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後漢書卷八十四 列女傳》記載:“(蔡文姬)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寧於家。”①
除此之外,再無其它正史直接記載。
(註:一些網文有一種說法衛仲道名字是衛寧,但經考無歷史史料支持,純屬虛構,故不予採信。)
家族出身
其妻為蔡文姬(蔡邕之女蔡琰),而蔡邕是當時名儒,根據當時社會世家風氣,衛仲道所在家族也可能是世家大族——河東衛氏。
無獨有偶,漢末三國時期河東衛氏還有個更有名的人,衛覬(字伯覦,《三國志》中做伯儒當是覦儒二字近音同音弄混之故,當從墓碑),河東安邑人,是曹魏大臣。②
仲道,伯儒,根據古人的表字習慣,仲排第二,伯為長子,故而衛仲道有可能是衛覬的二弟。
生卒年考
要談衛仲道,先談蔡文姬。
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寫的《中國文學史》(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79年重印)把蔡文姬的生年確定為公元177年。郭沫若先生在其戲劇《蔡文姬》中就曾有這樣的說法——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由曹操遣使贖回,初歸漢時估計年三十一歲。
這個說法的出現,應該是源於《後漢書·蔡邕傳》中蔡邕曾在公元177年上書:“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託名忠臣,死有餘榮。”但是,因為古時候上奏,不會把家中女眷算到其中,蔡邕沒有兒子,所以也可以說自己孤身一人。而且這也只能表明蔡文姬可能出生於177年以後,而並非就是177年。史料支持不夠充分!
根據正史《後漢書·列女傳》中記載:“ 陳留董祀妻者,同郡察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寧於家。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於祀。”
蔡文姬的父親蔡邕在公元189年之前的12年一直都在逃難,直到189年董卓徵召,才能公開身份,回朝中任職,並在192年被王允所殺(這個後漢書蔡邕傳有載)。如果蔡文姬是公元177年生,也就是說蔡邕死這一年她才15歲,漢朝時期古風仍在,女子15歲才成年。在那個時代,作為一個文人世家,有可能13,4歲就嫁人,絲毫不注重這些禮儀嗎?十三,四歲嫁人只有在明清時期才很常見。此處不妥,成年之前婚娶在漢代大為常見,如劉辯死時才14歲,已經有了唐姬;又如劉協,9歲時已經封了大家族伏完之女伏壽(10歲)為貴人。
另據史書載:祜,蔡邕外孫,景獻羊皇后,漢左中郎將邕之女也。蔡琰歸漢之後嫁於董祀,後無記載。即便如此再嫁羊氏的可能性不大。再者蔡邕得蔡琰之時已經44歲(按蔡琰177年生),因此極大可能蔡邕並不是只有一個女兒。這也證明蔡邕表文所言:“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託名忠臣,死有餘榮。”符合歷史上世家大族重男輕女的思想,所以憑此表文證明蔡琰於此表文之後出生不當。
而且她在興平中(196年為建安元年,194年則是興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4年末或195年被胡騎所擄,那就是說嫁給衛仲道肯定在這之前。並且,那個年代,父母死後是要守孝三年!蔡文姬是一個知書識禮的世家才女,怎會不顧及這些?(“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出處:《論語·陽貨》)。如此一來,她又怎么嫁給衛仲道呢?
所以說,蔡文姬177年出生的話,其實有很多矛盾,並不合理。事實上,在沒有更明確的證據出現以前,根本無法判斷蔡文姬的生年,根據各種史料推論,只能得出她的生年應該是177年的前幾年——約174年最為合理。③
有了蔡文姬生年,就不難推測衛仲道生卒年了。古時女子成婚十六歲左右,男子約二十,故而,衛仲道出生於公元170年前後,成婚後不久病死,此期間約為公元189-1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