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病

血栓病是人類和動物在存活期間,循環血液中的有形成血管內形成異常的血凝塊造成的疾病。 血栓形成的原因有三:即血管受損、血液改變和血流淤滯。 血栓病是由許多不同疾病、不同原因引起的一組併發症。由於各種基礎疾病的差異、血栓栓塞部位的不同,血栓病的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

基本信息

疾病介紹

血栓病是人類和動物在存活期間,循環血液中的有形成血管內形成異常的血凝塊造成的疾病。血栓的形成包括許多有關因素,如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和溶血、血流和血液粘稠度等。

臨床表現

血栓病是由許多不同疾病、不同原因引起的一組併發症。由於各種基礎疾病的差異、血栓栓塞部位的不同,血栓病的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

1.動脈血栓形成 見於:①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當冠狀動脈分支或主幹形成血栓引起心肌缺血時,可出現心絞痛或心肌梗死;②腦動脈血栓形成:可導致一過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引起偏癱、意識障礙或視網膜中心動脈閉塞引起雙目失明;③周圍動脈閉塞性疾病:如腸系膜動脈血栓形成及四肢動脈血栓形成,引起肢端疼痛及肢體缺血性壞死等。

2.靜脈血栓形成 見於:①血栓性靜脈炎;⑧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3.微循環血栓形成 見於:①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癲;②溶血性尿毒症綜合徵;③體外循環血栓形成;④其他:如暴發性紫癲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形成原因

血栓形成的原因有三:即血管受損、血液改變和血流淤滯。

血管因素

血管受損是引起血栓的重要原因,血管在下列因素下可發生受損:①物理因素 如高血壓、放射線;②化學因素 一氧化碳中毒、血糖增高、血乳酸增高、兒茶酚胺增高;③生物因素 病毒、細菌、內毒素、凝血酶、腫瘤壞死因子等;④免疫因素、免疫複合物、補體激活的產物、白介素等。血管受損後血管內皮細胞下組織可暴露,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

血液改變

主要是血小板、凝血、抗凝血、纖溶及其他血細胞和血液流變學的改變。

(1)血小板改變:①血小板計數增高 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若血小板計數超過正常值。可並發血栓、栓塞。繼發性血小板增高一般很少引起血栓形成。②血小板功能亢進或被激活 血小板的聚集隨年齡而增高,血液循環中出現凝血酶、內毒素、免疫複合物、纖維蛋白原等使血小板功能亢進。③血小板膜上糖蛋白的數量和組合改變。

(2)凝血因子異常:①先天性的凝血因子增高或結構異常,如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症引起的血栓;②人工心臟、人工瓣膜、人工血管、體外循環時凝血因子被激活,導致血栓形成;③促凝物質進入血液循環、組織損傷、感染、過敏毒素、腫瘤細胞、免疫複合物、內毒素血症、炎症,都可促組織因子釋放人血液循環,導致血栓形成。

(3)抗凝血因子缺乏、減少或結構異常:遺傳性抗凝血酶皿、蛋白C、蛋白S缺乏引起血栓形成。遺傳性抗凝血因子缺乏的發生率較高,在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病原因中可達40%。

(4)纖溶活性減低:纖溶是人體防止和清除血管內血栓的重要功能,遺傳性纖溶活性降低,如遺傳性異常纖溶酶原血症易引起血栓。隨年齡增高,纖溶活性降低,另外缺血性心臟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者均易引起纖溶活性降低,形成血栓。

(5)血液及血漿粘稠度增高:血溫度從37℃下降至22℃時,其粘度增高60%一70%,血中纖維蛋白原增高、球蛋白增高、血脂增高,均使血液粘稠度增高。

重要機制

血流因素血流速度變慢、淤滯和血凝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機制。心力過衰竭、靜脈受壓、長期臥床易引起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血管因動脈粥樣硬化等因素而狹窄、受壓而彎曲、血管分叉、瓣膜等原因導致血流紊亂造成渦流時,血細胞在渦流內滯留時間長,促進血栓形成。

預防

血栓病的形成往往是遺傳因素和後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吸菸、高脂血症、高鹽飲食、酗酒、老齡、精神緊張等都是引起動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戒菸、戒酒、低鹽、低糖飲食,消除緊張情緒可預防血栓形成,適當運動可減輕肥胖、防止糖尿病,也可防止血栓形成。老年人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生活規律,適當運動,不要長時間看電視或打麻將,可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靜脈血拴的形成多與遺傳性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異常有關,積極治療原發病,可防止血栓的形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