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機理
蟾蜍的腮腺和皮膚腺能分泌毒素。進食煮熟的蟾蜍(特別是頭和皮),服用過量的蟾蜍製劑,或傷口遭其毒液污染均可引起中毒。蟾蜍毒的主要成分:蟾蜍二稀醇化合物(包括蟾蜍毒素和蟾蜍配基),作用類似洋地黃,可興奮迷走神經,直接影響心肌,引起心律失常。此外,尚有刺激胃腸道、抗驚厥和局麻的作用;兒茶酚胺類化合物,有縮血管和升壓作用;吲哚烷基類化合物,可引起幻覺,對周圍神經有類似菸鹼樣作用。
臨床症狀
潛伏期為0.5-1小時,主要症狀為:消化系統:劇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腹水、休克;呼吸及循環系統:胸悶、心悸、發紺、心律不齊,心電圖可出現類洋地黃中毒的ST、T改變及傳導阻滯。重者可導致阿-斯氏綜合徵、呼吸和循環衰竭;神經系統:頭暈、頭痛、嗜睡、出汗、口唇及四肢麻木、驚厥;蟾毒誤入眼內,可引起眼睛紅腫,甚至失明。偶有剝脫性皮炎。
診斷
誤服蟾蜍或過量服含蟾酥中藥者。出現上述中毒症狀應考慮蟾蜍中毒。
治療
排除毒物按中毒的一般原則處理,對症處理,出現類似洋地黃中毒症狀,可口服或靜脈滴注稀釋的氯化鉀;傳導阻滯可用阿托品。補充液體,止驚。出現呼吸及循環衰竭者作相應處理。如眼沾污蟾毒,可用紫草汁滴眼或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