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史記》是中國的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花了18年的時間所寫成的。全書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字,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包羅萬象,而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
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或前135年—?)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父司馬談,學問廣博。漢武帝即位,談為太史令。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馬談在臨終時囑咐司馬遷繼續自己的事業,撰寫史書。3年後,司馬遷繼父任太史令,開始在國家藏書處“金匱石室”閱讀,整理歷史資料。20歲時,遊歷長江中下游和山東、河南等地,併到廬山和會稽考察傳說中的“禹疏九河”等遺蹟,經沅水和湘水流域,憑弔屈原沉水的汨羅江,在曲阜,參觀了孔子的“廟堂車服禮器”。回長安後任郎中。35歲時二次出遊,廣泛地接近下層人民。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孤軍深入匈奴,敗降,而司馬遷極言李陵降敵出於無奈,意在待機報答漢朝,因此觸怒武帝,致罪下獄,受宮刑。司馬遷為完成《史記》,隱忍苟活。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我國最早的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人稱《太史公書》。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衛將軍驃騎列傳
作者:司馬遷
出自:《史記》卷一百一十一 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內容提要
出自《史記》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五十一,是漢代名將衛青和霍去病的合傳,主要記述衛青七出邊塞,霍去病六出北疆,指揮千軍萬馬,攻討匈奴,揚威大漠的經歷和赫赫戰功。匈奴奴隸主屢犯中原,嚴重破壞了漢匈人民的和平生活,給百姓和社會生產帶來深重災難。年輕的漢武帝大膽重用青年將領衛青和霍去病,令其頻頻出擊,其戰爭規模之大,兵威之盛,為漢代討胡征戰之最,這就有力地打擊了匈奴奴隸主侵擾中原的囂張氣焰,對維護中國的統一和博大,安定和富強,對漢匈人民的和平勞動生活有著積極的意義,這是值得肯定的歷史功績,也正是司馬遷寫作本傳的用意所在。當然,作者對連年戰爭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物資的巨大損失,也提出了委婉的批評。
文中突出地描寫和讚美了衛青推功讓爵、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名將風度和以國家為重的愛國思想。但同時也批評了他們不修名節、不進賢士、和柔事主的不足,顯示了司馬遷修史時的“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
結構
此文的結構頗有特色,前邊的主要部分寫衛、霍事跡,是衛、霍的合傳。篇末又附記公孫賀等十六位征胡將領的簡略事跡,以類相從,實為一篇類傳。從結構上看,主次分明;從史實上看,前後一體,水乳交融,毫無游離或割裂之感。顯示了司馬遷剪裁謀篇的匠心和《史記》行文靈活多變的特點。這就在事實上使本傳成為漢武帝時代漢匈戰爭和漢匈關係的一篇簡史,或者是一本徵胡英雄的記功簿。
描寫
本文雖以記事為主,但卻不乏精彩的景物和場面描寫,如寫元狩四年的漠北大戰:陰霾四起,狂風大作,飛沙走石的自然景象的描寫,為戰爭鋪墊了淒清蒼勁的情調;再寫大將軍衛青“令武剛車自環為營,而縱五千騎往擊凶奴”,致使單于“乘六騍”,倉皇夜遁;後寫大將軍北上,追亡逐北,真是兵威浩蕩,強虜震恐,浩氣千里,萬馬奔騰,既“描畫如見”(王治皞《史記榷參·衛將軍驃騎》),又使讀者如聞其聲,很有藝術感染力。
文言版(附註釋)
大將軍衛青者,平陽人也。其父鄭季,為吏,給事平陽侯家①,與侯妾衛媼通②,生青。青同母兄衛長子,而姊衛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天子③,故冒姓為衛氏④。字仲卿。長子更字長君⑤。長君母號為衛媼。媼長女衛孺,次女少兒,次女即子夫。後子夫男弟步、廣皆冒衛氏。
青為侯家人,少時歸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⑥,不以為兄弟數⑦。青嘗從入至甘泉居室⑧,有一鉗徒相青曰:“貴人也,官至封侯。”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罵即足矣⑩,安得封侯事乎!”
青壯,為侯家騎(11),從平陽主。建元二年春(12),青姊子夫得入宮幸上(13)。皇后,堂邑大長公主女也(14),無子,妒。大長公主聞衛子夫幸,有身(15),妒之,乃使人捕青。青時給事建章(16),未知名。大長公主執囚青,欲殺之。其友騎郎公孫敖與壯士往篡取之(17),以故得不死。上聞,乃召青為建章監,侍中。及同母昆弟貴(18),賞賜數日間累千金。孺為太僕公孫賀妻。少兒故與陳掌通(19),上召貴掌(20)。公孫敖由此益貴。子夫為夫人。青為大中大夫。
①給事:供職。平陽侯:指曹壽。②通:通姦。③據卷四十九《外戚世家》載,衛子夫原為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家的“謳者”即歌女,一次武帝到平陽公主家,所有侍奉他的美人,他都不喜歡,唯獨喜歡上作為“謳者”的衛子夫。衛子夫侍武帝更衣,於是在衣車中得幸。入宮,有寵,以生戾太子劉據立為皇后。④冒:冒充,假冒。衛青生父為鄭季,當姓鄭,以其為私生子,因依母姓,故曰冒。⑤更:改換。字:表字。⑥先母:指鄭季前夫人。奴畜之:把衛青當做奴僕來養育。⑦數:數目。⑧甘泉:宮名。居室:即“保宮”,是囚禁犯法官員和其家屬的拘留所。一說官署名,漢有甘泉居室令丞之官。⑨鉗徒:受鉗刑的犯人。鉗刑是用鐵圈系頸的刑罪。相青:給衛青相面。⑩毋:通“無”不。(11)騎:騎士。(12)建元二年:即公元前一三九年。建元,漢武帝第一個年號(前140-前135)。(13)幸上:被皇上寵愛。(14)堂邑大長公主:即漢文帝長女,武帝姑母劉嫖,因嫁堂邑侯陳午,故名堂邑大長公主。漢代稱皇帝的姑母為大長公主。劉嫖之女即武帝元配夫人陳阿嬌,後被廢。(15)有身:通“有娠”,身懷有孕。(16)建章:宮名。(17)篡取:搶奪。(18)昆弟:兄弟。(19)故:從前。(20)貴掌:使陳掌顯貴。
元光五年①,青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出雲中;大中大夫公孫敖為騎將軍,出代郡;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出雁門:軍各萬騎。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②。騎將軍敖亡七千騎,衛尉李廣為虜所得,得脫歸:皆當斬③,贖為庶人。賀亦無功。
元朔元年春④,衛夫人有男,立為皇后。其秋,青為車騎將軍,出雁門,三萬騎擊匈奴,斬首虜數千人。明年,匈奴入殺遼西太守,虜略漁陽二千餘人⑤,敗韓將軍軍⑥。漢令將軍李息擊之,出代;令車騎將軍青出雲中以西至高闕。遂略河南地⑦,至於隴西,捕首虜數千,畜數十萬,走牡羊、樓煩王⑧。遂以河南地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戶封青為長平侯。青校尉蘇建有功,以一千一百戶封建為平陵侯。使建築朔方城。青校尉張次公有功,封為岸頭侯。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亂人倫,暴長虐老,以盜竊為務,行詐諸蠻夷,造謀借兵⑨,數為邊害,故興師遣將,以征厥罪⑩。《詩》不云乎(11),‘薄伐狁(12),至於太原’;‘出車彭彭’(13),城彼朔方’(14)。”今車騎將軍青度西河至高闕(14),獲首虜二千三百級(16),車輜畜產畢收為鹵(17),已封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谿舊塞(18),絕梓領(19),梁北河(20),討薄泥(21),破符離(22),斬輕銳之卒,捕伏聽者三千七十一級(23),執訊獲醜(24),驅馬牛羊百有餘萬,全甲兵而還(25),益封青三千戶(26)。”其明年,匈奴入殺代郡太守友(27),入略雁門千餘人(28)。其明年(29),匈奴大入代、定襄、上郡,殺略漢數千人。
①元光五年:即公元前一三○年。元光,漢武帝第二個年號(前134-前129)。關於衛青等人這次出擊匈奴的時間,《史記》、《漢書》的有關紀傳,記述並不一致。參見卷一百十《匈奴列傳》“自馬邑軍後五年之秋”段注①。②斬首虜:斬殺敵人。虜,指匈奴。③當:判罪。④元朔:漢武帝第三個年號(前128-前123)。⑤虜略:擄掠。⑥韓將軍:指韓安國。⑦略:攻取。⑧走:逃跑。這裡指趕跑,使逃跑。⑨造謀:策劃陰謀。借兵:仗恃武力。⑩厥:其,指匈奴。(11)《詩》:指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這裡的引文,前兩句出自《詩經•小雅•六月》,後兩句出自《詩經•小雅•出車》。(12)薄:語首助詞,無實義。按《六月》歌頌周宣王北伐狁(xiǎn yǔn,顯允)即秦漢以來的匈奴之事。(13)彭彭:通“奔行的樣子,一說“馬行盛貌”(《廣韻》)。(14)城:築城。朔方:北方。按《出車》也寫宣王北伐狁之事。武帝引這兩首詩為自己出擊匈奴尋找根據。(15)度:通“渡”。(16)級:首級,人頭。(17)輜:輜重。鹵:通“擄”,此指繳獲的戰利品。(18)按:巡行。榆谿:塞名。(19)絕:橫過。梓領:通“梓嶺”,山名。一說塞名。(20)梁:橋,此處用為動詞,架橋。北河:此與上文的西河,皆為古代黃河主河道的一部分。(21)討:征伐。蒲泥:部族的首領名。(22)符離:塞名,在今內蒙古五原縣西北部。(23)伏聽者:指敵人的偵探。(24)執訊:捉到間謀。獲醜:通“馘(guó,國)醜”,割死敵左耳以計功。醜,對敵人的蔑稱。按“執訊獲醜”出自《詩經•小雅•出車》,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訊為軍中通訊問之人,蓋諜者之類……則此詩‘獲’即‘馘’之假借。”(25)全:保全。甲兵:原指戰衣與兵器,此指軍隊。(26)益:增加。(27)友:人名,即共友。(28)略:掠。(29)明年:指元朔四年(前125)。
其明年,元朔之五年春,漢令車騎將軍青將三萬騎①,出高闕;衛尉蘇建為游擊將軍,左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太僕公孫賀為騎將軍,代相李蔡為輕車將軍,皆領屬車騎將軍②,俱出朔方:大行李息、岸頭侯張次公為將軍,出右北平:鹹擊匈奴③。匈奴右賢王當衛青等兵④,以為漢兵不能至此,飲醉。漢兵夜至,圍右賢王,右賢王驚,夜逃,獨與其愛妾一人壯騎數百馳,潰圍北去⑤。漢輕騎校尉郭成等逐數百里,不及⑥。得右賢裨王十餘人⑦,眾男女萬五千餘人,畜數千百萬,於是引兵而還。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即軍中拜車騎將軍青為大將軍⑧,諸將皆以兵屬大將軍⑨,大將軍立號而歸⑩。天子曰:“大將軍青躬率戎士(11),師大捷,獲匈奴王十有餘人。益封青六千戶。”而封青子伉為宜春侯,青子不疑為陰安侯,青子登為發乾侯。青固謝曰(12):“臣幸得待罪行間(13),賴陛下神靈,軍大捷,皆諸校尉力戰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勞(14),上幸列地封為三侯(15),非臣待罪行間所以勸士力戰之意也(16)。伉等三人何敢受封!”天子曰:“我非忘諸校尉功也,今固且圖之(17)。”乃詔御史曰:“護軍都尉公孫敖三從大將軍擊匈奴,常護軍(18),傅校獲王(19),以千五百戶封敖為合騎侯。都尉韓說從大將軍出窳渾(20),至匈奴右賢王庭(21),為麾下搏戰獲王(22),以千三百戶封說為龍侯。騎將軍公孫賀從大將軍獲王,以千三百戶封賀為南窌侯。輕車將軍李蔡再從大將軍獲王(23),以千六百戶封蔡為樂安侯。校尉李朔,校尉趙不虞,校尉公孫戎奴,各三從大將軍獲王,以千三百戶封朔為涉軹侯,以千三百戶封不虞為隨成侯,以千三百戶封戎奴為從平侯。將軍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有功,賜爵關內侯,食邑各三百戶。”其秋,匈奴入代,殺都尉朱英。
①將:率。②領屬:隸屬。③鹹:全。④當:面對。⑤潰圍:沖開包圍圈。⑥不及:沒追上。⑦裨王:小王。⑧即軍中:就在軍中。拜:授給官職。⑨以兵:率軍隊。⑩號:名號。(11)躬率:親自率領。戎士:軍隊。(12)固謝:堅決推辭。(13)待罪:當官供職的謙詞。行間:行伍之間,即軍隊之中。(14)勤勞:勞苦。實指功勞。(15)列:通“裂”。(16)勸:鼓勵。力戰:拚力奮戰。(17)固:本來。且:將。圖:考慮。(18)護軍:接應各軍。(19)傅:率領。校:五百人為一校。獲王:捉到匈奴王。(20)窳(yǔ,雨)渾:塞名。(21)庭:匈奴單于、賢王等的居處和議事的地方。(22)麾下:將帥的大旗之下。此指主帥,主將。(23)再:第二次。
其明年春①,大將軍青出定襄。合騎侯敖為中將軍,太僕賀為左將軍,翕侯趙信為前將軍,衛尉蘇建為右將軍,郎中令李廣為後將軍,右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鹹屬大將軍,斬首數千級而還。月余,悉復出定襄擊匈奴②,斬首虜萬餘人。右將軍建、前將軍信並軍三千餘騎③,獨逢單于兵,與戰一日余,漢兵且盡。前將軍故胡人,降為翕侯,見急,匈奴誘之,遂將其餘騎可八百奔降單于④。右將軍蘇建盡亡其軍,獨以身得亡去,自歸大將軍。大將軍問其罪正閎⑤、長史安、議郎周霸等:“建當云何⑥?”霸曰:“自大將軍出,未嘗斬裨將⑦。今建棄軍,可斬以明將軍之威。”閎、安曰:“不然。兵法‘小敵之堅,大敵之禽也’⑧。今建以數千當單于數萬⑨,力戰一日余,士盡,不敢有二心,自歸。自歸而斬之,是示後無反意也⑩。不當斬。”大將軍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間,不患無威,而霸說我以明威(11),甚失臣意。且使臣職雖當斬將,以臣之尊寵而不敢自擅專誅於境外,而具歸天子,天子自裁之(12),於是以見為人臣不敢專權(13),不亦可乎?”軍吏皆曰“善”。遂囚建詣行在所(14)。入塞罷兵。
①明年春:指元朔六年(前123)春。②悉:全部。復:再次。③並軍:把軍隊合在一起。④將:率。可:約。⑤正:軍正,軍中的法官。⑥云何:怎么說?意謂按軍法應給蘇建定什麼罪。⑦裨將:副將。⑧兵法:指中國現存的最早兵書《孫子兵法》。以下引文見《孫子兵法•作戰》篇,意謂小的部隊雖然堅決抵抗大敵,但終究將被大的敵人擒獲。禽,通“擒”。⑨當:抵擋、對抗。⑩是:此。反:同“返”。(11)說(shuì,稅):勸說。明威:表明威信。(12)裁:處理。(13)於是:由此。(14)詣:前往,到……去。行在所:天子巡行時所在之地。
是歲也①,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善騎射,再從大將軍,受詔與壯士②,為剽姚校尉,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③,斬捕首虜過當④。於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斬首虜二千二十八級,及相國、當戶⑤,斬單于大父行籍若侯產,生捕季父羅姑比⑥,再冠軍⑦,以千六百戶封去病為冠軍侯。上谷太守郝賢四從大將軍,捕斬首虜二千餘人,以千一百戶封賢為眾利侯。”是歲,失兩將軍軍,亡翕侯,軍功不多,故大將軍不益封。右將軍建至,天子不誅,赦其罪,贖為庶人。
大將軍既還,賜千金。是時王夫人方幸於上⑧,寧乘說大將軍曰:“將軍所以功未甚多,身食萬戶⑨,三子皆為侯者,徒以皇后故也。今王夫人幸而宗族未富貴,願將軍奉所賜千金為王夫人親壽⑩。”大將軍乃以五百金為壽。天子聞之,問大將軍,大將軍以實言(11),上乃拜寧乘為東海都尉。
張騫從大將軍,以嘗使大夏,留匈奴中久,導軍(12),知善水草處,軍得以無饑渴,因前使絕國功(13),封騫博望侯。
①是歲:這一年(指元朔六年)。②與:給予。③直棄:徑直離開。赴利:奔向有利之處,以消滅敵人。④過當:指殺殺傷敵軍的數目超過了自己軍隊的傷亡數目。⑤相國、當戶:均匈奴的官名。⑥大父行:祖父輩。籍若侯:匈奴侯名。產:人名。季父:叔父。羅姑比:人名,單于的叔父。⑦再:第二次。⑧王夫人:指漢武帝寵姬,生齊王劉閎者。上:皇上。⑨身:自身。食萬戶:享受萬戶封邑的賦稅和物產。⑩奉:同“捧”。親:指父母。壽:祝壽。(11)以實言:把實情說出來。(12)導軍:為軍隊當嚮導。(13)使:出使。絕國:極遠的國家。
冠軍侯去病既侯三歲,元狩二年春①,以冠軍侯去病為驃騎將軍,將萬騎出隴西②,有功。天子曰:“驃騎將軍率戎士逾烏盭③,討遬濮④,涉狐奴⑤,歷五王國,輜重人眾懾慴者弗取⑥,冀獲單于子⑦。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里,合短兵⑧,殺折蘭王,斬盧胡王,誅全甲⑨,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首虜八千餘級,收休屠祭天金人⑩。益封去病二千戶。”
其夏,驃騎將軍與合騎侯敖俱出北地,異道(11);博望侯張騫、郎中令李廣俱出右北平,異道:皆擊匈奴。郎中令將四千騎先至,博望侯將萬騎在後至。匈奴左賢王將數萬騎圍郎中令,郎中令與戰二日,死者過半,所殺亦過當。博望侯至,匈奴兵引去。博望侯坐行留(12),當斬(13),贖為庶人。而驃騎將軍出北地,已遂深入(14),與合騎侯失道(15),不相得,驃騎將軍逾居延至祁連山,捕首虜甚多。天子曰:“驃騎將軍逾居延,遂過小月氏,攻祁連山,得酋塗王,以眾降者二千五百人(16),斬首虜三萬二百級,獲五王,五王母,單于閼氏(17)、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師大率減什三(18),益封去病五千戶。賜校尉從至小月氏爵左庶長(19)。鷹擊司馬破奴再從驃騎將軍斬遬濮王,捕稽沮王,千騎將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捕虜三千三百三十人,前行捕虜千四百人(20),以千五百戶封破奴為從驃侯。校尉句王高不識,從驃騎將軍捕呼於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虜千七百六十八人,以千一百戶封不識為宜冠侯。校尉仆多有功,封為煇渠侯。”合騎侯敖坐行留不與驃騎會,當斬,贖為庶人。諸宿將所將士馬兵亦不如驃騎(21),驃騎所將常選(22),然亦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將)軍(23),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絕也。然而諸宿將常坐留落不遇(24)。由此驃騎日以親貴,比大將軍(25)。
①元狩二年:即公元前一二一年。元狩為漢武帝第四個年號(前122-前117)。②將:率領。③逾:越過。烏盭(lì,力):通“烏戾”,山名。④遬(sù,速)濮:匈奴部族名。⑤狐奴:河名。今稱在浪河。⑥懾慴(zhé,哲):畏懼而服從。弗取:不掠取。⑦冀:通“覬”,希望。⑧合短兵:以短兵器(刀和劍之類)交戰。合:會。⑨全甲:指全副武裝的敵人。一說為國名。⑩祭天金人:匈奴人祭天時用的金屬偶像。一說是得自西哉的佛像,與祭天無關。(11)異道:指分道進軍。(12)坐:因犯……罪。行留:行軍遲緩,貽誤軍機。(13)當:判罪。(14)遂:通“邃”,遠。下文“遂過”之“遂”同此。(15)失道:迷路。(16)以:率領。(17)閼氏:匈奴單于的正妻。(18)師:軍隊。大率:大抵。什三:十分之三。(19)校尉從至小月氏:即“從至小月氏之校尉”,意謂跟隨霍去病到過小月氏的校尉。(20)前行:先頭部隊。(21)宿將:資深的將軍們。將:率領。士馬兵:戰士、馬匹、兵器。(22)常選:經常挑選的精兵。(23)先其大軍:跑在大軍的前面。(24)坐:因為。留落:行動遲緩,落在後邊。不遇:遇不到好的戰機。(25)比:並列。
其秋,單于怒渾邪王居西方數為漢所破,亡數萬人,以驃騎之兵也①。單于怒,欲召誅渾邪王。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使人先要邊②。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③,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④。天子聞之,於是恐其以詐降而襲邊,乃令驃騎將軍將兵往迎之。驃騎既渡河,與渾邪王眾相望。渾邪王裨將見漢軍而多欲不降者,頗遁去⑤。驃騎乃馳入與渾邪王相見,斬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獨遣渾邪王乘傳先詣行在所⑥,盡將其眾渡河,降者數萬,號稱十萬。既至長安,天子所以賞賜者數十巨萬。封渾邪王萬戶,為漯陰侯。封其裨王呼毒尼為下摩侯⑦,鷹庇為煇渠侯,禽梨為河綦侯,大當戶銅離為常樂侯。於是天子嘉驃騎之功曰:“驃騎將軍去病率師攻匈奴西域王渾邪,王及厥眾萌鹹相奔⑧,率以軍糧接食⑨,並將控弦萬有餘人⑩,誅駻(11),獲首虜八千餘級,降異國之王三十二人,戰士不離傷(12),十萬之眾鹹懷集服(13),仍與之勞(14),爰及河塞(15),庶幾無患(16),幸既永綏矣(17)。以千七百戶益封驃騎將軍。”減隴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以寬天下之徭。
居頃之,乃分徙降者邊五郡故塞外(18),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為屬國(19)。其明年(20),匈奴入右北平、定襄,殺略漢千餘人。
①數:屢次。為:被。以:因為。②使:派。要:通“邀”,迎接。邊:邊境。③將:率。此言率兵於河上築城。城:築城。河上:黃河岸邊。④馳:急奔。傳:驛站,此指驛站備用的車駕。聞:傳報朝廷知道。⑤頗遁去:多有逃走者。⑥行在所:帝王臨時駐留的地方。⑦下摩:《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作“下麾”,地名。⑧厥:其。眾萌:通“眾氓”,民眾,百姓。鹹:皆。奔:投奔。⑨率:皆。接食:接濟。⑩控弦:拉弓。此指拉弓的戰士。(11)駻:本為驃悍勇敢之人,此指妄圖逃亡的匈奴人。(12)離:通“罹”,遭受。(13)懷集:歸來。按《玉篇》曰:“懷,歸也。”《國語》“不其集亡”,韋昭註:“集,至也。”服:承擔。按瀧川資言《史記匯注考證》:“服,猶任也;任頻興之勞。”據此,此“服”字當屬下句,應於“懷集”之後斷句。(14)仍:頻繁。與:《漢書》作“興”,是。為軍事活動而征聚物資曰興。實指戰爭而言。勞:苦。“服仍興之勞”,即承受戰爭勞苦之意。(15)爰:於是。河塞:泛指黃河以北至塞外地區。(19)庶幾:差不多、幾乎。(17)幸:幸運、有幸。既:將。綏:安。(18)邊五郡:邊境上的五個郡,指隴西、北地、上郡、雲中、朔方。故:原來。(19)為屬國:做漢朝的屬國。當時漢將匈奴降民安置在上述五郡之中,設五屬國,各派都尉監護他們。(20)明年:指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
其明年,天子與諸將議曰:“翕侯趙信為單于畫計①,常以為漢兵不能度幕輕留②,今大發士卒,其勢必得所欲。”是歲元狩四年也③。
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將軍青、驃騎將軍去病將各五萬騎,步兵轉者踵軍數十萬④,而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驃騎。驃騎始為出定襄,當單于。捕虜言單于東⑤,乃更令驃騎出代郡⑥,令大將軍出定襄。郎中令為前將軍⑦,太僕為左將軍⑧,主爵趙食其為右將軍⑨,平陽侯襄為後將軍⑩,皆屬大將軍。兵即度幕(11),人馬凡五萬騎(12),與驃騎等鹹擊匈奴單于。趙信為單于謀曰:“漢兵既度幕,人馬罷(13),匈奴可坐收虜耳。”乃悉遠北其輜重(14),皆以精兵待幕北。而適值大將軍軍出塞千餘里,見單于兵陳而待,於是大將軍令武剛車自環為營(15),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匈奴亦縱可萬騎。會日且入(16),大風起,沙礫擊面,兩軍不相見,漢益縱左右翼繞單于(17)。單于視漢兵多,而士馬尚強,戰而匈奴不利,薄莫(18),單于遂乘(19),壯騎可數百,直冒漢圍西北馳去(20)。時已昏,漢、匈奴相紛挐(21),殺傷大當(20)。漢軍左校捕虜言單于未昏而去,漢軍因發輕騎夜追之,大將軍軍因隨其後。匈奴兵亦散走。遲明(23),行二百餘里,不得單于,頗捕斬首虜萬餘級,遂至窴顏山趙信城,得匈奴積粟食軍(24)。軍留一日而還,悉燒其城余粟以歸。
①畫計:出謀劃策。②度:越過。幕:通“漠”,沙漠。輕留:輕易滯留。③是歲:這年。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④轉者:轉運軍需物資的人。踵:腳後跟。此指跟隨其後。⑤捕虜:捉到的俘虜。東:向東而去。⑥更令:改變命令。⑦郎中令:指李廣。⑧太僕:指公孫賀。⑨主爵:即主爵都尉。⑩襄:即曹襄。(11)即:立刻。(12)凡:共。(13)罷:通“疲”。(14)悉:全部。遠北:遠遠地運到北方。(15)武剛車:有防護的軍車。自環為營:自己排成環形陣營。(16)會:正趕上。且入:將落山。(17)益:更。繞單于:包抄單于。(18)薄莫:傍晚。莫,同“暮”。(19)六:六匹騾子拉的車。按“”同“騾”。(20)冒:沖。(21)紛挐:混亂。這裡是扭打的意思。(22)大當:大致相當。(23)遲明:天將亮時。(24)食軍:供糧給軍隊食用。
大將軍之與單于會也①,而前將軍廣、右將軍食其軍別從東道,或失道,後擊單于。大將軍引還過幕南②,乃得前將軍、右將軍。大將軍欲使使歸報③,令長史簿責前將軍廣④,廣自殺。右將軍至,下吏,贖為庶人。大將軍軍入塞,凡斬捕首虜萬九千級。
是時匈奴眾失單于十餘日,右谷蠡王聞之,自立為單于。大於後得其眾,右王乃去單于之號。
驃騎將軍亦將五萬騎,車重與大將軍軍等⑤,而無裨將。悉以李敢等為大校,當裨將,出代、右北平千餘里,直左方兵⑥,所斬捕功已多大將軍。軍既還,天子曰:“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粥之士⑦,約輕齎⑧,絕大幕⑨,涉獲章渠⑩,以誅比車耆,轉擊左大將(11),斬獲旗鼓。歷涉離侯(12),濟弓閭(13),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14),禪於姑衍(15),登臨翰海(16)。執鹵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17),師率減什三,取食於敵,逴行殊遠而糧不絕(18)。以五千八百戶益封驃騎將軍。”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屬驃騎將軍,會與城(19),不失期,從至檮余山(20),斬首捕虜二千七百級,以千六百戶封博德為符離侯。北地都尉邢山從驃騎將軍獲王,以千二百戶封山為義陽侯。故歸義因淳王復陸支、樓專王伊即靬皆從驃騎將軍有功(21),以千三百戶封復陸支為壯侯,以千八百戶封伊即靬為眾利侯。而驃侯破奴、昌武侯安稽從驃騎有功,益封各三百戶。校尉敢得旗鼓(22),為關內侯,食邑二百戶。校尉自為爵大庶長(23)。軍吏卒為官,賞賜甚多、搌大將軍不得益封,軍吏卒皆無封侯者。
①會:會戰。②引:領兵。幕南:即漠南,大沙漠之南。③使使:派使者。歸報:回京向皇上報告。④簿責:依文書上所列罪狀審問。⑤車重:指軍需物資。⑥直:通“值”,面對。左方兵:匈奴的左面軍隊,即左賢王的軍隊。⑦躬將:親自率領。葷粥(xūn yù,熏育):指匈奴。按殷代稱匈奴為葷粥。⑧約:捆束。輕齎:輕資,少量財物。齎,通“資”。⑨絕:越過。⑩涉:渡。(11)左大將:匈奴高級將官名,非為人名。(12)歷涉:經過。離侯:山名。(13)濟:渡。弓閭:河名。(14)封:在山上築壇祭天的儀式。(15)禪:在山上除地以祭地的儀式。姑衍:山名。(16)翰海:大沙漠。一說湖名,即今蘇聯貝加爾湖。(17)鹵:通“虜”,敵人。醜:醜類,郡虜。(18)逴(zhuò,去聲“捉”):遠。(19)會:會師。與城:地名。(20)從:隨。(21)歸義:歸附正義,此指投降漢朝。(22)敢:指李敢。(23)自為:人名,即徐自為。
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①。而復入塞者不滿三萬匹。乃益置大司馬位②,大將軍、驃騎將軍皆為大司馬③。定令④,令驃騎將軍秩祿與大將軍等⑤。自是之後,大將軍青日退,而驃騎日益貴。舉大將軍故人門下多去事驃騎⑥,輒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①塞閱:出塞時檢閱軍隊。②益置:增設。位:官位。③大司馬一職是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所設,後來掌權的外戚常被授予此官,故衛青、霍去病皆在本官大將軍、驃騎將軍之外加大司馬之稱。④定令:確定法令。⑤秩祿:官吏的品級與俸祿。⑥舉:全部。故人:老朋友。門下:指門客。去:離開。事:奉事。
驃騎將軍為人少言不泄①,有氣敢任②。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③,對曰:“顧方略何如耳④,不至學古兵法⑤。”天子為治第⑥,令驃騎視之,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⑦。”由此上益重愛之。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⑧。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⑨,既還,重車余棄粱肉⑩,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11),而驃騎尚穿或塌鞠(12)。事多此類。大將軍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稱也。
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13),元狩六年而卒(14)。天子悼之(15),發屬國玄甲軍(16),陳自長安至茂陵(17),為冢象祁連山(18)。謚之(19),並武與廣地曰景桓侯(20)。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21)。居六歲,元封元年(22),嬗卒,謚哀侯。無子,絕,國除(23)。
①少言不泄:寡言少語,不泄露別人的話。②有氣敢任:有氣魄敢做敢為。③孫、吳兵法:指孫武、孫臏和吳起的軍事著作。孫武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吳國將軍與軍事理論家,著《孫子兵法》一書。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著《孫臏兵法》一書。吳起為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與軍事家,著《吳起》一書。④顧:看。方略:戰略、謀略。⑤不至:不必。⑥治第:建造府第。⑦無以:不用。家為:為家,經營自家之事。⑧不省士:不關心士卒。⑨遣:派。齎(jī,機):贈送。數十乘:幾十輛車。此指幾十車的食物。按古代四匹馬拉一輛車稱一乘。⑩重車:裝載軍需品的車輛。粱:泛指糧食。(11)或:有的人。振:站立。(12)穿域:畫定地段為球場。塌鞠:踢球。(13)四年:指元狩四年(前119)。軍:軍事行動,指率兵出擊匈奴。(14)元狩六年:公元前一一七年。(15)悼:悼念、哀傷。(15)發:調遣。屬國:指邊疆五郡。玄甲軍:鐵甲兵。(17)陳:同“陣”字,排成陣列。(18)為冢:造墳墓。(19)謚(shì,是)之:死後給他加封號。(20)並:合併。武與廣地:勇武與擴大國土。按封建諡法規定,“布義行剛曰景”,“闢土服遠日桓”,霍去病的一生兼有此二者的內容,故謚為景桓侯。(21)將之:任命他為將軍。(22)元封:漢武帝第六個年號(前110-前105)。(23)國除:封國被廢除。
自驃騎將軍死後,大將軍長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後五歲①,伉弟二人,陰安侯不疑及發乾侯登皆坐酎金失侯②。失侯後二歲③,冠軍侯國除。其後四年④,大將軍青卒,謚為烈侯。子伉代為長平侯。
自大將軍圍單于之後十四年而卒。竟不復擊匈奴者,以漢馬少,而方南誅兩越⑤,東伐朝鮮⑥,擊羌、西南夷⑦,以故久不伐胡。
大將軍以其得尚平陽長公主故⑧,長平侯伉代侯。六歲,坐法失侯⑨。
①後五歲:指元狩六年之後五年,即元鼎五年(前112)。②酎金:漢代王朝舉行宗廟祭祀,國王和列侯皆要獻出助祭之金,稱酎金。如酎金成色不佳,或者斤兩不足,都算獻金者犯法。元鼎五年這次宗廟祭祀活動中,有一○六人“坐酎金”而被削去爵位。③失侯後二歲:指武帝元封元年(前110)。④其後四年:指元封五年(前106)。⑤方:正。南誅兩越:討伐南方的東越和南越。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的春天,南越相呂嘉起事謀反,殺了漢使者韓千秋等;同年秋天,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相仆等遠征南越,至元鼎六年(前111)冬天,平定南越,改置南海等九郡。詳見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元鼎六年秋天,東越王余善謀反,自立為武帝。於是漢武帝派橫海將軍韓說等興兵討伐,至元封元年(前110)冬天,余善被越繇王等殺死,漢朝把東越人全部遷到江淮之間。詳見卷一百一十四《東越列傳》。⑥東伐朝鮮:此指西漢初年,燕人衛滿所建的衛氏朝鮮政權。元封二年(前109),朝鮮王右渠(衛滿孫)殺遼東郡東部都尉涉河,漢天子派樓船將軍楊仆和左將軍荀彘率兵討伐,至元封三年(前108)夏天,平定了朝鮮,改設樂浪等四郡。詳見卷一百一十五《朝鮮列傳》。⑦擊羌、西南夷:元鼎五年九月,羌人曾與匈奴人聯合攻打漢朝邊塞,第二年冬天,漢軍擊平羌人。又漢朝自元光五年(前130)至元封二年(前109),先後派唐蒙、司馬相如等出使西南夷,並多次發兵攻殺不友好的部族首領等,於是在這些地方設定了犍為、牂柯和汶山、益州等郡縣。詳見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傳》。⑧尚:娶公主為妻曰尚。漢武帝姐姐平陽公主,先嫁平陽侯曹壽,因曹壽有“惡疾”,漢武帝就下令衛青娶平陽公主為妻。⑨六歲:指武帝天漢二年(前99)。按《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載衛伉“太初元年嗣侯,五年,入宮,完為城旦”。則萬伉犯法當在天漢元年(前100)。坐法,即指“入宮”事。按漢代法律規定,進入宮門,必有符籍,無符籍隨便進入則犯法。
左方兩大將軍及諸裨將名①:
最大將軍青,凡七出擊匈奴②,斬捕首虜五萬餘級。一與單于戰,收河南地,遂置朔方郡,再益封,凡萬一千八百戶③。封三子為侯,侯千三百戶。並之,萬五千七百戶④。其校尉裨將以從大將軍侯者九人⑤。其裨將及校尉已為將者十四人。為裨將者曰李廣,自有傳。無傳者曰:
將軍公孫賀。賀,義渠人,其先胡種⑥。賀父渾邪,景帝時為平曲侯,坐法失侯。賀,武帝為太子時舍人⑦。武帝立八歲⑧,以太僕為輕車將軍⑨,軍馬邑⑩。後四歲(11),以輕車將軍出雲中。後五歲(12),以騎將軍從大將軍有功,封為南窌侯。後一歲(13),以左將軍再從大將軍出定襄,無功。後四歲(14),以坐酎金失侯。後八歲(15),以浮沮將軍出五原二千餘里,無功。後八歲(16),以太僕為丞相,封葛繹侯。賀七為將軍,出擊匈奴無大功,而再侯(17),為丞相。坐子敬聲與陽石公主奸(18),為巫蠱,族滅,無後。
將軍李息,郁郅人。事景帝。至武帝立八歲,為材官將軍,軍馬邑。後六歲(19),為將軍,出代。後三歲(20),為將軍,從大將軍出朔方。皆無功。凡三為將軍,其後常為大行。
①左方:猶言“下列”以古代文字豎書,由右向左,故云。兩大將軍:指衛青、霍去病。按霍去病未封大將軍,但驃騎將軍“秩祿”皆同大將軍,故這裡稱其為“大將軍”。②最:總計。凡:共。七出:七次出兵。即元光五年(前130)首次出上谷擊胡,元朔元年(前128)第二次出雁門擊胡,元朔二年(前127)第三次出雲中擊胡,元朔五年(前124)第四次出高闕擊胡,元朔六年(前123)二月第五次出定襄擊胡,元朔六年四月第六次出定襄擊胡,元狩四年(前119)第七次出定襄擊胡。③凡萬一千八百戶:當為“萬二千八百戶”。按元朔二年(前127)武帝“以三千八百戶封青為長平侯”,同年又“益封青三千戶”,元朔五年(前124)又“益封青六千戶”,共一萬二千八百戶。④萬五千七百戶:當為“萬六千七百戶”。按衛青自己受封一萬二千八百戶,其三子各受封一千三百戶,四人共受封一萬六千七百戶。⑤以:因。侯者:被封侯的人。⑥先:祖先。胡種:屬匈奴種族。⑦舍人:官名:⑧武帝立八歲:指元光二年(前133)。⑨以太僕:憑太僕的身分。⑩軍:駐軍。(11)後四歲:當作“後三歲”,指元光五年(前130)。(12)後五歲:當指元朔五年(前124)。(13)後一歲:元朔六年。(14)後四歲:指元狩四年(前119)。(15)後八歲:指元鼎六年(前111)。(16)後八歲:指武帝太初二年(前103)。(17)再侯:第二次封侯。(18)子: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按太僕公孫敬聲曾犯法入獄,公孫賀請求追捕陽陵大俠朱安石來贖罪。武帝征和二年(前91),公孫賀捕得朱安石後,他在獄中誣告公孫敬聲與武帝女兒陽石公主通姦以及公孫賀父子搞“巫蠱”之事,公孫賀被捕入獄,與其子死在獄中,賀家被滅族。(19)後六歲:指武帝元朔元年(前128)。(20)後三歲:指元朔三年(前126)。
將軍公孫敖,義渠人。以郎事武帝。武帝立十二歲①,為(驃)騎將軍,出代,亡卒七千人,當斬,贖為庶人。後五歲②,以校尉從大將軍有功,封為合騎侯。後一歲③,以中將軍從大將軍再出定襄,無功。後二歲④,以將軍出北地,後驃騎期,當斬,贖為庶人。後二歲⑤,以校尉從大將軍,無功。後十四歲⑥,以因杅將軍築受降城⑦。七歲⑧,復以因杅將軍再出擊匈奴,至余吾,亡士卒多,下吏,當斬,詐死⑨,亡居民間五六歲⑩。後發覺,復系(11)。坐妻為巫蠱,族(12)。凡四為將軍,出擊匈奴,一侯。
將軍李沮,雲中人。事景帝。武帝立十七歲(13),以左內史為強弩將軍。後一歲,復為強弩將軍。
將軍李蔡,成紀人也。事孝文帝、景帝、武帝。以輕車將軍從大將軍有功,封為樂安侯。已為丞相(14),坐法死(15)。
將軍張次公,河車人。以校尉從衛將軍青有功,封為岸頭侯。其後太后崩(16),為將軍,軍北軍。後一歲(17),為將軍,從大將軍,再為將軍,坐法失侯。次公父隆,輕車武射也(18)。以善射,景帝幸近之也。
將軍蘇建,杜陵人。以校尉從衛將軍青,有功,為平陵侯,以將軍築朔方(19)。後四歲(20),為游擊將軍,從大將軍出朔方。後一歲(21),以右將軍再從大將軍出定襄,亡翕侯,失軍,當斬,贖為庶人。其後為代郡太守,卒,冢在大猶鄉。
①武帝立十二歲:即元光五年(前130)。②後五歲:指元朔五年(前124)。③後一歲:指元朔六年(前123)。此年四月,大將軍衛青再出定襄擊匈奴。④後二歲:指元狩二年(前121)。⑤後二歲:指元狩四年(前119)。⑥後十四歲:指武帝元封六年(前105)。⑦築受降城:元封六年匈奴烏維單于死去,其子烏師廬繼任單于,他雖年齡小,但卻喜攻殺,常扣留漢使者。匈奴左大都尉欲殺烏師廬單于,便暗與漢朝聯繫,欲取得幫助,漢朝即命因杅將軍公孫敖築受降城(在今內蒙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東的陰山北面),以相助。見卷一百十《匈奴列傳》⑧七歲:即“後七歲”,當是武帝天漢三年(前98)。⑨詐死:假死。⑩亡居:逃亡匿居,以避死亡之禍。(11)系:拘捕。(12)族:滅族。按清梁玉繩《史記志疑》以為本文自“七歲”至“族”四十四字當刪,因所記諸事不合邏輯,恐系後人所妄續。(13)武帝立十七歲;指元朔五年(前124)。(14)已:後來。(15)坐法死:因犯法而死。按李蔡因盜賣墳地及侵占漢景帝的陵園墓道外土地的罪過自殺身亡。(16)太后崩:武帝之母王太后死去。按王太后死於元朔三年(前126)。(17)後一歲:元朔五年。此年春天,張次公隨大將軍衛青出右北平擊匈奴。(18)輕車:駕輕便戰車的士兵。武射:勇武而善於射擊。(19)以將軍:憑將軍的身分。(20)後四歲:蘇建於元朔元年(前128)封平陵侯,其後四歲當為元朔五年。這年春天蘇建做游擊將軍隨大將軍出征匈奴。(21)後一歲:指元朔六年。這年春天,蘇建為右將軍從大將軍出擊匈奴。
將軍趙信,以匈奴相國降,為翕侯。武帝立十七歲①,為前將軍,與單于戰,敗,降匈奴。
將軍張騫,以使通大夏②,還,為校尉。從大將軍有功③,封為博望侯。後三歲④,為將軍,出右北平,失期,當斬,贖為庶人。其後使通烏孫⑤,為大行而卒,冢在漢中。
將軍趙食其,祋祤人也。武帝立二十二歲⑥,以主爵為右將軍,從大將軍出定襄,迷失道,當斬,贖為庶人。
將軍曹襄,以平陽侯為後將軍,從大將軍出定襄。襄,曹參孫也。
將軍韓說,弓高侯庶孫也⑦。以校尉從大將軍有功,為龍侯,坐酎金失侯。元鼎六年⑧,以待詔為橫海將軍,擊東越有功,為按道侯。以太初三年為游擊將軍⑨,屯於五原外列城⑩。為光祿勛,掘蠱太子宮(11),衛太子殺之(12)。
將軍郭昌,雲中人也。以校尉從大將軍。元封四年(13),以太中大夫為拔胡將軍,屯朔方。還擊昆明,毋功,奪印(14)。
將軍荀彘,太原廣武人。以御見(15),侍中,為校尉,數從大將軍。以元封三年為左將軍擊朝鮮(16),毋功。以捕樓船將軍坐法死(17)。
①武帝立十七歲:當為“武帝立十八歲”,即元朔六年(前123)。此年趙信以前將軍身分,隨衛青擊匈奴,投降匈奴。②以使:憑使者身分。按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第一次為武帝建元二年(前139),至元朔三年(前126年)。第二次為元狩四年(前119)至元鼎二年(前115)。③從大將軍:隨從大將軍衛青擊匈奴。按元朔六年(前123),張騫隨衛青出擊匈奴,有功被封為博望侯。④後三歲:指元狩二年(前121)夏天。⑤其後:指元狩四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通烏孫。⑥武帝立二十二歲:指武帝元狩四年(前119)。⑦弓高侯:即韓頹當。⑧元鼎六年:即公元前一一一年。此年韓說以待詔身分為橫海將軍、往擊東越。⑨以:在。太初三年:即公元前一○二年。⑩屯:駐軍。列城:指五原以外的諸城堡。(11)掘蠱:挖掘木偶的人。按《漢書•武五子傳》載江充欲害衛子夫與太子劉據,“上使按道侯韓說、御史章贛、黃門蘇文等助充。充遂至太子宮掘蠱,得桐木人……征和二年七月壬午,(太子)仍使客為使者收捕江充等。按道侯說疑使者有詐,不肯受詔,客格殺說。”(12)衛太子:武帝太子劉據,因其是衛子夫皇后所生,故稱衛太子,死後劉戾為太子。(13)元封四年:即公元前一○七年。(14)奪印:收回印信,即罷官。(15)御:御馬。見:求見皇上,自薦其能。(16)元封三年:公元一○八年。(17)捕樓船將軍:逮捕樓船將軍楊仆。按荀彘討伐朝鮮時,與友軍楊仆發生矛盾。武帝派濟南太守公孫遂前去處理此事時,荀彘又片面告狀,使公孫遂逮捕了楊仆,合併其軍。公孫遂回京被殺,平定朝鮮後,荀彘也被處死。參見卷一百一十五《朝鮮列傳》。
最驃騎將軍去病,凡六出擊匈奴①,其四出以將軍②,斬捕首虜十一萬餘級。及渾邪王以眾降數萬,遂開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四益封,凡萬五千一百戶③。其校吏有功為侯者凡六人,而後為將軍二人。
將軍路博德,平州人。以右北平太守從驃騎將軍有功④,為符離侯。驃騎死後,博德以衛尉為伏波將軍,伐破南越,益封。其後坐法失侯。為強弩都尉,屯居延,卒。
將軍趙破奴,故九原人。嘗亡入匈奴,已而歸漢,為驃騎將軍司馬⑤。出北地時有功,封為從驃侯。坐酎金失侯。後一歲⑥,為匈河將軍,攻胡至匈河水,無功。後二歲⑦,擊虜樓蘭王,復封為浞野侯。後六歲⑧,為浚稽將軍,將二萬騎擊匈奴左賢王,左賢王與戰,兵八萬騎圍破奴,破奴生為虜所得⑨,遂沒其軍⑩。居匈奴中十歲,復與其太子安國亡入漢(11)。後坐巫蠱,族。
自衛氏興,大將軍青首封(12),其後枝屬為五侯(13)。凡二十四歲而五侯盡奪,衛氏無為侯者。
①六出擊匈奴:霍去病六次出擊匈奴,即元朔六年(前123)二月、四月兩次出定襄擊匈奴,元狩二年(前121)三月出隴西擊匈奴,元狩二年夏季出北地擊匈奴,元狩二年秋季渡黃河擊匈奴,元狩四年(前119)春出代郡擊匈奴。②其四出:其中四次出征。以將軍:以將軍的身分,即以驃騎將軍的身分率軍出征。③凡萬五千一百戶:當為“凡萬六千一百戶”。元朔六年霍去病受封冠軍侯,食邑一千六百戶,元狩二年以後四次益封,增加一萬四千五百戶,總計一萬六千一百戶。④從驃騎將軍有功:元狩四年(前119),路博德隨霍去病出征,“斬首捕虜二千七百級,以千六百戶封博德為符離侯。”⑤為驃騎將軍司馬:元狩二年(前121),趙破奴任鷹擊司馬再從霍去病出征匈奴,立大功被封為從驃侯,食邑一千五百戶。⑥後一歲:指元鼎六年(前111)。⑦後二歲:指武帝元封二年(前109)。⑧後六歲:指武帝太初二年(前103)。⑨生為虜所得:趙破奴被敵人活捉。生,活著。為,被。⑩沒:復滅。(11)十歲:當為四歲。太子:指趙破奴的長子。(12)首封:第一個封侯。(13)枝屬:指子孫和親屬。
太史公曰:蘇建語余曰①:“吾嘗責大將軍至尊重②,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③,願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擇賢者,勉之哉。大將軍謝曰:‘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⑤,天子常切齒⑥。彼親附士大夫⑦,招賢絀不肖者⑧,人主之柄也⑨。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⑩!’”驃騎亦放此意(11),其為將如此。
①語:告訴。②責:責備。至:最、極。③毋:通“無”,不。稱:讚揚。④謝:拒絕。⑤魏其:魏其侯竇嬰。武安:武安侯田蚡。⑥切齒:咬牙,形容極端憤慨。⑦親附:親近安撫。⑧絀:通“黜”。廢除。⑨柄:權力。⑩與:參與。(11)放:通“仿”,效法。
衛將軍衛青介紹
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武帝時的大司馬大將軍。戰法革新始破匈奴,首次出征奇襲龍城打破了自漢初以來匈奴不敗的神話,曾七戰七勝,以武鋼車陣大破伊稚斜單于主力,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奇正兼擅;為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威信很高,位極人臣,但從不養士。元封五年,長平侯衛青逝世,葬於茂陵,諡號為‘烈’。
衛青是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名將,霍去病的舅舅,二者並稱“帝國雙璧”。衛青開啟了漢對匈戰爭的反敗為勝的新篇章,七戰七捷,無一敗績,為歷代兵家所敬仰。
元光二年漢武帝決定改變西漢初期和匈奴和親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擊。
衛青出身奴隸,從建元三年(前138年)獲救,任侍中、建章監、太中大夫到元光六年(前129年)被封為車騎將軍首次帶兵奇襲龍城,從此開始了赫赫戰功的戎馬生涯。是歷史上出身最低,功勞最大,官位最高的代表人物。
元朔二年(前127年)收復河朔被封長平侯;
元朔五年(前124年)奇襲高闕,拜大將軍,三子封侯;
元朔六年(前123年)二出定襄,清掃漠南;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大戰合圍單于,加封大司馬。
《史記》記載其所得封邑總共有一萬六千七百戶,《漢書》則有為二萬二百戶及三萬戶。
《漢官儀》載:“漢興,置大將軍,位丞相上。” 《文獻通考》卷五十九云:“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 《軍事辭海》:“漢朝時以大將軍錄尚書事,則兼攝台閣,位極人臣,為皇帝之下最高軍政首腦。”
《漢舊儀》記載“元狩六年,罷太尉,法周制置司馬。時議者以為漢軍有官侯、千人、司馬,故加“大”為大司馬,所以別異大小司馬之號” 自此大司馬有太尉權。
雖然衛青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對士卒體恤較多,與將士同甘苦,威信很高。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衛青病逝,漢武帝為紀念他的彪炳戰功,嘉其陪葬茂陵東北,“起冢像盧山(陰山)”。
諡號為“烈”。《諡法》云: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秉德尊業曰烈。
衛青育有三子(衛伉、衛不疑、衛登),三子生母不詳,但從《史記 外戚世家》衛青得封大將軍時“三子在襁褓中”並得以封侯來看,三個孩子的母親不是同一人,亦非正妻。後娶漢武帝姊平陽公主為妻。衛青薨後,長子衛伉因平陽公主的緣故得以繼承長平侯爵位。
讀後感言
讀《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有感
於無聲處
感謝《大漢天子Ⅱ》,雖然它遠遠稱不上一部優秀的電視劇,卻勾起了我對於衛青霍去病二人事跡以及漢武一朝的興趣,查閱了《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等史書中有關衛霍二人的事跡,感觸頗多。鑒於《漢書》與《資治通鑑》中關於衛霍二人的記錄,大都由《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敷衍而來,並沒有提供更多新的信息,是以本文以讀《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有感為題。
先談霍去病。
兒提時候就知道霍去病其人,中學的歷史課本中也曾提及了霍去病與衛青在漢匈戰爭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漢天子Ⅱ》也將其塑造為一位年少有為的英雄形象。讀罷《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之後,更發現霍去病是一位非常有解讀意義的歷史人物。只是在我看來,霍去病的意義不在於他曾經金戈鐵馬封狼居胥,不在於他少年老成以弱冠年紀立不世軍功,不在於他那句傳誦千古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壯語——這句話當有另外的解釋,而在於其為人為臣的風格,霍去病絕對可以成為在中國傳統專治集權政治構架具有典型意義的文本。事實上,當我認認真真讀罷《史記》關於霍去病的記錄後,《大漢天子Ⅱ》給我的少年英雄的形象幾乎蕩然無存,我必須說,後世對於霍去病的美化恐怕大多是一相情願。
首先摘錄目前在網上最易查詢的由王延海所譯註的《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的一段話:
“此傳寓褒貶之意於敘事之中,卻不留痕跡……而寫霍去病之功則多用皇帝詔辭點出,這正是對詔辭所列驃騎三出,竟斬捕十一萬餘敵人之事的存疑之筆(詔辭以幕府報功表為據),真是‘句中有筋,字中有眼’(曾國藩《求闕齋讀書錄》),暗示出作者行文的深意,確為好文章。”
這就是說,霍去病有誇大軍功以邀天寵之嫌。現在的問題是,霍去病向漢武帝上呈報功表時,有可能做出這樣的選擇嗎?
事實上已經有類似的分析,有網友說司馬遷擅長描寫戰爭場面,《史記》對衛青李廣李廣利主持的戰爭均有相當詳細的描寫,而獨獨缺少關於霍去病戰事的描寫,關於霍去病戰事全部由漢武帝之口所說,而漢武帝的根據就是霍去病的廷報,這應該是非常有說服力的證據。而從《史記》中,還應該可以分析出更多的線索,線索即在於記載二人事跡的《列傳》中的最後一句:驃騎亦放此意,其為將如此。“放”通“仿”,就是說霍去病仿照衛青,有意於士大夫保持距離,因為他深知 “天子常切齒” 於此。
這就是說,霍去病非常了解漢武帝對於臣下結黨組織個人小圈子的忌諱,既然如此,在武帝身邊長大的他想必更了解漢武帝好大喜功的心態,誇大軍功的選擇也非常自然;再則,《史記》中明確記載,霍去病“貴不省士”,對普通士兵缺少起碼的關愛,這樣的軍隊能夠有多少戰鬥力?即便霍去病的軍事天才再高,他能夠以一支很難相信有多少凝聚力的軍隊在荒漠之中斬捕十一萬匈奴人?霍去病自幼生活在衛子夫與衛青身邊,衛青熟捻為臣之道自不必多言,衛子夫能夠在喜怒無常的漢武帝身邊當上38年的皇后,想必也是極懂琢磨皇帝心事的女人,在這樣的姨母與舅父身邊長大,霍去病是有著成為官場老手的“先天優勢”的,他的表現證明了這一點。一位不世出的軍事天才,竟然同時是一位庸俗的封建官僚——單就此而言,霍去病與《大漢天子Ⅱ》中那位丑角李廣利,似乎並沒有根本的區別。
我所最感鬱悶的是,當霍去病做出這樣的選擇的時候,他僅僅是一個弱冠少年。早在中國傳統集權專制體制未臻完善的時期,這一體制就已對個體人格造成了程度極深的壓抑與歪曲,甚至連一個二十歲的少年都未能倖免。這一欺下媚上弄虛作假的為官傳統的生命力之頑強有目共睹,至今也不會有一個中國人能夠置身其外。我並無意就此批評霍去病,以今人的立場苛求古人是沒有道理的,何況即便霍去病沒有取得那么顯赫的戰功,他取得了“漠南無王廳”的輝煌戰果,他不戰而屈渾邪王之兵更見其韜略,這已經足以令其在中國戰爭史上留下屬於自己的一頁篇章。司馬遷為我們留下的,是一個性格非常飽滿的軍事將領的形象,既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卻缺少對下層士兵的愛護;其性格中有狂放不羈的一面,也有曲顏媚世的一面(在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中,戚繼光同樣表現出類似的複雜性格)……我們所需要反思的,不是霍去病為人如何如何,而是將霍去病其人作為一個示範讀本,從中對中國傳統政治體制——這種體制遠遠沒有離開我們,進行批判,進行反省——也許我們無力改變些什麼,但我們至少可以思考。
再說衛青。
談論衛青比談論霍去病應該更輕鬆一些,因為衛青的遭遇較之霍去病無疑更令人感嘆,人們總會樂於將同情的目光投向失敗者或是遭受不公者,以此得到某種莫須有的滿足。對於衛青,我首先就是這樣的感受:開啟了漢王朝對匈奴戰爭的勝利之門,卻飽受皇帝的猜疑和打壓,在無所事事中度過了生命的最後十年,在那十年中,他的心境會是怎樣的無奈、悲涼與憤懣,為兩千年後的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想像空間。但後來一想,這是典型的為古人擔憂,中國近五千年的歷史,埋下了多少無名屍骨,衛青卻能夠青史留名,司馬遷記錄了近三千年的歷史,列傳僅有七十篇,司馬遷對待漢朝的老祖宗劉邦都不怎樣客氣,卻對衛青褒揚多多。衛青生時,已經是世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萬戶之侯,死後漢武帝也是極盡哀榮,在茂陵另側以廬山樣造其陵墓,其待遇與霍去病比肩。漢武帝與歷史對待衛青都已經足夠了。
所以我們可以在一個相對平和的心態下發表對衛青其人的看法。無論如何,衛青其人都應該還是非常值得一說的——不談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軍事才能,僅僅談他這個人。
我認為,作為一個中國傳統政制下的軍人,衛青幾乎做到了一個完人可能做到的一切:戰功赫赫,才能卓著,以成功的軍事行動開啟一個時代;在戰事中能夠身先士卒,在戰爭之後能夠推功讓爵;為人謹慎謙和,愛護士卒,萬千寵愛集一身時仍然能夠保持清醒,尤其令人敬佩的是能忍他人所不能忍;從《史記》中霍去病崛起後關於衛青的記述中還可以讀出他身上一些淡泊名利無欲無求的味道……司馬遷對他和柔事主不近賢士的批評是當不得真的。伴君如伴虎,圓滑處世是衛青面對漢武帝這樣一個喜怒無常又異常敏感的主子不得不為之的選擇,事實上司馬遷對自己在本篇列傳中對衛青的評價也未必真當了一回事,他不是一個執迷於正統道德觀念的人,否則也不會在其它章節寫下“雖古名將弗過也”這樣高的評價。
衛青惟一可臧否的事情就是對待李廣李敢父子。說實在的,他在事後能夠容忍李敢對他的毆打,卻要在此前有意給李廣難堪,我有些不能理解。首先這場戰爭衛青就總體而言是取得勝利了的,沒有理由糾纏於局部的失敗;其次他既然能夠相當大度與明智擱置蘇建的失敗,又為什麼不能夠同樣對待資歷更老的李廣——我不是認為作為一軍主帥的衛青沒有權力或者不應該批評李廣,而是覺得以衛青在《史記》中一貫的穩重表現,他不應該有這樣的舉動。歷史與人性的複雜應該令我們敬畏,所以這段公案無從解釋,告一段落。
回首看衛青——讀《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有感(原創)》
sisijiayuan
他的姐姐是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他的妻子是漢武帝的大姐平陽公主,他自己是戰功顯著的大將軍被封長平侯。他就是西漢名將衛青。衛青當年集國舅、駙馬、將軍、列侯為一身,地位相當顯赫,但他卻從來沒有飛揚跋扈,一生為人誠懇,待人忠厚。
在中國漫長的古代史中,西漢王朝是一個如同璀璨明珠一般閃耀。在這個輝煌的王朝,文臣武將齊聚,人才倍出。在眾多人才中,不乏我的老鄉——古代平陽人的身影。作為當代的平陽(今山西臨汾)人,我為我的先人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在西漢眾多平陽籍人才中,我最崇拜的人當屬衛青,但我崇拜的不是他顯赫的地位與聲望,而是他非凡的軍事才能與謙遜待人的人格魅力。
我想,衛青成為漢武帝依仗的重臣是與他非凡的軍事才能分不開的。雖然,他的發跡是憑藉外戚身份,但他在與匈奴作戰過程中表現出的軍事才能是不得不令人佩服的。在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李廣利是抗擊匈奴的三大將軍,巧合的是這三個人的發跡都與他們的外戚身份是分不開的。其中,衛青、霍去病依靠皇后衛子夫發跡,李廣利依靠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發跡。但是在戰場上,衛青、霍去病屢立奇功,而李廣利確是一個軍事庸才,竟然投降了匈奴!
就這樣,衛青憑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與赫赫戰功在朝廷樹立了很高的威信。但即便如此,他也始終謙遜待人,從不飛揚跋扈。
衛青出身卑微,而且是私生子,曾經是平陽公主的家奴,常常受到別人的譏笑。如果沒有姐姐衛子夫的得寵,也許永遠不會有衛青的出人頭地。可能正因為是早年的生活經歷,養成了衛青的謙遜隨和的性格。
衛子夫被立為皇后以後,衛青三個襁褓中的兒子被立為列侯。衛青請漢武帝收回三個兒子的侯爵。換作是其他人,會有這樣的舉動嗎?但衛青認為三個兒子沒有任何功勞就被封侯是不應該的。我想,衛青的勇氣與正直一般人不會有的。
後來,衛青與平陽公主成親。面對一個比自己年長、曾經是自己主人的妻子,衛青扮演的這個丈夫的角色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從衛青死後與平陽公主合葬可以表明,他們的夫妻關係還是比較融洽的。我想,這與衛青寬厚的性格是分不開的。
漢武帝是個非常精明的君主,他雖然在軍事方面非常倚重衛青,但他不得不擔心“功高蓋主”的發生。於是,在發現霍去病之後,漢武帝漸漸疏遠衛青,衛青的兒子們也相繼失侯。除了這些,姐姐衛子夫失寵,外甥劉拒太子之位難保,也困擾著晚年的衛青。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衛青也沒流露出任何怨言。這實在是難能可貴啊!
的確,衛青的人格魅力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即使在姐姐衛子夫最的寵的時候,即使在自己與漢武帝關係最密切的時候,他依然是低調做人與世無爭,從不結黨營私,發展黨羽。我想除了非凡的軍事才能與無人能比的赫赫戰功,衛青身上最大的閃光點就是他那令人不得不佩服的人格魅力!
話說“讀書使人明理”。我想,通過讀《史記 衛將軍驃騎列傳》我學會了一些做人的道理。那就是做人不可太過聲張。在衛青晚年那種情況下,他的地位依然沒有動搖。如果不是衛青這種謙遜的性格,他也許早就去官削侯,成為庶人了。
兩千多年過去了,衛青名字依然響亮,他永遠被歷史銘記。在歷史課本中永遠也少不了衛青的名字,他抗擊匈奴的故事在民間已經傳為佳話。在今天的平陽,故鄉人民永遠以這位先人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