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成分分離機

血液成分分離機

血液成分分離機是通過重力離心的方法實現從獻血者/患者體內對多種血液成分的分離、去除和採集的醫療器械。由離心機、血泵、加壓袖帶、稱重組件、顯示屏和控制系統等部件組成。

發展歷史

1877年瑞典卡爾博士最早發明離心分離技術,隨後廣泛地套用於手動奶油分離技術中。

20世紀50年代,Dr.Cohn發明的Cohn式離心機,首次把重力離心技術套用在血液分離上。

20世紀60年代,IBM高級工程師Mr.G.Judson與美國癌症研究所(NCI)合作研究一種新型的血液成分分離機,並於1962年開發出了第一台連續式血液成分分離機。

1971年,Jack Lathham創建了一家生產血液分離設備的公司。生產一種被稱為“Latham Bowl”的離心杯,它是一種能自動分離血液的離心杯耗材。從而將專業的工程技術與Cohn博士關於血液分離的科學發現融合在一起。

血液成分分離機的結構

血液成分分離機 由主機(離心機、血泵、抗凝劑泵、空氣探測器、獻血員壓力監測器、血液感應器、稱重組件、控制臺、顯示屏和控制系統等)及加壓袖帶等組成。

血液成分分離機的原理

血液成分分離機把經過良好離心分離後的血液再通過自動化、數位化的擠壓裝置將血漿、血小板、白膜層等離心分層後的不同組分精細地轉移到專門的保存袋內,然後按照指令分別熱合或嵌夾於相應的管路, 從而達到成分轉移包裝的目的 。

血液成分分離機在進行成分製備過程中堅持自動處理,在分離過程中能夠通過光感識別對分離前和分離後條形碼數據信息進行掃描識別;同時通過數位化能夠將各個製備操作流程貫穿在一起進行分離處理。全自動血液分離機的另外一個優勢是在進行成分製備、血液分離後能夠將各個分離指標數據信息自動錄入到電腦中,將其予以保存並上傳平台、共享 。

血液成分分離機的臨床套用

1. 幹細胞採集

具有全自動和人工輔助兩種模式採集外周血幹細胞功能,幹細胞採集效率≥90%,紅細胞混入量<1%,血小板損失少,不需補充血小板,在進行大容量循環時(>10000ml)幹細胞體積<50ml/次,採集次數1-2次即可達到幹細胞移植量,體外循環血量<165ml 。

2. 可採集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單個核細胞 。

3. 白細胞採集與去除,進行白細胞去除治療,白細胞去除率>50% 。

4. 可採集粒細胞。

5. 血小板採集和去除,可一次採集兩個治療單位,保存五天的血小板,可進行血小板的去除治療 。

6. 治療性血漿置換,血漿淋巴置換機器可自動計算血漿容量及置換量,血小板損失量<1%,體外循環血量<131ml,可以安全用於危重休克病人搶救治療。

7. 治療性紅細胞去除及置換,可設定治療後達到的紅細胞壓積,系統可自動計算置換量及容量平衡,去除的紅細胞壓積>80% 。

8. 骨髓濃縮純化處理,具有骨髓採集後濃縮或淘洗功能,單個核細胞採集率>85% ,CD34+細胞的回收率>85%,可以進行采後紅細胞濃縮。

血液成分單采技術是一種對症治療,可快速去除血液中病理性血細胞成分。迅速改善高血細胞瘀滯綜合徵及高黏滯血症引起的相關併發症。血漿置換、紅細胞單採去除、血小板單採去除、白細胞單採去除等血細胞分離技術在臨床醫學中所起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必將為人類的健康作出更重要的貢獻 。

臨床實踐證明,大約80%以上需要輸血治療的病人缺乏的不是全血,而僅僅是血液中的某一成分。成分輸血根據病人疾病治療的不同需要,輸給相應缺乏的成分,這樣既達到了治療作用,又減少了不必要的血液成分給人體造成的不良反應,在提高療效的同時節約了有限的血源 。

血液成分分離機的維護保養

為了保證成分分離血液產品的質量,提高工作效率,儀器設備必須要正常運行,為保證儀器設備的正常運行維護保養是必不可少的,儀器設備運行正常與否直接影響血液成分分離出的血液質量,大力加強儀器設備的維護保養是保證血液產品質量的重要工作。

血液中心成分分離器每日維護保養包括:

1) 每日使用過程中監控設備的狀態,做好正常、異常情況詳細記錄與相應的處理。

2) 每次使用完後,檢查設備的潔淨狀況,如需要進行消毒清潔工作。

3) 日常維護保養完成後對相應儀器狀態進行記錄。

重點常用儀器每月維護與保養:

1) 如大容量低溫離心機需要每月維護:離心倉、轉頭拆卸、清潔一次。

2) 銷釘和甩杯間加潤滑黃油一次。

3) 清除離心機後防塵罩灰塵一次。

4) 給離心軸塗防固油一次。

5) 低溫血液濾白、低溫血液製備操作台每月用潔淨抹布清潔機器內外表面。

每年維護與保養:

1) 清潔壓縮機、冷凝器灰塵一次。每季度由質控科校驗至少一次。

2) 每年質控科校準一次各種設備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