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日本一名專門講授哲學的高中教師寫給年輕人的哲學啟蒙讀物。內容涵蓋古希臘的三傑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近代科學的新方法論者笛卡爾、培根,現代政治的偉大提出者,霍布斯、洛克、盧梭,偉大的共產主義理論提出者馬克思,反形上學的薩特所屬於的存在主義、叔本華為代表的意志主義、宣布“上帝死了”的尼采,以及後來的結構主義等,雖然對於整個人類的哲學思考乃是滄海一粟,但是作為哲學啟蒙讀物,是內容完整且脈絡清晰的。
偉大的哲學家、偉大的作品和重大的問題,這是任何一個類似的哲學史作品都會涉及的。而本書的作者有其較為明確的讀者群體和比較明確的問題關注,所以該作品既有思想性,也有一定的故事性,同時還具批判性的視角。作者結合了本人的很多經歷,尤其是自己高中和大學求學生涯,也涉及了重要哲學家自身的生活經歷,這些對於高中生來說無疑是比較親切的,也使他們能夠了解哲學思想,引發反思。
作者簡介
手島純:1954年生於福岡縣。大學主修哲學,碩士研究生階段主修教育學。畢業後,在私人企業工作一段時間後,改行成為教師。在遠程教育高中、全日制高中教授社會學科目。同時擔任神奈川縣高等學校教育會館教育研究生研究員、日本通信教育學會理事、日本教師教育學會會員等。著有《在差別社會中搖擺的定時高校》(彩流社)、《這就是網路通訊制高校》(北斗出版社)、《你知道網路通訊高校嗎》(北斗出版社)。編著有《放學後的教育論》(彩流社)等。
簡評
哲學是什麼?是懷疑現存事物、對事物本源的思考,也是“愛智慧”的精神。學習哲學,就是在孤獨的戰鬥中尋找希望,把視線投向社會。本書是一名高中教師專門寫給中學生的哲學啟蒙讀物。作者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講述了那些能給年輕人帶來“生存力量”的哲學。
前言
各位為何會買這本書?是因為苦於人際關係的煩惱?或是在懷疑每天的生活?又或是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原因大概多種多樣吧。當然,也許有人僅僅是因為想知道“哲學”是什麼。
本書便是為這些想法而作,希望以此引導大家進入哲學博大精深的世界。
哲學是什麼?是懷疑現存事物、對事物本源的思考,也是“愛智慧”的精神。人們有意識地進行這些行為,就是始於十六歲左右。結束義務教育國中階段的學習之後,很多人升入了高中。高中不同於國中,課程、生活都豐富多彩起來。大家開始關心、思考各種問題,這也是一個煩惱頗多的時期。而沒有進入高中的人也要面對現實生活,必須考慮各種現實問題。十六歲便是這樣的年齡。
另一方面,年輕人所面臨的現狀不同於經濟高速發展期,當前形勢很嚴峻。經濟發展失去以往的增速,社會保障制度開始難以為繼,這是一個找工作都難的時代。
大家懷抱希望嗎?我總感覺現在的年輕人正在喪失希望。
希望的喪失,與自我肯定感的喪失有關。沒有自信、凡事無所謂,或者小事栽跟頭以致發展成大事,又或是狂躁難抑自暴自棄,這都是年輕人常有的事。
再有,大家為了與人保持聯絡而使用手機,這其實反過來也證明現實生活中與人接觸不夠。“網路欺凌”現象開始出現。網路本來是連線世界的,結果反而形成小團體,交流被局限在封閉空間。
學習哲學,就是在孤獨的戰鬥中尋找希望,是把視線投向社會。但是,即便有智者進行“說教”,也難以說服現在的年輕人。“應該這樣”之類的話,高中生往往聽不進去。針對年輕人論述哲學、人生觀的學者有很多,但他們似乎都沒有真切理解感受年輕人的苦悶。
既然如此,那便由長期與高中生打交道的我來執筆又有何不可?考慮到年輕人的種種現狀,我決定自己著手論述哲學。
我是一名高中教師,在“倫理學”課中把自己大學專業的哲學知識也傳授給了學生。我在課程上下了特別的功夫,因為“倫理學”是一門很抽象、學生很難理解的科目。為使其更為通俗易懂,我會在上課之際儘量將抽象的哲學講得簡單明了。把生硬的思想揉碎,通過講述思想家的青少年時期而傳達其思想,有時也會穿插我自己的體驗和人生觀。
學生們對此反應不一。有人喜歡深入思考問題,當然也有人一聽到哲學語句便興趣索然、目瞪口呆、茫然不知所云。還有人的反應是“為什麼要考慮這種問題”“真麻煩”。如何處理這些反應,曾經是我的一大課題。
我會選擇從貼近他們生活層面的部分去講授,比如講薩特的“存在先於本質”時,如果說這句話通往人類的未來,便會有學生覺得“哲學”與希望相關。而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則很容易接受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本書打算從這樣的視角對哲學展開論述。
正如書名所言,本書主要選取了年輕人易於接受的思想家、哲學家。本來還想收錄康德、黑格爾等人的,這次暫且作罷,相比起系統的思想、哲學,本書優先選擇了盧梭、克爾凱郭爾等人的“煩惱”哲學。本書主要論述的是能給年輕人尤其是高中生帶來“生存力量”的內容,而不是太過抽象的問題。此外,對宗教、青春期的心理相關內容也多有涉及,因為這也是高中生“倫理學”課的必修內容。
另外,本書還加入了不少我在課堂上的“閒聊”,這是為了把抽象的哲學用語、概念掰開揉碎,儘量讓學生能夠理解接受。書中還收錄了一些假說性的觀點,跟教材上的說法可能略有出入。
在介紹思想家、哲學家的生平經歷時,我會儘可能突出他們的青少年時期,因為我希望通過本書大家能對青春期多點認識了解。當然,如果沒有任何關於其青少年時期的記錄那也沒辦法,不過當我們聚焦于思想家、哲學家的青少年期時,思想、哲學的確會以更為具體的方式呈現。
本書也原文引用了很多思想家、哲學家所說的話,雖然都是譯文。可能有些內容不好理解,不過我還是希望大家不要拘泥於我的解說,而是儘量接觸原汁原味的語句。
本書讀者對象主要是高中生、大學生等年輕人,如果還能成為高中老師、成人的哲學入門讀物,我將不勝榮幸。
目錄
一、何謂哲學思考 / 1
二、蘇格拉底與希臘哲學 / 15
三、笛卡爾與培根 / 30
四、霍布斯、洛克、盧梭 / 46
五、勞動與馬克思 / 61
六、薩特與列維史特勞斯 / 75
七、從尼採到現代思想 / 90
八、青春期的心理 / 106
九、十六歲的哲學 / 120
附錄:推薦有關哲學入門的書籍和電影 / 135
參考文獻 / 143
後記 / 146
精彩文摘
一、何謂哲學思考
哲學是什麼
哲學到底是什麼?是一門怎樣的學問?很多大學都有哲學系或哲學專業,他們到底在學什麼?我們便從這些問題開始吧。
哲學,英語即philosophy,從詞源來翻譯的話,意思是“愛智慧”或“愛求知”,或許可以用“愛知”作為對應的譯文。
這個詞是明治時期傳入日本的,啟蒙思想家西周將其譯為“哲學”。“哲”這個漢字有“聰慧”“明理”的意思。有人認為對應譯詞應該是“愛知”,“哲學”是誤譯,不過我卻覺得很有韻味。諸位以為如何?
哲學,曾經是萬學之源。那時,還沒有分化形成數學、天文、物理等學科領域,這些都包含在哲學之內。心理學、社會學等近100多年才成立的學科,也可說是從哲學分化出來的。
說起大學的哲學系,可能很多人對該學科都有一種範圍狹隘、內容抽象的印象(事實上在很多大學裡也的確如此),其實,哲學歷史悠久,是學問的起源、萬學之母。
哲學以前
古人以神話傳說來說明解釋世界的起源。除了有名的希臘神話,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這種傾向。空氣澄淨的古代世界,夜空繁星閃爍,似乎在向我們訴說什麼。跟星座相關的無數神話便是明證。
我們很容易想像得到,那時的人們感覺自然所在之處,無處不存在著靈魂,還有諸多神靈。古人就這樣觀察著宇宙和世界,對自然現象做出種種解釋。
此處引用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所寫《神譜》,其中描述了從混沌到有序的宇宙誕生場景。對《神譜》原文我稍做了一點簡化加工,另外,在必要的地方添加了注音(以下亦同)。
最初誕生的是混沌(卡俄斯)。接下來誕生的是擁有寬闊胸膛的大地(該亞),那是冰雪覆蓋的奧林匹斯山上諸神永遠居住的大地。在道路寬廣的大地最底端,誕生了幽暗的冥土(塔耳塔洛斯)。然後,永生的諸神之中,最美的愛神(厄洛斯)誕生了。
下面引用日本的《古事記》。本來直接引用原文也可以,不過既然出版了現代日語版的,我們便引用現代版。
宇宙初發之際,混沌根基已固,生髮之力尚未成形,此時無名無動,無人知其形。其後,天地初分,天御中主神、高御產巣日神、神產巢日神三神成萬物造化之始,又分陰陽二氣,伊邪那岐、伊邪那美二神成萬物創造之祖神。
希臘和日本,兩國雖然地理距離遙遠,然而希臘神話《神譜》與日本神話《古事記》是不是讓你感覺非常相似?眼前的世界為何產生?世界原本是什麼樣子?雖然很樸素,卻是根本性的問題,也是全世界相通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古人各自給出了自己的回答,以說明解釋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從混沌狀態或是虛無之中生出萬物,古人對其情形的說明,讓人不能不感嘆其想像力。
哲學之父
古人的世界,或許是激情浪漫的世界,然而,對自己和世界的本質做出更為冷靜的思考也是必然趨勢。於是,哲學家們順時應勢出場了。
泰勒斯被人稱為哲學之父。也許比起哲學之父,我們稱其為西歐哲學之父會更為恰當。雖然我希望能避開一些類似西歐即世界的表述,不過此處還是沿用慣例表達。
那么,泰勒斯為何會被人稱為哲學之父呢?
公元前624年左右,泰勒斯出生在小亞細亞西海岸的米利都地區。米利都是地中海的貿易中心,商貿來往頻繁,思想自由,沒有世俗成見的束縛。各地商人們還帶來了豐富的知識和發達的技術。我們可以想像,正是在這種氛圍中出生的泰勒斯,才得以擁有自由思考的環境。但是,泰勒斯撰寫的文字都沒有保存下來,我們只能從有關他的紀錄片段來推測他的思想。
第歐根尼·拉爾修是公元3世紀的哲學史家,在他所著《名哲言行錄》中,記錄了以希臘為主的眾多哲學家的箴言。因為是言行錄,所以除了思想,還記錄了各種與人品性情相關的傳聞逸事。雖然其中有些內容的真實性讓人存疑,不過以本書為參考我們還是能大致勾勒出泰勒斯的人物形象。
泰勒斯是希臘七賢之一,而且是其中第一位被稱為賢人的。他研究天文學,同時主張靈魂不死。曾經有個故事,泰勒斯為了證明成為富人是多么簡單的一件事,在預見到橄欖的豐收後,便租下了所有榨橄欖油的機器,當年果然橄欖大豐收,他也賺取了巨額財富。他卻說:“賺錢很簡單,只不過我關心的不是這個。”
據說泰勒斯到埃及後,還測量過金字塔的高度。讀者朋友們覺得應該怎樣測量呢?泰勒斯的方法是這樣的:在自己影子的長度與自己身高相同之時,測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長度,他認為這個數字就是金字塔的高度。是不是非常聰明?
關於泰勒斯的故事還有很多,此處不再贅述。泰勒斯關心世界的本質,特別是自然的形成。他不像前人那樣用神話來解釋這些,而是深入思考事物的本原是什麼。這個本原,用希臘語來講即archē。他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比起“水是萬物的本原”這一觀點,更為重要的是他對萬物本原的思考本身。萬物的本原是什麼都好,人們對此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看法,後面會詳細記述。總之,“萬物的本原是什麼”這個問題本身非常重要,正因為泰勒斯提出了這一問題,他才會被後世尊為哲學之父。
當然,泰勒斯的“水是萬物的本原”這一觀點也可說是一語中的。因為沒有水,生物就無法生存,而且人體的60%至65%都是水。哲學之父真是當之無愧的。
泰勒斯之後,哲學家們開始探討萬物本原,並提出了種種觀點。因“畢達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而聞名的畢達哥拉斯,認為萬物的本原是“數”。畢達哥拉斯創建了一個宗教性團體,信仰靈魂不死和輪迴說,他熱愛比例與和諧。不知為何,他很討厭豆子,從來不吃。在一次與弟子們共同參加的戰鬥中,他們敗退,途中竟然為避開豆田而繞遠路,結果被敵人俘虜殺害。為何他會如此厭惡豆子,這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大概能發現畢達哥拉斯定理的天才,生活的世界也是異於常人的。
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原子”這詞,含有無法再分割的意思。這一思想與近代的科學原子論也有相通之處,古人的智慧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此外,關於萬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認為是“無定的事物”;阿那克西美尼認為是“氣”;赫拉克利特認為是“萬物流轉”;巴門尼德認為“有即有,無即無”,這話或許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巴門尼德所主張的其實是世界的永恆不滅。
哲學家們的這些主張,在當今自然哲學中被劃分到各個流派,確實給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感覺。今天我們所說的天文學、生物學、數學、物理學、音樂等廣泛領域,古代先賢們都曾涉足,他們提出了世界及自然是由什麼構成的這一本質問題。這正是哲學的世界。這裡我要重複前面所說,正因為泰勒斯是探究萬物本原的第一人,所以他才能成為“哲學之父”。
所謂哲學學習
哲學雖是所有學問的起源,現在給人感覺卻不過是一個偏門專業而已。現實也的確如此,然而在我心中,哲學始終是學問的源泉、中心。我們不能把哲學看成是單純進行哲學解釋的學問。我們不能光想著康德是怎么說的、尼采應該怎么解讀,重要的是我們要自己進行哲學思考。哲學思考,簡單來說就是要自己“思考”。“思考”用德語講就是“denken”。我上學的時候,經常被問“你在denken嗎”。不過,說起思考,總讓人感覺抽象、難以捉摸。那么,我們就在所有想法、行為後面打個問號,“?”等於為什麼。比如:這樣真的可以嗎?帶著這樣的疑問進行思考。
對高中生而言,思考諸如“我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會有校規”“為什麼要發電郵”之類的問題都是很有意義的。可能很多人會覺得,誰會沒完沒了想那么多啊。但是,各位要記住,正是這些思考最後形成了哲學思考。總有一天,大家會對自己提出“我為什麼活著”“人為什麼會死”之類的沉重問題,向自己發出終極疑問。於是,我們人人都在進行哲學思考。
但是,哲學還有一個麻煩的問題就是,由於在悠久的歷史中沉澱了厚重的思想,所以哲學用語往往晦澀難懂。很多時候讀哲學書都是不知所云,如果要給讀不下去中途放棄的書排名,哲學書大概能位列榜首。我大學讀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日文版時,整個人都雲裡霧裡,經常走神,根本讀不下去。但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磕磕絆絆地讀了德語版之後反而有了點頭緒。最近又出了新的譯文版本,翻譯非常到位,比以前好懂多了。不過,還是有很多艱深晦澀的哲學書,讓人提不起讀下去的勇氣,這也很好理解。此時,我們不妨從帶有解說的書籍入手,或者跳過譯文直接挑戰原版也未嘗不可。
我大學讀的是哲學專業。之所以選擇哲學,是想著通過哲學學習也許能解決自己的煩惱。說是煩惱,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不過是青春期特有的問題,再加上家裡的一些事情,有點輕度的神經衰弱,有種心神不寧的感覺。本來我是學理的,因為上述原因轉到了文科,想試試哲學。接觸到各種思想之後,發現我思考的問題是以前的哲學家也思考過的問題,心裡頓時有種解脫感。
我的大學恩師是吉川健郎先生,就讀於哲學聖地京都大學,也曾擔任過高中教師,代表作是《從表象的現象學到行為的哲學》。他是一位不可思議的老師。有一次我去研究室,他為我泡了杯速溶咖啡。這時,我注意到咖啡杯邊上放的不是小勺,而是開瓶器,便笑著說道:“老師,喝咖啡可不需要開瓶器呀。”先生怒道:“我是擔心你沒有小勺、沒法攪拌咖啡才準備的開瓶器。你以為開瓶器只能開瓶蓋吧,這樣想是不行的,開瓶器也可以攪拌!”事實上,我的確覺得用開瓶器攪拌咖啡有點怪異,我想先生那時候其實在間接對我說:思想要更加自由開放!這一幕讓我記憶猶新,一直提醒我對任何事物都不要武斷地下結論,要始終抱有開放性思維。先生已經過世,留下的教誨我一直希望能付諸實踐。
吉川先生曾對我說過:“不要老在研究室,多去街頭學習!”這是類似笛卡爾要從“世界這本大書”學習的說法。這是對我只關注問題,而沒有進行真正學習行為的嚴厲批評,同時也是對我的溫暖關懷與幫助。
今天的哲學專業
現在的哲學專業學生是怎么想的呢?我在高中教“倫理學”時,曾採訪過一位在某大學哲學專業就讀的M女士。以下是她的話:
我從國小開始,就一直在思考“自己為什麼會存在”。總覺得自己死後還會重生,也就是說這次的死連線的是下次的生。對於存在問題,以及死後重獲新生的問題,一直都很在意。我想,學了哲學大概就能解決這些問題,於是決定到大學讀哲學專業。
大學過得很開心。日常課程有《哲學概論》《倫理學概論》《西方哲學史》等。還有《哲學入門》,教的都是簡單易懂的內容。課程雖然排得很滿,但我一直按時出席。《基礎研討課》還教我們寫論文。
我的哲學專業的朋友們,怎么說呢?有點古怪,或者說看待事物的視角很獨特,經常會關注一些常人沒有意識到的地方。但一般不在日常生活中談論哲學話題。
畢業後大家一般是當公務員或者教師,也有進公司的。我選了教職課程,想取得高中教師資格。
目前我正在讀西田幾多郎的《善之研究》,非常有意思。語言方面除了英語,我還在學法語。總之,現在對什麼都充滿興趣,想了解更多、學習更多。
M女士從小就對自己提出了哲學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而敲開了哲學專業的大門。她給人一種非常踏實穩重的感覺。她的大學似乎把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學教得輕鬆而通俗,同時基本的原著講讀據說也做得相當紮實。我想M女士學校的教學大綱應該是不偏科、能讓學生廣泛涉獵各種知識的。從德國觀念論到法國現代思想,從日本“能樂”到精神分析,各個領域都能學到,可選範圍之廣讓人羨慕。
最近很多大學都有了這種趨勢,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事情。哲學既然是學問之源、萬學之母,就不應該只有吹毛求疵、雞蛋裡挑骨頭的哲學解釋,哲學本該更生動。對世間萬象興趣盎然的M女士,眼睛閃閃發亮,讓我印象深刻。帶著這種印象,我結束了自己的採訪。
何謂哲學思考
哲學,本意是“愛智慧”,這也表明了“思考”與“懷疑”的重要性。哲學是萬學之母,在所有學問當中歷史最為悠久。一方面,我很慶幸在大學能學到這種學問,另一方面,因為這種學問缺乏實用性,有段時期我也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真的正確。有時還會想,當初要是選擇與哲學相近的社會學、心理學就好了。
但是,現在我真的強烈感覺幸虧學了哲學。因為,只要打好了哲學這個基礎,自然就會留意其他學問,對其他各種學問產生興趣。在長期的高中社會類課程教學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社會類各科目的根本之處都在於哲學。
歷史事件與其說是偶然發生,不如說是由其背後的思想決定的。人類在與自然的鬥爭和共存中,要依靠越來越深入的思考才得以為生。我們所煩惱的問題,與先哲們曾經煩惱的問題是相通的。大家在高中不光要學社會類課程,還要學數學、物理、生物等。這些,原本也都屬於哲學範疇。我們可以把哲學比作輪轂,大家不妨想像一下腳踏車的車輪,輻條都與正中央的輪轂相連,與輪轂固定在一起。哲學就相當於這個輪轂。
近代以後,科學技術取得了飛速進步,但人類的心靈卻未必有同樣的進步。現在的高中生都知道前文提到的畢達哥拉斯定理,知道地球是圓的,知道重力、阿基米德原理,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他們比古代科學家知識要豐富得多。但是,幸福是什麼、善是什麼、正義又是什麼,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他們未必就比古代哲學家高明。社會情況不同,我們當然不能把所有問題都置於同一背景下相提並論,不過這些問題卻沒有什麼變化,始終伴隨我們每個個體。所以,我們只能以先哲的思考作為參考,給出自己的答案。
因為科學的發展,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為便利。對此,我衷心感激,然而反過來,科學的發展也許正把人類逼入困境。近年的核電站事故便是明證。核電原本是科學智慧的結晶,卻讓人們遭受如此的痛苦。人們沒有想到,披著安全神話外衣的核電站竟然會被海嘯沖毀。今後還要通過科技的進步發明出什麼才能防止這類事件的再次發生?我們要如何使用新發明?這些發明是否真的對人類有意義?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這樣的思考就是哲學思考。
泰勒斯不是通過神話,而是試圖通過思考萬物的本原,對眼前的“世界”做出說明。光是這個思維方式的轉變,就對人類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對於今天我們面臨的種種問題,似乎也有必要改變視角重新審視。其中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理所當然的事情存疑。我希望哲學能對此有所貢獻,成為創建美好人類社會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