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KPANZER38T自行高射炮

德國為高射炮提供機動能力的嘗試早在二戰之前就開始了。最初是裝載在半履帶式運輸車上。

介紹

德國為高射炮提供機動能力的嘗試早在二戰之前就開始了。最初是裝載在半履帶式運輸車上。

FLAKPANZER38T自行高射炮 FLAKPANZER38T自行高射炮

在蘇聯,最早出現的使用坦克底盤的自行高射炮是FLAKPANZER I,在I號A型的底盤上加裝FLAK38,改裝了24輛。由於在戰爭初期德國空軍擁有戰場制空權,再加上已有的半履帶式改裝車輛已經夠用,所以沒有提出全履帶自行高射炮的方案。直到戰爭中期,面對敵空軍的威脅,高射炮的機動能力已是部隊迫切需要解決的。半履帶式和戰地改裝卡車底盤的防護又是個問題,所以便開始了裝甲履帶式自行高射炮的開發。

背景

FLAKPANZER 38T是一種臨時設計的車輛。由於在43年5月MOBELWAGEN(家具搬運車)4聯20毫米的最初方案沒有獲得通過,而部隊對於防空火力的需要又十分迫切,所以臨時由38T底盤改裝。1943年10月15日,方案通過,獲準生產。

改裝基於38T L/M型底盤,由捷克的BMM公司(德國入侵前生產38T的CKD公司)承擔。一共下了1批訂單150輛,從43年11月到44年1月生產了141輛。剩下的底盤被改裝成SIG33/2式自行步兵炮蟋蟀K。

正式名稱為Flakpanzer38(t) 2cm Flieger Abwehr Kanone Panzer,制式編號SDKFZ140。

該車實際上是作為4號自行高射炮投產前的替代產品,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自行高射炮。可以說只是被賦予了機動能力的高射炮而已,可以被歸為高炮載運車。在設計思想上和蟋蟀K沒有什麼本質區別。43年12月16日,向希特勒進行了展示。

車體布局

與標準的38T底盤相比,車體做了改動。由前至後分別為傳動室,駕駛室,動力室,戰鬥室。傳動室上方使用了新的更傾斜的裝甲板,上面開有更大的檢修蓋。駕駛員在車體右邊,引擎布置在駕駛員後面,用一塊裝甲板與駕駛員隔開。駕駛員上方是兩片半圓型的鑄造式倉蓋,內有皮革襯裡。戰鬥室內容納有車長,炮手和裝填手。戰鬥室頂部開敞,周圍由8塊幾乎垂直的鉸接式裝甲板圍合,圍合時使用鎖銷固定。對空射擊時射界良好,但對地面目標射擊時,需要把裝甲板放下。整車部分裝甲採用了焊接式,但大部分裝甲還是角鋼框架的鉚接式。全車尺寸4.61M*2.14M*2.25M。重量9.8噸。

戰鬥室後置的38T系列變形車駕駛室是基本相同的。這張圖片可能是一輛黃鼠狼3 M型。駕駛員左側是傳動室,在駕駛員左腿上方的是轉向操縱桿,另一個在右邊,被陰影擋住了。在轉向操縱桿前面是齒輪變速箱的換檔操縱桿,直接安裝在變速箱上面。

裝甲

整車採用鉚接裝甲

車體前上 : 10mm/25°

車體前中: 20mm/75°

駕駛員: 20mm/20°

車體後上: 10mm/65°

車體後下: 10mm/45°

車底: 8mm/0°

車體側面: 15mm/90°

車體上: 8mm/0°

上部戰鬥室前: 10mm/70°

上部戰鬥室後: 10mm/-65°

上部戰鬥室側上: 10mm/-65°

上部戰鬥室側下: 10mm/73°

行動裝置

行動裝置與38T相同,採用Praga EPA式水平對置6缸水冷汽油機,氣缸容積7。75升,2600轉/分時輸出150馬力。燃料218升,耗油量1.18升/KM(公路),1.56升/KM(越野)。傳動裝置為Praga/Wilson CV/TNHP,5個前進檔1個倒檔。懸掛裝置採用兩輪一組片狀彈簧平衡式懸掛,每側4個膠緣負重輪,前主動輪,後誘導輪,1個托帶輪。每條履帶由93塊履帶板組成,寬293MM,接地長2.92M。最大速度42KM/H,公路速度35KM/H,越野速度20KM/H,公路行程185KM,越野行程140KM,過垂直障礙高750MM,爬坡30度,過壕寬1.8M,涉水深0.9M,單位壓力(硬地面)0.64KG/平方CM,轉向比1.48,單位功率15.3馬力/噸。

武裝

戰鬥室內安裝20MM,112.5倍口徑的38型高射炮(20mm Flukabwehrkanone 38),此炮是替代30型的產品,由毛瑟(MAUSER)廠改裝自萊因金屬公司生產的航炮。火炮安裝在一個圓形的基座上,360度旋轉。39年晚期開始生產,40年早期進入服役。與30型相比,最大的改進是提高了發射速度。理論射速480發/分,幾乎是30式的兩倍。實際射速當然小得多。一個彈匣裝20發,所以支持不了幾秒種就要換彈匣。這降低了開火速度。另一個改進是減輕了戰鬥重量,使得該炮更利於運輸或裝載在不同底盤上。但減重帶來的缺點是高速連續開火引起的震動更大。所以許多炮手實際上更喜歡更慢更穩的30型。

FLAKPANZER38T

戰鬥室,炮向右90度

觀瞄方式

1,Flakvisier 38瞄具,電子式,通過裝設一個帶有光學反射鏡的電子計算裝置控制火炮的旋轉和俯仰,以使炮手視野可以始終追蹤目標。該裝置安裝在炮手3*8瞄準鏡旁邊。無論是機械式還是電子式的高炮瞄準系統,都要提供兩種最基本的瞄準功能:一是使火炮能始終同步對準不斷運動的目標,同時必須考慮到后座力的影響。二是計算出大致的炮彈和目標運動軌跡相遇的位置。

2,Schwebekreisvisier 30瞄具,直線式,一塊印有目標軌跡和速度的標尺夾在瞄具里,一個滑軌,前面是一個可以前後調節的十字環,後面是一個對齊點的小珠。十字環標定目標的距離,調整十字環的中心和珠對齊以給出炮手大致的開火角度。此種瞄具在類似裝備上使用較多,但在FLAKPANZER38T上較少見。

3,FLAKPANZER38T最常用的Schwebekreis-Visier Erdzielfernrohr 3*8瞄準鏡,對付慢速移動的目標很有用。

觀瞄裝置通過瞄具架裝在火炮後方。可以看到引擎室占據的戰鬥室空間和上面的座墊。這輛車沒有安裝無線電,而且戰鬥室裝甲是焊接的,沒有用銷鎖固定。可能是一輛試生產型。

防盾,炮手有一塊額外的開孔的防護鋼板,一般為了不影響視野,使用這塊鋼板時去掉右防盾。防盾增加了120公斤重量,多用在車載型或攻擊地面目標時。

開口的右防盾

38型高射炮使用圓型的俯仰機構,這是與前一代30型高射炮外觀上的主要區別。炮耳軸通過圓形的軸承固定在炮架上。俯仰角度-5到90度(拖拽式FLAK38為-20到90度)。炮手座位在右邊,旋轉和俯仰機構包括粗調和精調,炮手通過火炮下面的轉輪控制方向,通過右邊的轉輪控制俯仰。在俯仰機構右邊裝有圓形絲網,用來收集彈殼的。炮手腳下有兩個開火踏板,一個是點射,一個是連射。該炮配用8種彈藥,其中兩種是訓練用的。多數彈藥使用拽光彈輔助瞄準。初速900M/S。高爆彈是防空常用的。因為殺傷靠爆炸碎片,不需要直接命中目標。攻擊地面目標時使用穿甲彈。配用40式2CM Pzgr Patr式鎢芯穿甲彈,初速830M/S,可以在100M距離穿透40MM垂直鋼板。但眾所周知,鎢芯穿甲彈並不是能大量裝備的。射程2200M,備彈量1040發(720HE,320AP)。炮身左邊是備用彈匣架,可以放置3個彈匣。

俯仰機構

戰鬥室前部有一個盒子用來裝備用炮管,盒子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裝防毒面具桶的支架。圓形的炮座固定在戰鬥室地面上。在炮座側面裝有一個固定鎖防止火炮在行軍中轉動。地面採用防滑鋼板。彈藥箱放在地上左右兩側。戰鬥室內右前方一部分被引擎室占據,在引擎蓋上裝了車長的坐墊,裝填手的位置在戰鬥室左後方一個摺疊的坐椅。對於高射炮來說,這樣的戰鬥室有些狹小,尤其是戰鬥中,裝填手的空間實在不方便。沒有車內通話裝置,只有FUG5型電台,裝在戰鬥室左前方,上面有鋼板保護。天線裝在緊挨著戰鬥室左上角的位置。

可以看到38型高射炮特有的防盾和穿著炮衣的炮口制退器。戰鬥室前面的3塊裝甲板打開了。前面有一個架子撐住火炮。看起來不是行軍固定器。很多車輛在使用中拆掉了火炮防盾以提供更好的視野。戰鬥室後方的水平條是掛MP彈袋的。MP裝在黃綠色帆布包里。在照片中戰鬥室後面左右各一支。

使用情況

首批87輛於44年1月投入服役,配給各裝甲師的防空排。主要是裝備了黨衛軍部隊。大部分在諾曼第損失掉了。到44年底,12SS師還有9輛FLAKPANZER38T,參加了阿登反擊戰。

評價

該車作為真正意義上的自行高射炮並不成功,原因是在此之前並沒有一個純防空戰車的概念模型。設計的目的只是為高射炮提供機動能力和有限的防護力。但這作為真正能跟隨裝甲部隊進行戰場防空的戰鬥車輛是遠遠不夠的。到了戰爭後期,20MM的口徑已經遠遠不夠。只能對中低空的敵機造成威脅,而且發射速度過快導致命中率降低,彈藥浪費嚴重。而想靠密集火力網阻止敵機,4聯20MM還差不多。裝甲太薄,在地面戰中是很容易被摧毀的目標,敞開的頂部無法為乘員提供有效保護。可見,在戰場最前線的車輛,只滿足於為火力提供機動性還是遠遠不夠的。機動性意味著底盤和體積的增大,無法再象單門火炮一樣很容易獲得良好的隱蔽,被發現機率的增加提出了對於防護的需要。這樣的例子從犀牛式和獵豹式的區別就可以看出來。事實上,中小口逕自行高射炮的發展一直向著降低車高,增強防護,使用專門的裝甲炮塔方向發展。而開放式戰鬥室雖然後來有裝載FLAK37和41的重型方案,但那已經是將自行高射炮和火炮載運車作為兩個概念發展了。遂行的主要任務也不是在一線隨部隊衝鋒而是遠距離的反坦克。所以從此以後,德國的旋風和東風都相應地增大了裝甲厚度,以至於最終的球型閃電的低高度全裝甲炮塔出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