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蟻生》《蟻生》以王晉康年輕時作為知青下鄉的經歷為背景,寓理想、詼諧於苦難的現實之中,真實地再現了當年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又把它放到“人類本性”的高度來認知。那些正需要吮吸知識營養的一代青年,卻在上山下鄉的大背景下,遠離父母及熟悉的城市生活,在無法自己選擇的社會浪潮中艱難地生存著。愛情紛爭,情敵忌恨,眼看優秀青年顏哲命懸一線,不料峰迴路轉,他利用父親一生研究螞蟻社會的成果,用科學家研製的“蟻素”控制了人的行為,建立了一個小小的烏托邦式的理想家園,自己和女友充當了管理這個小社會的上帝角色,最終,卻因為與整個社會、與人類本性格格不入而走向幻滅。在這部小說中,科學幻想的成分融入了現實世界,但小說最根本的指向卻是社會真實。因為對社會制度倫理的諳熟和邏輯的嚴密,讀這部小說,那些匪夷所思的事件仿佛真的發生過一樣。
作者簡介
王晉康,高級工程師,中國作協會員,中國科普作協會員兼科學文藝委員會委員,河南作協會員。迄今已發表短篇小說40篇,長篇小說5篇,計200餘萬字,曾七次榮獲中國科幻大獎“銀河獎”,是最受讀者歡迎的科幻作家之一。
王晉康的人生有著文革一代人共同的曲折,因而其作品風格蒼涼沉鬱,冷峻峭拔,富有濃厚的哲理意蘊,善於追蹤20世紀最新的科學發現尤其是生物學發現。語言典雅流暢,結構精緻,構思奇巧,善於設定懸念,作品具有較強的可讀性,是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很好的結合。十餘年來,王晉康一直以自己獨有的優勢,構築著中國科幻的根基。
小說目錄
楔子
蟻眾
1 噩耗
2 螞蟻的學問
3 情敵報信
4 罪
5 兇殺
蟻王
1 新生
2 利他的設計
3 平定內亂
4 女知青懷孕
5 老魏叔
6 工分
7 招工
8 螞蟥
9 斷裂
10 死亡
11 毀滅與新生
蟻素
1 螞蟻朝聖
2 璧還
韓松評王晉康
王晉康把改造人的政治抱負,寓於科幻中。
王晉康的《蟻生》,寫的是“文革”中,面對人性的泯滅、異化和瘋狂,下放到農場的青年科學家從螞蟻身上提取“利他素”,使原本爾虞我詐的人群表現出了極大的善良,在科學主義加團隊精神的新光輝下,“文革”的邪惡在一個局部的層面完全瓦解了。但這個局部對於整體歷史的意義,卻在小說結束時戛然而止。王晉康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場社會實驗。同樣是超人,他們把自己改造成一個完全以團隊精神為歸宿的新型物種,而這是一場徹底的悲劇。這部小說,很突出地展現了王晉康作為一個中國知識分子所具有的情懷、知識、理想和節操。我們說科幻是一種文化,就是這個意思,現今中國,最缺的就是文化。
王晉康認為,有五種很現實的災難在嚴重威脅人類,分別是氣候變化、淡水缺乏、超級病原體、有毒食物、未知災難。災難的特點一是不可預知,二是不可控制。
我也講了科幻中的種種世界末日,我認為大致有三種世界末日:天上的、地上的、人間的。最恐怖的是心靈末日,比如剝奪你的自由,讓人生不如死。
人要避免末日,首先要講科學。這是政治的前提。科學不僅僅能夠幫助我們抵禦自然災害,更能讓我們理性起來,壯大我們的情懷,減少我們的無知,從而緩解我們對權力的恐懼。中國不乏空喊民主和法治的精英,他們用這兩樣東西為自己的私利服務,卻缺少像布魯諾那樣的人。
精彩書評
在寫這篇書評的時候,我一再提醒自己要字斟句酌,免得書評中出現不“和諧”的內容。王晉康的長篇我是第一次看,果然是與大劉不同的風格。從《蟻生》中看到,王晉康筆下並沒有什麼宏大的技術和波瀾壯闊的場面,風格上比較偏軟,著重討論的是他理想中大同社會的可實現性。
對這種社會的討論,王晉康將其放在了文革這個特殊的環境下。郭秋雲和顏哲都是下鄉知青,其中顏哲的父親是有名的螞蟻學家,可惜在文革中受迫害致死,這一對年輕人也被下放到一個相對封閉的農場。此時,由於顏哲和郭秋雲發現了農場場長賴安勝強姦女知青岑明霞的事情,使得賴安勝準備殺人滅口。為了躲過賴安勝的追殺,顏哲使用了父親留下的蟻素,卻造出了一個大同社會……
王晉康把人類社會和螞蟻社會進行對比,認為螞蟻具有天生的利他主義,而這種利他主義的決定因素不是基因,而是激素。如果把這種激素提取出來,同樣可以作用到人身上。人被噴灑了這種“利他素”之後,思想上就會自動產生變成像螞蟻一般“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性格,完全壓制內心中“惡”一面。這樣儒家思想教育了幾千年的內聖外王之道就可以這樣通過生物上的簡單處理就能夠實現了?
姑且先不論這種這種“利他素”製造的可實現性和效用上的科學依據,《蟻生》目的顯然不在於此。王晉康讓我們先承認這種稍微有些不太可能實現的全局變數,然後再根據這些假設進行進一步的討論。當賴安勝和幾個幫凶被噴了“利他素”後,瞬間就變成了極具利他主義的好人,並且仿造螞蟻社會,認為顏哲是蟻王,郭秋雲是副蟻王。後來顏哲對全農場的人都噴灑了自己重新研製的利他素,使得這個相對封閉的農場在短期內實現了道德秩序優良的大同社會。
不過與中國聖賢念念不忘的大同社會不同,這個農場還有兩個高高在上的上帝。從客觀上來看,在大環境還不是大同社會的條件下,冒冒然地把一個小型的大同社會放置於複雜社會中,實驗必定會失敗;從主觀上來看,顏哲本人也有想要逆天而行,成為可以隨意操控別人命運上帝的動機。對主觀上的原因,郭秋雲正好與顏哲的看法不同,由此造成了兩人之間的分歧,最終分道揚鑣。
如果故事的結局是這個小型的大同社會最終成功,那這本書就是YY小說而不是科幻小說了。螞蟻雖然有利他主義的天性,但這種習性只針對同一個群體中的其他成員而言。對其他群體的螞蟻,反倒是不死不休的廝殺。正是螞蟻的這種習性造成了7個人的鬥毆慘死,也使得郭秋雲對顏哲的試驗心灰意冷,最後強行終結了這種不現實的實驗。在這兒我個人覺得王晉康處理得很倉促,兩人間的感情由濃轉淡的變化太過突然,讓人有不適應之感。
即使這種激素真能實現,但也免不了成為野心家的工具。畢竟“並沒有可靠的機制來持續產生出一個個善的、無私的上帝”。在這樣的社會中,掌權者的約束只剩下自我約束,而歷史的經驗已經證明,自我約束往往是不可靠的。而且群體與群體之間,從內心深處只能產生廝殺的欲望,除非所有人都噴灑同一種蟻素,但這在技術上很難實現。正如結局中所討論的,本性自私的人類不斷發展,而極具利他主義的螞蟻社會卻始終停留在8000萬年前的水平上,不再發展。螞蟻社會不見得比人類社會高明啊!“水至清則無魚”,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清如水,生活在一個近乎perfect的大同社會中,恐怕是我們的悲哀。自私、懶惰、好享受的確是人的天性,但從某種角度說,正是這些人性中非善的一面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為了偷懶和享受,我們發明了越來越多的東西來減輕自己的負擔。從生物上噴灑蟻素來實現大同社會不現實,祈望通過儒家般的教育來實現大同也不可能,我們既沒有必要抹去人性中惡的一面,也不可能抹去人性中惡的一面。生活中本來就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事情,有好也有壞,這才是我們摯愛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