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哲學

街頭哲學

街頭哲學,就是在殿堂里進行具有街頭水平的表演,是一個突出的社會現象。說到底,任何事業的升華——共同富裕、普及教育、民主法治、文化繁榮,絕不是簡單地把民眾從街頭拉入殿堂,或者是在自封的殿堂里搞街頭把戲。相反,正如藝術的進步一樣,是要把自身的能力和普通民眾的參與水平,提高到殿堂級的水準。很可惜,近些年來,我們在很多方面,走出了完全相反的路子。更為可怕的是,我們的青年人正在自覺不自覺地接受這樣一種“街頭哲學”。

簡介

所謂街頭哲學,說到家就是一種“利益哲學”。具有這種意識的人並不願意把功夫下在深入研究客觀世界和用創造性的實踐提升自我方面,恰恰相反,他們卻庸俗地認為“有益”、“無益”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認為世界應當按照他們的想像或利益運轉。一旦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與他們的想像或利益發生衝突時,他們就開始詛咒這個世界。這樣的人,即順應不了潮流,也改變不了世界,因此,絕不是改革者應當具備的思維。

事例

2015年6月25日,為“爭搶”廣東省高考理科前十的葉彤,北大招生老師與清華招生老師(藍衣者)理論起來。 2015年6月25日,為“爭搶”廣東省高考理科前十的葉彤,北大招生老師與清華招生老師(藍衣者)理論起來。
2015年的標誌性事件,是6月下旬以來中國股市的暴跌。這給全中國上了一堂生動的“治理能力課”。從機構到股民,並沒有在這個大牛市中,增強對股市的資源最佳化配置功能、經濟晴雨表功能、價值發現功能和增值功能的認識。相反,正如媒體報導所言:“炒股的人在相互激盪的樂觀情緒中,想像並實踐可能的暴利從天而降,並且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股神’”。不僅僅是普通的股民,一些所謂的專家也競相在媒體上捧出他們“驚世駭俗”的理論。他們搬出了幾百年來全球股市的各種走勢、各種理論、各種猜測與各種符咒,仿佛一切都閃耀著財神之光。稍微理性一點的分析和務實的警告,則會迅速被淹沒在各種“街頭哲學”之中。不切實際的利好訊息、碎片化的救市政策、玻璃式的股民信心也在這種意識的裹挾下一瀉千里。必須指出的是,這些自稱是神、也希望別人把他們看作是神的凡胎,他們的念念有詞不過是用經濟學的辭彙來重複賭徒的觀念,反映的不過是小市儈的綜合心理。歷史上評價袁紹的斷語“圖大業則惜本,見小利而忘命”,真是這個人群的生動寫照。

2015年6月28日,百年學府北大和清華的四川招生組在微博上互相指責,稱對方進行欺騙、花錢買考生等不正當行為。此後,北大和清華先後表態,北大方面表示堅決反對個別招生人員招生中不文明行為,清華則稱,已重申招生相關紀律,要求有關人員刪除微博。實際上是承認了這種行為的存在。教育是最神聖的殿堂之一。教育的本義是將頑石化為美玉,美玉琢成神器,這才證明教育起了作用。如果進門時是好學生,出門時是好學生,並不能證明教育起了作用。何況很多優秀畢業生走出大學校門的時候,“神龍化鯉,反不如初”。若是北大、清華這樣殿堂級的學校,都不免此俗行,那么其他學校可想而知了。溯其本源,以此種思維辦教育,則北大清華連出生都是問題----他們創辦之初哪有搶生源的資格。名校的“殿堂地位”是勵精圖治“乾”出來的,不是以“街頭方式”掐尖搶奪“堆”出來的。

危害

文化領域

這種“街頭哲學”在文化領域的腐蝕性最強。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的笑話,早已經被世人戳穿了,而類似的事情每天都還在上演。青年人津津樂道的宮廷劇里,小市儈們戴上了格格、娘娘的光環,幹著與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禮樂之邦毫不相干的勾當;充斥電視螢幕的抗日劇里,帶頭大哥、江湖義氣式團隊取代了充滿信仰、紀律嚴明的共產黨組織;形形色色的都市劇里,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高級白領,幾乎都是生活在泡妞、商戰、搶奪遺產這樣一些毫無創造性勞動的庸俗場景里。有位所謂才女導演的2015年情人節新片,備受吐槽的是其中主人公的相愛,竟然毫沒由來,甚至連人類最基本的感情積累都不復存在,更不要說愛情升華了。看了這些東西,我不得不相信,大城市中80後的年輕人的離婚率高達40%了。

經濟領域

這種“街頭哲學”在經濟領域的欺騙性最大。除了股市,投資者的煩惱也是層出不窮。俞敏洪接受記者採訪時就明確表示:“很多創業者走偏了!”他甚至說:“最近碰到的是越來越不靠譜的創業者了,連做人的基本道理都不懂的人還在創業。比如說異想天開的人特別的多,完全沒有任何經驗就要創業的這種人也很多,或者拿著商業計畫書纏著你就想騙錢的人也一堆,這種人真的很多。我們這些人又不是眼睛瞎的,哪能隨便給你錢啊,所以一百份商業計畫書99份基本都被拒掉”。“現在的創業者,有一點點想法,就可以要幾個億的估值給你看。”在俞敏洪這樣真正的創業者看來,一夜暴富、瞎矇胡撞的想法,是根本進不了殿堂的。但是,這確實是現在很多人真正信奉的哲學。不僅僅是他們,這種“街頭哲學”在不少企業家、政府官員那裡也很有市場。過去聽說矽谷模式,這也建矽谷,那也建矽谷。現在聽說淘寶是網際網路+的典範,這也淘寶縣,那也淘寶村。後來又聽說創業咖啡很火,這裡也咖啡、那裡也咖啡。這種做法與農民盲目種水果,過剩之後就往政府門前傾倒,又有什麼區別。過剩產能固然是一種經濟上的表現,但從本源上看上,是在這種“街頭哲學”的指導下開展的。

政治領域

這種“街頭哲學”在政治領域的殺傷力最高。用街頭意識來解釋政治活動,是一種最主要的表現。比如,黨的十八大之後,黨中央旗幟鮮明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了新的重大成效,黨風政風為之一新,黨心民心為之一振。但是,除了西方一些別有用心的媒體之外,卻有那么一些學者和官員,竟然將其解構成“權力鬥爭”,還煞有介事地分出了這派、那派。海外出版的一些捕風捉影的所謂“內幕”書籍,大家看得津津有味。微信圈、朋友圈也經常轉發一些所謂誰攀上誰、誰得罪了誰,等等。把嚴肅的政治活動看成權力遊戲、為官之道,已經構成一種相當普遍的思維系統。尤其在基層,不少年輕人進入公務員隊伍後表示“大失所望”,並不完全是因為工資待遇----正是這種“街頭哲學”式的政治意識,才真正對他們的理想構成殺傷力。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竟然出現“層級越低執行力越強”的怪象,“超過法律”的落實手法層出不窮。甚至一些工業園區為了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將“先租地後征地”、“先建後補辦證”等明顯有違法律的規定操作模式在實際中大為推廣。有的地方基層民主選舉演變成家族勢力甚至黑惡勢力把持,導致不少地方不得不在村委會之外,又派出一套工作班子駐村工作。這不僅消耗了大量政治資源,同時令憲法規定的村民自治始終在一個低水平徘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