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出處
為三苦之一。行是遷流之義,因一切有為法遷流三世,而無剎那常住安穩;見諸法無常,而感逼惱,稱為行苦。亦即除可意非可意以外的舍受法,為眾緣所造,難免生滅遷流,故聖者觀見之,於身心皆感逼惱,故稱為行苦。一切有漏之行皆無常而生滅遷流,故皆為行苦所攝,則非可意之法有苦苦、行苦二種,可意之法則有壞苦、行苦二種。
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於凌波居士著】
詞語解釋
【名稱】:行苦
【拼音】:xíng kǔ
【注音】:ㄒㄧㄥˊ ㄎㄨˇ
詳細解釋
釋義:行事勤苦。
【出處】:《呂氏春秋·本味》:“不謀而親,不約而信,相為殫智竭力,犯危行苦。” 高誘 註:“苦,勤也。”
【示例】:唐 崔興宗 《同王右丞送瑗公南歸》詩:“行苦神亦秀,泠然溪上松。”
釋義:貨物脆薄不牢固。
【出處】:《周禮·地官·司市》“凡治市之貨賄,六畜珍異,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 漢 鄭玄 註:“利,利於民,謂物實厚者;害,害於民,謂物行苦者。”
【示例】:清 王引之 《經義述聞·周官上》“飾行”:“古人謂物脆薄曰行,或曰苦,或曰行苦,或曰行敝,或曰行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