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候乙編鐘

曾候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現藏湖北博物館,被列入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基本信息

出土過程

1977年9月,湖北隨州城郊的一個小山包上,沉睡於地下2430年後,曾侯乙編鐘得以重見天日。這是中國文物考古、音樂史和冶鑄

曾侯乙編鐘 出土現場曾侯乙編鐘 出土現場

史上的空前發現。那一天,隨州城郊擂鼓墩駐軍擴建營房過程中,偶然發現了曾侯乙墓。這是個面積達220平方米、比長沙馬王堆漢墓大6倍的“超級古墓”。當勘測小組趕到現場時,部隊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頂層僅差80厘米,只要再放一炮,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會永遠不復存在。1978年5月22日凌晨5時,墓室積水抽乾後,雄偉壯觀的曾侯乙編鐘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場的人都被這座精美絕倫的青銅鑄器驚呆了:歷經二千四百多年,重達2567公斤的65個大小編鐘整整齊齊地掛在木質鍾架上。

編鐘出土後,文化部的音樂家黃翔鵬、王湘等人趕到現場,對全套編鐘逐個測音。檢測結果顯示:曾侯乙編鐘音域跨越5個半八度,只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中心音域12個半音齊全。

結構特點

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這套編鐘出自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同期出土的還有其它樂器近百件。

曾侯乙編鐘數量巨大,完整無缺。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鍾架上。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鍾,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

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

篆體銘文,但文呈圓柱形,枚為柱狀字較少,只標註音名。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鍾,有長柄,鐘體遍飾浮雕式蟠虺紋,細密精緻,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鎛鍾共65枚。鐘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於音樂方面的。

在鼓中部和左面標出不同音高如宮、羽、宮曾等22個名稱,另一面鑄有律名、調式和高音名稱以及曾國與楚、周、齊、晉的律名和音階名稱的對應關係。另有一件鎛鍾,位於下層甬鍾中間,形體碩大,鈕呈雙龍蛇形,龍體捲曲,回首後顧,蛇位於龍首之上,盤繞相對,動勢躍然浮現。器表亦作蟠虺裝飾,枚扁平。鎛鐘上有銘文,記述此鎛鍾乃楚惠王贈送的殉葬品。

鍾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橫樑木質,繪飾以漆,橫樑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樑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托頂梁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以之作為鐘座,使編鐘更顯華貴。

文物價值

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

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中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文明古國”的歷史輝煌。

文物交流

奏響三次

第一次奏響:1978年

1978年出土時,考古人員在隨州一處修理廠內試敲響過編鐘。曾侯乙編鐘出土後,文化部的音樂家趕到隨州,對全套編鐘逐個測

曾候乙編鐘曾候乙編鐘

音。1978年8月1日,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編鐘,重新向世人發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絕響。編鐘演奏以《東方紅》為開篇,接著是古曲《楚殤》、外國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最後以《國際歌》的樂曲為落幕。

第二次奏響:1984年

198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省博物館演奏人員被特批隨編鐘進京,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各國駐華大使演奏了中國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創作曲目《楚殤》以及《歡樂頌》等中外名曲。

第三次奏響:1997年

1997年,著名音樂人譚盾為慶祝香港回歸創作大型交響樂《交響曲1997:天•地•人》時,由國家特批再次敲響了編鐘。

編鐘外交

盛世強音

曾侯乙編鐘為戰國早期文物,出土後的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編鐘見證著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事件。一九八四年國慶節,當北京天安門前的遊行隊伍中展出“小平您好”的橫幅時,湖北“編鐘樂團”再次應邀赴北京,為共和國三十五歲生日獻上了以編鐘為主的大型民族交響樂,併到中南海懷仁堂作匯報演出。

1997年7月1日,在中英政府舉行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現場,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嘉賓,欣賞了由音樂家譚盾創作並指揮、用湖北的曾侯乙編鐘(複製件)演奏的大型交響曲《交響曲1997:天地人》,雄渾深沉的樂聲,激盪人心,震撼寰宇。

為加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1997年11月至1998年3月,湖北省博物館藏品精華展在台北、高雄兩地舉行。隨後,台灣“文建會”通過台北鴻禧美術館,向湖北省博物館訂購了一套曾侯乙編鐘複製件,作為台灣“民族音樂中心”的珍寶入藏。

文化使者

1992年,“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特別展”在日本東京舉行,以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期間,曾侯乙編鐘等古樂器隨展演奏。寬敞的演奏大廳內,“楚殤”、“櫻花”、“四季”等中日兩國人民所熟悉名曲,令聽眾陶醉不已。

1995年春,一年一度的“歐洲文化節”在盧森堡舉行。由於意識形態等原因,盧森堡新聞媒體一直很少介紹中國的信息。當年四月,湖北省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周代藝術品展”在盧森堡舉行,編鐘、編磬同時進行現場演奏,引起盧森堡、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十多家媒體爭相報導。神奇的編鐘演奏使歐洲觀眾從“極感興趣”,發展到對中國日益好感和關注。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曾於1982年和1996年來過湖北省博物館。1999年6月,基辛格利用在武漢商談合作項目的機會,再次到湖北省博物館參觀,編鐘演奏的《友誼天長地久》等樂曲,博得了陣陣驚嘆和熱烈掌聲。

編鐘作為中國文化使者,至2014年已涉足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占世界人口約十分之一的人通過各種方式領略了編鐘的神采,有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在中國聆聽了編鐘演奏,許多外國領導人還親自演奏過。

奧運金聲

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台上,中外觀眾在“金聲玉振”頒獎音樂聲中,見證著一枚枚奧運金牌的誕生。這也是編鐘音樂首次亮相世

曾候乙編鐘曾候乙編鐘
界性體育盛會。

北京奧運會頒獎音樂被稱作“金玉齊聲”,由古編鐘原聲和玉磬的聲音交融產生,以形成“金聲玉振”的宏大效果,與北京奧運會“金玉良緣”的設計理念一致。金聲玉振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這段音樂的曾侯乙古編鐘原聲,來自湖北省聲像博物館;而與編鐘相和的玉磬,也是從湖北採集的玉石製作而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