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退縮症

行為退縮症

行為退縮症是一種易發生於兒童的心理障礙,以社交行為退縮為主要表現,形成這種改變的原因,主要有先天因素和後天教養不當,或者遭受精神刺激等。

名詞解釋

行為退縮症是一種易發生於兒童的心理障礙,以社交行為退縮為主要表現,形成這種改變的原因,主要有先天因素和後天教養不當,或者遭受精神刺激等。

名詞簡介

行為退縮症是一種心理障礙,因多發生於兒童,又稱為兒童退縮行為。表現孤僻、膽小,退縮,不願與其他人交往,更不願到陌生的環境中去,把自己封閉起來以獲得安全感。無特殊原因的行為退縮多發生在5—7歲的兒童身上,成年人在受到外界某種刺激或遭遇變故後也可發生。

類型

安靜孤獨型

行為退縮症 行為退縮症

特徵:獨自進行遊戲,喜歡獨處,但沒有社交能力缺陷,有能力參與同伴互動,通常是早期行為,女孩多於男孩。

分析:女孩子天生性格就比較文靜,比較內向,父母也並不要求孩子非要外向。這樣的孩子心理活動本身就難以外顯,所以容易忽視孩子的某些行為和心理狀況,期望別人主動與自己交流,不缺乏和別人交流的能力,缺乏主動性。

沉默寡言型

特徵:在不同情景中均表現旁觀和無所事事的行為。在陌生環境中表現為抑制,害羞,不能很好地參與互動。期望與別人交往但害怕被拒絕,矛盾容易引發社交焦慮。

分析:由於害怕被拒絕而產生的退縮,這和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有很大的關係,比如父母對孩子的拒絕很多,對於孩子的行為否定與批評多於鼓勵與引導,那么孩子容易形成自我失敗的歸因模式,養成了在矛盾的心境下採取迴避的方式。

活躍孤獨型

特徵:頻繁的、誇張的獨自遊戲,包括吵鬧,誇張的行為動作以及戲劇性的表演,主要由於被拒絕率高而不得不獨自活動,社交能力差,缺乏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分析:這類孩子主要以敵意性歸因為主,對自己的行為缺乏認識,對待事物的看法與其他孩子有明顯不同,有更多的認知缺陷,和父母的歸因模式和教育模式有很大的關係。

產生原因

行為退縮症

1、先天性氣質所致,比如本身屬於“難養育型氣質”的兒童對新環境適應就慢。

2、家人對孩子過度保護和限制有益行為,一味嬌縱、溺愛。

3、孩子在獨立性發展的關鍵期受到挫折,或成人對其獨立性行為缺乏鼓勵和支持。

4、孩子在4歲前後個人“社會性”開始萌芽,父母此時忽視對孩子社會性的培養,不讓孩子結交朋友或不鼓勵孩子與他人相互關心。

5、受到強烈的精神刺激等。

表現形式

1、孤獨、退縮、膽小、害怕。他們從不主動與其他小朋友交往,沉默寡言,寧願一個人在家中與布娃娃為伴;

2、來了客人通常會趕快躲藏起來,怕見外人;但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與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還是能高高興興地談笑與玩耍,並無任何精神異常的表現。

3、這類兒童年齡較小時,父母除發現他們性格比較安靜、不大願意與小夥伴玩耍外,常常不易發現其退縮行為;而入幼稚園或國小時,退縮行為就會明顯暴露出來,表現為緊張、害怕、拒絕上學;不過逐漸熟悉環境以後,孩子退縮行為的症狀又會逐漸減輕。

防治措施

行為退縮症

1.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讓孩子丟掉處處依賴別人的“心理拐杖”,學會獨立“行走”。

行為退縮症 行為退縮症

2.創造條件,讓孩子多參加社會活動,鼓勵孩子與小夥伴交往。對已經出現退縮行為的兒童,應多帶他們外出,逐步適應各種環境,幫助他們克服孤獨感。

3.不要溺愛孩子,以免造成孩子過分依賴;也不可強扭孩子的退縮行為,避免使孩子恐懼不安,更加害怕與人接觸。父母的信心和良好的社交關係,有利於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其開朗的性格。

4.對孩子在社交中表現出的合群現象給予及時的獎勵和強化。經過多次社交實踐和家長的正確心理誘導,絕大多數有退縮行為的兒童,都能成為性格開朗的人。

5.對於經過上述治療效果仍不理想的孩子,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抑鬱劑,如百憂解、左洛復、賽樂特、麥普替林等;也可服用中樞興奮劑,如利他林等。

如何鑑別

正常的兒童,突然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或遇到驚嚇、恐怖的情景,出現少動、發獃,退縮等行為表現,是正常的適應性反應。

有退縮行為的兒童,即使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很難適應新環境,如果不注意防治,還有可能持久地影響到他們成年後的社交能力、職業選擇及教育子女的方式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