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報檢植物:蠶豆報檢類型:病害
檢測認定:蠶豆鐮孢菌莖基腐病
中文名稱:蠶豆鐮孢菌莖基腐病
中文別名:蠶豆莖基腐病、蠶豆爛根病
英文名稱:Broad bean stem wilt
病原中文名稱:燕麥鐮孢、蠶豆燕麥鐮孢
病原拉丁學名:燕麥鐮孢Fusarium avenaceum(Fr.)Sacc.
蠶豆燕麥鐮孢F. avenaceum(Fr.)Sacc.f.sp.fabae(Yu)Yamamoto.
病原分類地位: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類)、絲孢綱、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鐮孢屬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寄主:蠶豆
危害部位:根、葉片、莖基部
傳播因子:種子、病殘體、土壤
防治指標:(不詳)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病害症狀
該病主要危害幼苗,引起苗前爛種和剛出土後幼苗發病。發病時子葉上產生橢圓形紅褐色病斑,病害從苗期開始,到開花結莢期為高峰期,成株期染病,根先發黑腐爛,後蔓延到莖基部,莖基逐漸變黑下陷,病部表皮腐爛,木質部變褐,直至枯死。該病不萎蔫,別於根腐病。病原特徵
導致蠶豆莖基腐病菌的眾多菌系裡主要有兩種:Fusarium averenaceum (Corda ex Fr)Sacc.f.fabarum Ruan et a1.稱燕麥鐮孢氣生菌絲型和F.avenaceum f.fabalis Ruan et al.稱燕麥鐮孢粘孢團型,能侵染蠶豆引致基腐和根腐。均屬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類)、絲孢綱、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鐮孢屬真菌。兩菌形態相似,菌絲白色,帶洋紅色,棉絮狀,大型分生孢子彎梭形、蠕蟲形至絲狀,頂端細胞窄,稍尖,彎曲度很大,具0~12個隔膜,5個居多;小型分生孢子少見或不產生,有0~1個隔膜;茵核深藍色,直徑0.2~2.5mm,不產生厚垣孢子。侵染循環
病菌可在種子上存活或傳帶,種子帶菌率1.2%~14.2%,且主要在種子表面經種皮傳播,此外,以菌絲體及厚垣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都可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該病發病程度與土壤含水量有關。在地下水位高或田間積水時,田間持水量高於92%發病最重,地勢高的田塊發病輕;精耕細作及在冬季實行蠶豆、小麥、油菜輪作的田塊發病輕。年度間的差異與氣象條件相關,播種時遇有陰雨連綿的年份,根病死苗嚴重。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地下害蟲、線蟲多易發病。(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種子帶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用易感病種子易發病。
(4)大棚栽培的,不放風排濕,引起濕度過大的易發病。
(5)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高溫、高濕、多雨易發病。
發病重的田塊,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移栽前用藥土圍根。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播前用56℃溫水浸種5分鐘後播種。化學防治
(一)種子滅菌:(1)浸種劑:用40%福馬林200倍液浸30分鐘,然後沖淨晾乾播種,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浸種10分鐘。
(2)拌種劑:用種子重量用0.3%的50%福美雙或40%大富丹拌種
(二)噴施藥劑:
(1)及時噴藥,殺滅蚜蟲、灰飛虱、玉米螟及地下害蟲,斷絕蟲害傳毒、傳菌途徑。
(2)發病時噴淋植株莖基部或澆灌:
12.5%治萎靈水劑200—300倍液
7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微量的)磷酸二氫甲
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微量的)磷酸二氫甲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O倍液+(微量的)磷酸二氫甲
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微量的)磷酸二氫甲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60%防霉寶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
50%根腐靈可濕性粉劑300倍液
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有一定防效。
(三)藥土:
50%根腐靈或百菌清或托布津或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份+克線丹或米樂爾顆粒劑1份+乾細土50份 充分混勻,發病重的田塊,播種後用藥土覆蓋。
(四)熏煙劑(保護地用):
10%速克靈煙劑或一熏靈煙劑或45%百菌清煙劑,按說明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