肯定的對我說,確實是120斤。後來,我查武進士考試的項目,發現第二項為大刀,分120斤、100斤、80斤三種。看來老人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第一項為騎馬射箭,對臂力要求很高。這就是本文描寫的依據。

官名

衣三捷在固原的具體官職是什麼?
據光緒版《甘肅新通志》記載,固原守備有六種,即:鎮標中營守備、提標左營中軍守備、提標右營中軍守備、提標前營中軍守備、提標後營中軍守備、城守營中軍守備。
其中,固原鎮標中營守備(12冊第764頁)、固原城守營中軍守備(13冊第13頁)中無衣三捷之名。固原提標左營中軍守備、固原提標右營中軍守備、固原提標前營中軍守備,康熙至同治年間檔案均遺失。固原提標後營中軍守備,康熙至光緒年間檔案遺失。那么,衣三捷必為固原提標前、後、左、右營中軍守備之一。簡單說,衣三捷為固原提標守備。
註:《甘肅新通志》引自轉引自北京圖書館編:《地方志人物傳記資料叢刊·西北卷》第12冊和第13冊,2002年出版。文中標註的冊、頁均為該叢書的冊、頁。

明威將軍

衣三捷的明威將軍是怎么回事?是生前的官職,還是死後的?
家譜里寫的很明白,明威將軍是“贈”的。所謂贈官,就是對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後追封爵位官職。所以,衣三捷活著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是明威將軍。“衣三捷被朝廷任命為明威將軍鎮守西部要塞”的說法是錯誤的。
另外,據家譜,衣三捷的父親早卒,卻被贈官明威大將軍,顯然是託了衣三捷的福。

祠堂建造時間

衣氏祠堂建於何時?
衣氏祠堂分為南屋和北屋,北屋是主屋。
據2014年時六十歲左右的村民衣回龍說,他小時候聽一位當時百餘歲的老人說,建南屋的時候,老人剛記事。則南屋約建於約1860年左右。
北屋建造時間很早。據生於1924年5月的衣鳳泉老人說,他小時候就聽說祠堂的歷史約有200多年。則北屋約建於1700年左右。

匾額、對聯

衣氏祠堂里的匾額和對聯是什麼人、什麼時候贈的?
我見到的說法是:“衣三捷任職10年期滿,歸鄉之時,當地百姓敲鑼打鼓為他送行,並贈送了‘威震隴東’、‘名揚華夏’匾額。”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據家譜,“威震隴東”匾是單為總、於如川所贈。據《棲霞縣誌》第119頁,單為總於鹹豐元年(1851年)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之間,任棲霞教諭。於如川是濟寧人,於鹹豐五年(1855年)之後,擔任棲霞訓導(至少擔任到1879年之後)。兩人聯名贈匾只可能是他們同時在棲霞為官的時候,即1855年—1873年。此時距衣三捷的去世已經接近二百年。
所以,匾並不是固原當地老百姓送的,也不是衣三捷活著的時候送的。其實,道理很淺顯,某個地方駐軍的將領,既不是最高將領,又不管政事,能和百姓有多少交集呢?
家譜里還提到韓錫恩贈送的一副對聯。單為總、於如川是棲霞的父母官,家譜把韓錫恩放在他倆前面,很可能是因為韓錫恩比他倆官大。
《棲霞縣誌》里並沒有韓錫恩的名字。經查,同治六年(1869年),左宗棠《奏延川收復及回捻蹤跡片》中記載:“署都司(正四品)韓錫恩於綏德州失陷時,白北城殉難。”我懷疑此韓錫恩和贈聯的韓錫恩是同一人。推測的理由如下:
第一,同名。
第二,韓錫恩和單為總、於如川是同時代的人,署都司的官職比棲霞教諭、訓導大。很可能是韓錫恩官大,送對聯。單為總、於如川贈匾。這樣衣氏祠堂的對聯和匾就全了。家譜里把他寫在前面,是合理的。
第三,署都司和守備同屬軍事系統,韓錫恩在西北當官,衣三捷也在西北當過官,雖然相隔一百年,但可能有某種關係將他們聯繫在一起。
第四,為什麼韓錫恩、單為總、於如川要贈送匾聯呢?答案是,當時衣氏祠堂的南屋剛剛蓋好,可能請了一些有頭有臉的人物來捧場。三人生活的年代和南屋的建造時間一致。
當然,這只是推測,我並不敢肯定。

墓碑

衣三捷的墓碑什麼樣?
我見到一種說法,不知有何依據:陵墓高大,墓前有高2.3米、寬88厘米、厚20厘米的誥命碑,正面刻“衣三捷將軍之墓”,背面鐫刻其生平事跡,碑首為雙龍頭,高87厘米,寬97厘米,厚28厘米,中間刻“奉天誥命”,碑身與碑首總高為300.5厘米。
這個記載很可能有問題,最明顯的錯誤是:正面刻“衣三捷將軍之墓”。古人的墓碑會寫明官職爵位,比如左宗棠的墓碑是“清太傅大學士屬靖侯左文襄公之墓”,曾國藩的墓碑是“皇清太傅大學士曾文正公之墓”。所以,衣三捷的墓碑應該類似於“大清明威將軍衣公三捷之墓”。“衣三捷將軍之墓”是現代人的寫法,不符合古人的習慣,而且直呼名諱顯得很不尊重死者,應該不屬實。

文獻資料

家譜

三捷,原名端,字庾公。公由廩生改文習武,清康熙辛丑(1661年)武進士。任甘肅固原州守備,署平涼府印勅,贈明威將軍。葬村後北山之陽。妾生子未歸,寄居固原州。女,黃縣城後馮家疃歲進士馮公裕基(字景周)之妻。韓錫恩賜聯曰:“仕宦元明清三朝精忠耀國史奠安登萊海千秋德業振家聲。”單為總、於如川贈匾額曰:“威震隴東”。子三:憲章、龍章、甫章。女一。

《棲霞縣誌》

《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誌輯51·乾隆棲霞縣誌》,鳳凰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卷六,第135頁
康熙辛丑武進士,固原衛備。

《登州府志》

《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誌輯·光緒增修登州府志(一)》,鳳凰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卷四十四·武進士,第492頁
辛丑,固原衛守備。

注意事項

網上有一些衣三捷的資料,但是錯誤很多(請參照我的考證)。本文的寫作經過反覆推敲和考證。請勿隨便刪改。刪改前請與我聯繫。QQ:220740268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