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針手法

行針手法

行針手法是指進針後,用刺手在針上進行各種操作手法,可促使得氣和提高針刺治療效果,有基本手法與輔助手法之別,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和捻轉法,輔助手法有循法、彈法、刮法、搖法、飛法、震顫法等。

概念

進針後,用刺手在針上進行各種操作手法叫行針手法。又稱運針手法。

解讀

行針又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為了使之得氣、調節針感以及進行補瀉而施行的各種針刺手法。有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之別。

行針的作用有二,其一是為促使病人針下產生感應(得氣);其二是為了提高針刺治療效果而進行調氣,即是調和氣血之意。

古代對行針手法就十分重視,《靈樞·官能》說:“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里,氣血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審於調氣,明於經隧。”關於調氣的手法,該篇也有載述,如“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絡所過,得而留之;寒入於中,推而行之”。“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乃出矣。”以上引文就已提出了行針手法多種多樣,有決通、把行、稀疏、深留、徐入、推下、留補、推揚、積從、推行、伸迎及搖大其穴之法。後世醫家經過長期實踐進行了補充修訂,行針手法,歸納起來有進(推、插)、退(揚、提)、捻(拈)、搗(提插或提按)、搓、飛、彈、搖、盤、刮、雀啄(震顫)、留等法。

中醫套用

(一)基本手法

1、提插法

是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針由淺層向下刺入深層的操作謂之插,從深層向上引退至淺層的操作謂之提,如此反覆地做上下縱向運動就構成了提插法。

2、捻轉法

是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向前向後捻轉動作使針在腧穴內反覆前後來迴旋轉的行針手法。

(二)輔助手法

1、循法

循法是醫者用手指順著經脈的循行經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輕柔地循按的方法。此法能推動氣血,激發經氣,促使針後易於得氣。

2、彈法

針刺後在留針過程中,以手指輕彈針尾或針柄,使針體微微振動的方法稱為彈法。加強針感,助氣運行。

3、刮法

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後,經氣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針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頻頻刮動針柄的方法稱為刮法,可以加強針刺感應的傳導和擴散。

4、搖法

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後,手持針柄,將針輕輕搖動的方法。

5、飛法

針後不得氣者,用右手拇、食指執持針柄,細細捻搓數次,然後張開兩指,一搓一放,反覆數次,狀如飛鳥展翅,故稱飛法。

6、震顫法

針刺入一定深度後,右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捻轉手法,使針身輕微震顫的方法稱震顫法。本法可使針下得氣,增強針刺感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