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
蟋蟀式H型
在1942年,德國為了謀求加強戰車的火力,便開始研究如何在舊有坦克的底盤中加裝重型火炮。設計者把捷克的Panzer 38(t)H型坦克的炮塔移去,並在坦克頂部劃開一個隔間,再在這個隔間中加裝了150毫米sIG 33重步兵炮,便成為了一架自行火炮。而德國方面更在1943年生產了91輛這種戰鬥車輛。官方更將之命名為“蟋蟀式H型”。
蟋蟀式M型
而蟋蟀式的第二款型號則以Panzer 38(t)M型作底盤。同樣地,設計者又把它的炮塔去掉,再加裝一個大型隔間,並再裡面安放一支150毫米sIG重型火炮。但與H型不同的是,它這個隔間被劃在車身的較後部份,亦稍微比H型的細小及較高。
德國要求開發這架戰鬥車輛是因為原本的蟋蟀式自行火炮並不能有效率地使用,其重型大炮安放在車身的前端使得車身重量不平衡,令車輛行進時極不穩定。這架新型的蟋蟀式把火炮安放在車身較後位置,使得車身得以平衡。
在1942至1943年間,德國共製造了282輛這款戰車,並被命名為“蟋蟀式M型”。
投入戰爭
兩款蟋蟀式都被德軍裝甲師及裝甲擲彈兵師所採用,大大提高了火力。
參數設定
乘員:8人(車長、通訊員、駕駛員、炮手、裝填手×4)
長度:13.00米
寬度:3.27米
高度:3.15米
重量:55.5噸
主要武器:150毫米 K 72 L/50自行火炮
次要武器:1挺7.92毫米MG34機槍
發動機:梅巴赫HL230P30或梅巴赫HL230P45發動機
馬力:700匹馬力
平地時速:45千米/小時
馬力/重量:12.6匹/噸
行動距離:25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