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蟠虺紋編鐘
河南信陽長台關出土。戰國中晚期。鈕鍾十三件成組,飾蟠虺紋,以有獸面的穿釘懸於架上。出土時附有木槌。同出遣冊記“鍾以大十有三”。最大一鍾紋飾與其它略異,銘雲“惟荊歷屈欒,晉人救戎於楚境”。“屈欒”即屈夕,楚月名,相當秦十一月。
鈕鍾十三件成組,飾蟠虺紋,以有獸面的穿釘懸於架上。
蟠虺紋編鐘
河南信陽長台關出土。戰國中晚期。鈕鍾十三件成組,飾蟠虺紋,以有獸面的穿釘懸於架上。出土時附有木槌。同出遣冊記“鍾以大十有三”。最大一鍾紋飾與其它略異,銘雲“惟荊歷屈欒,晉人救戎於楚境”。“屈欒”即屈夕,楚月名,相當秦十一月。
蟠螭紋編鐘,戰國前期的青銅樂器。
注音 基本信息 詳細描述 關鍵字 工藝特點戰國蟠螭紋編鐘是戰國前期樂器,共9件,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編鐘,是戰國早期著名青銅樂器。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現存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編鐘的總音域達到...
概述 歷史考證 相關詞條 參考資料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現藏湖北博物館,...
出土過程 結構特點 文物價值 文物交流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
出土過程 結構特點 文物價值 文物交流青銅編鐘是春秋晚期青銅鎛,共四件,大小相近,高度依次遞減,鉦部有“滕侯賕之歌鐘”六字銘文。
戰國嵌錯金銀銅編鐘是1972年出土於重慶市涪陵區小田溪的戰國時期的 一種禮器、樂器,現由川省博物院收藏 。
基本信息 文物鑑賞 相關資料此展品為春秋時期的金屬器,包括鈕鍾20件和鎛鍾4件。現收藏於鄭州博物館。
基本信息 文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