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名稱】:行色【拼音】:xíng sè
【注音】:ㄒㄧㄥˊ ㄙㄜˋ
基本解釋
◎ 行色 xíngsè[circumstances or style of departure] 行意。行旅出發前後的情狀、氣派;猶指行旅
即賜御酒三杯,以壯行色。——《說岳全傳》行色-----司馬池
詳細解釋
(1).行旅出發前後的情狀、氣派。
《莊子·盜跖》:“今者闕然數日不見,車馬有行色,得微往見 跖 耶?” 五代 馮延巳《歸國謠》詞:“蘆花千里霜月白,傷行色,明朝便是關山隔。” 魯迅《偽自由書·航空救國三願》:“聽說 廣州 也有一隊(指飛機)出發的,閨秀們還將詩詞繡在小衫上,贈戰士以壯行色。”(2).猶行旅。
宋 王禹偁《送柴侍御赴闕序》:“廷尉評 王 某,從宦屬邑,受恩煦深,收涕揮惲毫,以序行色。” 元 無名氏 《百花亭》第三折:“妾口占小詞一首,調寄《南鄉子》,贈君行色,休得見哂。”《再生緣》第二二回:“壯志堂堂行色遠,英風凜凜戰謀偕。”(3).五行之色。
黑、赤、青、白、黃是配合水、火、木、金、土的五行之色。《隋書·禮儀志七》:“ 宣尼 製法,雲行 夏 之時,乘 殷 之輅。弈葉共遵,理無可革。然 三代 所尚,眾論多端,或以為所建之時,或以為所感之瑞,或當其行色,因以從之。”參見“ 行次 ”。
《行色》司馬池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行色》作者:司馬池
朝代:宋代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冷於陂水淡於秋,遠陌初窮到渡頭。賴是丹青不能畫,畫成應遣一生愁。
作品鑑賞詩題“行色”指行人的行旅生活和神色心情,而在神情之內隱蔽著的冷漠淒涼的心情,似乎很難用語言文字直接表現。所以此詩開頭一句採用了迂迴的構思,從行旅中隨手拈來兩個比譬。秋天的池水是清冷的,而行人的神情比這池水更清冷。秋天的景色是淒涼淡漠的,而行人的神情比秋景更加淒涼淡漠。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比喻,而是進一步把兩類毫不相干的事物作比較,行人的神情可以和秋景較短量長,只因為它們在淒涼冷漠這一點上有共同之處。這一比較,不僅渲染了“行色”的特徵,而且讓讀者透過這“行色”體會到了行人的內心。接下去“遠陌”一句補充點出了行旅的具體環境。長長的小路,剛走到盡頭,卻發現到了河邊渡口。這具體鮮明的情景,是詩人旅途奔波的概括,它暗示了行人的孤獨寂寞,暗示了旅途奔波的辛苦和不知歸宿何處的茫然。這是對上一句的補充,更是對“行色”的加重渲染。就全詩的構思而言,這一句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點明了詩中所寫,乃是羈旅行愁,而不是其他什麼別的內容。有了這一句,上一句才有著落,而後面兩句也才有了生髮的基礎。詩的後二句,還是從側面烘托。意思是說,幸好這行色畫不出來,若能畫出,一定會使人一生髮愁。本來,繪畫可以畫出人的表情,但是在詩人看來,“行色”所反映的內心的悽苦黯淡,無法通過繪畫來表現。要注意的是,這裡並不是對繪畫的功能作判斷。從一方面看,作者認為繪畫不能表現這種“行色”,似乎是說繪畫之所短;而從另一方面看,詩人的意圖卻是借繪畫之所長來渲染行愁之重。繪畫形象具體直觀,假如把這行愁再現出來,將使人不勝其愁。這是以形式上的否定,來肯定行愁之重。簡單兩句中包含了形式與內涵,否定與肯定相反相成的妙趣,給讀者留下馳騁想像的空間,避免了正面用筆的重拙滯澀,足見構思之巧妙。清末陳衍認為此詩:“有神無跡。”(《宋詩精華錄》)它全從側面用筆,實處讓人體會到行人心情的淒涼冷漠,感受到行愁之沉重,虛處則含蓄不盡,余意悠長。空靈而不空虛,正是其藝術魅力之所在。此詩在宋代享有很高聲譽,先是被司馬光載入《溫公續詩話》,詩人張耒認為此詩“甚工”,以致司馬光“不敢以父子之嫌廢也”。後來司馬池之孫司馬宏又把此詩刻於石上,張耒為作記,又借梅堯臣論詩句名評云:“詩之工者,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此詩有焉。”(《張右史文集》卷四十八《記行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