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將軍列傳》,傳記篇名。西漢司馬遷作。載於《史記》。通過描寫西漢“飛將軍”李廣的機智勇敢、廉潔寬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後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劇英雄的形象。文章敘事突出重點,多細節描寫,是《史記》中的傳記名篇。
人物簡介
李廣(?-前119),漢初名將。漢孝文帝十四年(前116),一良家子從軍抗擊匈奴。其“家世世受射”,卓越的騎射本領使他在戰場上“殺首虜多”,授為漢中郎。他歷事文帝,景帝,武帝三朝,雖戰功顯赫,但一生受壓抑,鬱郁不得志,終以悲劇收場。
原文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廣家世世受射。
其後四歲,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行十餘里,廣詳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元朔六年,廣復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
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軍士乃安。廣為圜陳外向,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漢軍罷,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當死,贖為庶人。廣軍功自如,無賞。
後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是歲,元狩四年也。
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並於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譯文
李廣將軍,是隴西成紀人。李廣家世世代代學習射箭的技能。
公元前129年,李廣從王尉調為將軍,出兵雁門攻擊匈奴。匈奴兵多,打敗了李廣的部隊,活捉了李廣。單于一向聽說李廣賢能,下令說;“一定把李廣活著送來!”李廣當時受傷生病,匈奴騎兵就把李廣放在兩馬之間的網兜里躺著。走了十幾里,李廣裝死,瞥見旁邊有一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躍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馬,順勢推下匈奴少年,奪下他的弓,鞭馬向南賓士幾十里,又遇到他殘餘的部隊,便領著進入關塞。匈奴派了幾百騎兵追捕他,李廣一邊跑一邊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殺追來的騎兵,所以得以逃脫。
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聽說他的名字,稱他是“漢朝的飛將軍”。躲避了他數年,不敢進右北平。李廣出外打獵,看見草中的石頭,以為是虎就射去,箭頭沒入石中,近看原來是石頭。於是又重射,始終再不能射進石頭裡了。
李廣很廉潔,得到賞賜常常分給部下,飲食與士卒在一起。李廣帶兵,每到缺糧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過水,他不到水邊去;士卒不全吃過飯,他不吃飯。他待人寬厚不苛刻,士卒因此愛戴他樂於為他出力。他射箭的辦法是,見到敵人逼近,不在幾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發,一發箭敵人立即應弦倒下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廣再為後將軍,跟從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大多因立功而被封侯,而李廣軍無功而還。
此後兩年李廣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與博望侯張騫的部隊一起出征匈奴,行軍的路線不同。李广部隊前進了數百里時,匈奴左賢王帶領四萬名騎兵將李广部隊包圍。李廣的士兵們都非常害怕,李廣就派自己的兒子李敢先入敵陣探察敵情。李敢率幾十名騎兵,沖人敵陣,直貫匈奴的重圍,抄出敵人的兩翼而回。回來後向李廣報告說:“匈奴兵很容易對付。”李廣的軍士聽了才安定下來。李廣布成圓形陣勢面向四外抗敵。匈奴猛攻漢軍,箭如雨下,漢兵死傷過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滿,但不要發射,李廣親自用強弩“大黃”射殺匈奴裨(副)將,射殺了多人,匈奴兵進攻勢頭漸漸減弱。等到天色已晚,漢官兵都嚇得面無人色,但李廣卻意氣自如,更加致力於整飭軍隊。軍中官兵從此都非常佩服李廣的勇氣。第二天,他又和敵兵奮戰,並且這時博望侯張騫的軍隊也趕到了,匈奴軍才退去。漢軍疲憊,不能追擊。這時李廣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根據漢朝法律,博望侯張騫延誤行程,沒有在預定時間到達,當斬,後用錢贖罪,成為平民。李廣功過相當,沒有得到賞賜。
又過了兩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大舉出征匈奴,李廣幾次親自請求隨行。天子認為他已年老,沒有答應;好久才準許他前去,任命他為前將軍。這一年是元狩四年(前119)。
李廣不久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出邊塞以後,衛青捉到敵兵,知道了單于住的地方,於是自己帶領精兵去追逐單于,卻命令合併於右將軍趙食其的部隊里,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迴繞遠,而且大軍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勢必加速行軍,不能駐紮下來,停止行進。李廣就親自請求說:“我的部隊是前將軍(前鋒),如今大將軍卻調令我從東路出兵,況且我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到今天才得到一個親自和單于對敵的機會,我願做前鋒,先和單于決一死戰。”大將軍衛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要令他抵擋單于,恐怕不能實現俘獲單于的願望。那時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任中將軍,隨從大將軍出征,大將軍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敵,故意把前將軍李廣調開。李廣當時也知道內情,所以堅決不接受徙並的調令。大將軍不答應他的請求,命令長史起草檔案,用印章蓋好封緘,給到李廣的幕府,並說:“趕快到右將軍部隊中去,照文書上寫的辦。”李廣不向大將軍告辭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惱怒地到達軍部,領兵與右將軍趙食(yì)其(jī)合兵後從東路出發。軍隊沒有嚮導,迷失道路,結果在大將軍之後到達戰場。大將軍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跑了,沒有俘獲單于而回兵。大將軍向南行渡過沙漠,遇到了前將軍和右將軍。李廣謁見大將軍之後,回到自己軍中。大將軍派長史帶著乾糧和酒送給李廣,順便向李廣和趙食其詢問迷失道路的情況,衛青要給天子上書報告詳細的軍情。李廣沒有回答。大將軍派長史急切責令李廣軍中主管幕府的校尉前去聽審受責。李廣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現在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打過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但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去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了,畢竟不能再面對那些刀筆吏的侮辱。”於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廣軍中的所有將士都為之痛哭。百姓聽到這個訊息,不論認識的不認識的,也不論老的少的都為李廣落淚。
太史公說:《論語》里說:“在上位的人自身行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實行;自身行為不正,發下命令也沒人聽從。”這就是說的李將軍吧!我所看到的李將軍,老實厚道像個鄉下人,開口不善講話,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論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為他十分哀痛。或許他那忠實的品格已經被士大夫所信賴吧?諺語說:“桃樹李樹不會講話,樹下卻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條小路。”這話雖然說的是小事,但可以用來說明大道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