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6 東周青銅器(T)

郵票圖案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2003-26 東周青銅器(T)

郵票信息

志編號2003-26
版別影雕套印
名稱東周青銅器(T)
全套枚數8
發行日期2003-12-13
全套面值7.40元
全套售價7.40元
發行機構國家郵政局
印製機構北京郵票廠
設計者王序
責任編輯劉繼鴻
整張規格240mm×150mm
整版枚數16(4×4)
備註原照片提供: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館、賀州市博物館、鎮江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
圖序 票圖名稱 雕刻者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8-1 龜魚紋方盤 李慶發 0.60 50×30 P11.5 890
8-2 秦公簋 姜偉傑 0.60 50×30 P11.5 890
8-3 中山王厝鐵足鼎 李慶發 0.80 50×30 P11.5 950
8-4 曾侯乙匜 郝歐 0.80 50×30 P11.5 950
8-5 神獸尊 閻炳武 0.80 30×50 P11.5 950
8-6 鳳紋尊 姜偉傑 0.80 30×50 P11.5 950
8-7 蓮鶴方壺 郝歐 1.00 30×50 P11.5 890
8-8 龍獸提梁盉 閻炳武 2.00 30×50 P11.5 880

郵票介紹

東周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開始,到公元前256年被秦所滅為止,歷經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這時的青銅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的又一個高潮期。春秋後期青銅器的器形設計與使用相結合,造型富於多樣化,更加精巧新奇。失蠟鑄造法在春秋後期出現,銘文的美化程度更為全面,青銅器進入了一個從器物、紋飾到銘文的全面裝飾化的新階段。
第1圖【龜魚紋方盤】為春秋晚期器物。高22.5厘米,長73.2厘米,寬45.2厘米.重23.5公斤。盤作長方體,口沿外翻,淺腹,平低,四獸首銜環,底部鑄有四獸形足。口沿飾蟠龍紋,內底飾龜魚戲水圖案,內壁飾曲帶紋,外壁飾雲紋及浮雕怪獸。此盤所飾各種形象,神奇怪異,富有神話色彩。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第2圖【秦公簋】為春秋中期器物。高19.8厘米,口徑18.5厘米。器表飾以瓦溝紋,蓋口和器口各飾一周勾連蟠虺紋,圈足飾波帶紋,兩耳上有獸首。器內共有銘文123字,記述了秦國的簡史及鑄造此器的緣由。於1919年在甘肅天水出土,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第3圖【中山王鐵足鼎】為戰國中期器物。高51.5米,寬65.8厘米。此鼎為銅身鐵足,圓腹圓低,附耳,獸蹄足,復缽形蓋,頂有三環鈕。蓋鈕至足部刻有銘文469字,為目前所見戰國時代最長的銅器銘文。於1976年在河北平山縣的中山王墓出土,現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第4圖【曾侯乙匝】為戰國早期器物。高13.4厘米,口長19厘米,口寬18.8厘米。此器呈橢圓形,直口,方唇,腹微鼓,平底,假圈足。前有帶蓋流,後有龍形匝手。匝上鑄出龍首、龍尾之狀,內底亦鑄銘文7字。頸腹有鑲嵌的雲紋和龍鳳勾連紋樣。於1978年在湖北隋洲擂鼓墩一號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第5圖【神獸尊】為戰國早期器物。高53.7厘米。獸首耳,角直立,張頜露齒,雙目圓睜,鼻樑與鼻孔用捲雲紋、渦紋勾出。獸體粗壯,腹空,背部開橢圓形孔,有蓋。蓋面飾浮雕盤蛇,獸頸,腹部飾變形蟠龍紋,器後置一條直立曲尾攀附的龍形匝。器皿足短矮,內側空槽。於1991年7月在廣州西賀縣沙田龍中山岩洞墓出土,現藏廣西賀州市博物館。
第6圖【鳳紋尊】為春秋器物。高34厘米,口徑41.4厘米,多口,垂腹,圈足,通過飾紋華麗。口沿下為四組由相向的長尾鳥組成的瓣形飾,頸部飾四組兩兩相背的分尾小鳥,腹部主紋是以一條S形紋飾帶為欄首,飾以兩對大形鳳鳥紋,鳳鳥相向,展翅挺立,目光炯炯有神。於1976年在江蘇丹陽司徒窖藏出土。現藏江蘇鎮江博物館。
第7圖【蓮鶴方壺】為春秋中期器物。高118厘米,寬54厘米,重64公斤。此器大體呈方形。雙耳為縷空的故首伏龍,頸部及腹部四隅皆是以獸形扉棱。器身飾相纏繞的蟠龍。雙層鏤雕蓮瓣蓋上立有一隻展翅欲飛、引頸高鳴的仙鶴。圈足飾虎形獸。於1923年在河南新鄭李家樓出土,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第8圖【龍獸提梁盉】為戰國早期器物。高29厘米。曲頸龍首形,周身飾鱗紋,獸形蓋紐,蓋上飾6頭伏獸,龍形提樑上飾菱形幾何紋,前後有透雕棱背,提樑上有一環,蹄足上飾浮雕龍紋。於1982年在浙江紹興坡塘出土,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即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東周青銅器的形制由神秘趨向現實,紋飾由粗獷趨向精細,不少銘文趨向藝術化,中原文化和周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對後代青銅器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東周青銅器鑄作是最為興盛的時期,列國的青銅業達到純熟的地步,整體的水準很高。器制表現漸趨精巧,在鑄法上多以“失蠟法”為主,再搭配各種焊接和鑲嵌裝飾,表現出玲瓏精巧、裝飾華麗的青銅藝術。“錯金”是金銀鑲嵌的一種工藝,銅錯金銀器,造型之獨特,結構之精巧,圖紋之精美,充分顯示了高度發達的手工工藝。其藝術魅力表現在:構思巧妙的形態、富麗精緻的紋飾、風格多樣的銘文書體。
龜魚紋方盤——通高22.5厘米,長73.2厘米,寬45.2厘米,重23.5公斤。長方體,形體巨大,鑄造精湛,以其瑰麗雄奇的紋飾與造型見稱,其工細瑰麗的盤體龜魚紋與蓄勢待發的四立體獸形足相得益彰,是戰國青銅盤中罕見的佳作。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秦公簋——此器為秦景公時器物,在秦漢時曾被當作容器使用。通高19.8厘米,口徑18.5厘米,器內共有銘文123字,記述秦國的祖先在華夏建都已經12代,威名大震,秦景公繼承前輩的事業,要永保四方的土地。簋和鼎一樣,曾作為標誌貴族等級的器物。秦公簋1919年出土於甘肅天水西南鄉。現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中山王鐵足鼎——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一種禮器。通高51.5厘米,口徑42厘米,重60公斤,鼎上刻有長達469字的銘文,記述了中山國討伐燕國,開闢疆土的事件。這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刻銘最長的一件戰國器物,彌足珍貴。中山王鐵足鼎於1976年在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現收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鳳紋尊——高28厘米,長107厘米,寬47厘米,禁體呈長方形,禁面四邊及側面均飾透雕雲紋,有十二個立雕伏獸。體下共有十個立雕狀的獸足。透雕紋飾繁複多變,尤為華麗。禁足由十隻蹲伏的虎形動物構成,用上翹的尾部支撐著禁體。在禁足之間的禁側面,排列著十二條龍頭怪獸。銅禁四周攀附龍頭怪獸,框邊紋飾均為多層雲紋,立體鏤空裝飾,層次豐富,花紋精細,採用失蠟法鑄造。河南省淅川縣出土。珍藏地是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神獸尊——高48.8厘米、口徑16.5厘米,是祭祀祖先時盛酒容器,蓋有銘文兩行八字,器蓋上亦有銘文8字。器頸至肩下有銘文5行40字,由左而右,字皆嵌金,器上錯金銘文字形規整,至今熠熠生光,是傳世最早的錯金銘文銅器。現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所。
曾侯乙尊盤——尊高33.1厘米,盤高24厘米,是春秋戰國時期最精美的青銅器件。尊盤通體用陶范渾鑄而成,尊足等附屬檔案為另行鑄造。尊頸附飾是由繁複而有序的鏤空紋樣構成,屬於熔模鑄件。層層疊疊的透空附飾,玲瓏剔透、層次豐富、節奏鮮明,是件少得的藝術珍品。
曾侯乙尊盤1978年在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蓮鶴方壺——一件巨大的青銅盛酒器,壺上有冠蓋,器身長頸、垂腹、圈足。該壺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壺冠呈雙層盛開的蓮瓣形,蓮瓣中央立一鶴,展翅欲飛;壺頸兩側用附壁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器物外表刻滿了蜿蜒的蟠螭紋,四角各飾一條經翼尋緣的虺龍,器座為兩張口吐舌的巨虬,支托著沉重的器。其構思新穎,設計巧妙,融清新活潑和凝重神秘為一體,被譽為時代精神之象徵。蓮鶴方壺1923年出土於河南新鄭,原為一對,現分別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河南省博物館。
龍獸提梁盉——古代盛酒器,貴族用器,此壺鑄從龍獸,三獸蹄足,龍身提梁,顯示了一種圖騰崇拜的信仰。該器製作精良,造型華麗,是春秋青銅器中的佼佼者。龍獸提梁盉出土於浙江紹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