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狀UFO

螺旋狀UFO

螺旋狀UFO中心為亞鈴狀的發黃光的飛行體,上面一頭大,下面一頭小,兩頭的圓球發出扇形的帶波紋的淺藍色的光,大頭光強,小頭光較弱。整箇中心飛行體輪廓基本清晰,並非模糊狀。

螺旋狀UFO的歷史

古書上的UFO圖(手繪) 古書上的UFO圖(手繪)

2006年前螺旋發光體及其類似的記錄(1)秦末漢初至元明年,《天文志》“狀如流星,蛇形有尾”。(2)《晉書》《宋史》“飛星,大如缶若壅,後皎然白。星滅後,白者曲環如車輪”

(3)1587年1月10日乾隆年間廣東“潮州府志”記載,明神宗萬曆五年十二月初三夜,尾星旋轉如輪,焰照天,逾時乃滅。

(5)1971年9月17日(是否時間有誤差,懷疑為同一案例)晚飯後( 約19時 民用蒙影期間)

在湖北西北部山區穀城縣龍潭水庫工地 。本人當時是水利施工技術員。1971年9月17日晚飯後看到北方略偏西天空高40度天空有一旋渦星系狀一邊緩緩旋轉,一邊向西北天際移動。大小約月輪的兩倍.好像由許多小光點組成,還有旋臂結構.我趕緊去拿經緯儀(工程測量用的,有一個40MM30X的望遠鏡)架好後,再看時已經逐漸暗淡下去最終消失在15度高的西北方暮色之中,細節也未看得更清楚.前後就五六分鐘時間。

螺旋狀UFO 螺旋狀UFO

1971年9月18日晚上,河南省汲縣的北京外國語幹部學校、緬甸語科的王不安走出宿舍,要出去辦點事時,看到了離地面2000至3000公尺的地方,一個巨大的光圈在空中打轉行走。他大聲地叫,於是有十幾個學生跑出來,一齊抬頭看天空。光圈像是氣體狀,很像是螺旋狀的星天,發出黃色的光。中心部位的密度很 高,而到了外側密度就轉薄了。以順時針方向旋轉,但是旋轉的速度很慢。但是它的前進速度很快,一分鐘之後,就在西北方向消失了。時間是7點多。

(6)1971年9月26日

1971年9月26日有人在高郵地區看到UFO並提供了目擊報告。

(8)1977年7月26日晚10時左右

1977年7月26日晚10時左右,中國四川省成都市、雲南省等目擊到一個巨大的螺旋狀UFO。

(9)1979年6月16日

1979年6月16日早上,在甘肅省出現了螺旋狀的飛行物體,很多人都看到了。中心部位比金星的亮度稍暗一點,螺旋形的光帶,看起來很像銀河。滯留空中的時間約12分左右。

(11)1979年9月9日

1979年9月9日晚上9點40分,在湖南省的一個工廠空地上,放映露天電影時,天空出現了一個橢圓形螺旋狀飛行物體。這物體發出紅色光芒,而且由北往南飛,看電影的許多觀眾都目睹了該現象。

(12)1981年7月24日晚10點40分左右

1981年7月24日晚10點40分左右,他們果然如願以償。據報導,這天晚上,在我國西南、中南、華中等地15個省市,約數百萬人目擊了螺旋狀不明飛行物,內蒙古、陝西、甘肅、貴州、四川、雲南等地均有目擊者報告,有目擊者報告稱,該飛行物為螺旋狀、扇狀的發光物體,時間為22時33分至52分,持續時間之長、分布範圍之廣、目擊人數之多極為罕見。同時美國東部也有發現。

(13)1982年6月18日22時左右

1982年6月18日22時左右,黑龍江省的大興安嶺、嫩江等地區,夜空中萬里無雲,星光燦爛。忽然,在北方的地平線處出現了一顆迅速升起的“亮星”,其尾部似乎還有一個噴火的“尾巴”。不一會兒,“尾巴”消失,“亮星”繼續上升,並開始發生旋轉,變成一團逐漸增大的橙紅(或橘黃)色小光團。大約在22時08分左右,那光團發生突變,眨眼間變成了一個熠眼的白色光團。明亮的白光劃破黑藍的長空,照耀了寂靜的大地。

這白色光團迅速擴展,很快成為一個外亮內暗的正圓形光環,而原來的那顆“亮星”則依然還在光環的中央。當白色光環在空中迅速擴張時,有不少目擊者感到白光幾乎是鋪天蓋地般壓將過來,驚得目瞪口呆。光環的形狀始終保持著相當完美的正圓形,到22時25分左右,擴展到最大,幾乎占滿了北側的半個天空。此前在22時15分左右,中心的“亮星”消失不見。而光環在其不斷擴張時,亮度相應地不斷削弱,以至透過光環的內部逐漸可以看到後面的星空背景了。

光環的亮度繼續減弱,以至成為灰白色。那光團的中心位置先是迅速上升,然後慢慢地向著東南方向運動。在橙紅色光團出現的同時;其左下方還有一片較暗的藍綠色蘑菇狀雲霧。此雲逐漸向西部拉長擴張,同時顏色也逐漸變為灰白,到23時左右已成為橫亘在西北地平線附近的一抹馬尾形長雲了。在其擴展的過程中,顏色也逐漸暗淡。此雲到23時30分左右才隱沒不見,於是夜空又恢復了一片黑暗!

(16)1987年8月27日晚上8點左右

1987年8月27日晚上8點左右,上海龍華氣象站觀測場實習生陳鋒按慣例來巡視氣象儀器。,當她抄錄完大小百葉箱的數據後,職業性地抬頭想觀測一下空中的雲,卻正好捕捉到了一個螺旋狀的不明飛行物。她迅速打電話到中心氣象台,可這裡的雷達顯示儀卻未顯示任何異常。上海氣象局龍華氣象站觀測員陳鋒在被採訪時說:“當時,它的形狀像碗蓋一樣大,後面留著一個長長的火紅色的尾巴,它由西向東呈比較平穩的拋物線狀,就是螺旋式地飛行。大概我看到的整個過程有1~2分鐘的時間,之後就沒有了。”上海的UFO愛好者吳嘉祿、樓錦洪等隨後收集到了上百份目擊報告,目擊者不僅來自上海,還有浙江、福建等華東地區。大多數目擊者稱,他們看到的不明飛行物呈螺旋狀,也有部分看到的是電風扇狀或頂角扇形。

(20)1995年3月30日21時左右

1995年3月30日21時左右,一個龐大的不明飛行物出現在烏魯木齊市西北路夜市上空,盤旋長達兩個半小時,視線高度約在一千米左右。

該UFO的可視直徑大概有20-30米,圓形,籃球場大小,外側有兩道光圈,光圈間距離相等,光色為白略發黃,兩道光圈均按逆時針方向旋轉。

那天的目擊者有上千人。直到當日23時30分左右,不明飛行物才慢慢飛往西面的雅瑪里克山後消失。烏魯木齊UFO研究會理事長孫立營也目擊了全過程。後來,有目擊者給他說,第二天22時10分左右,那個不明飛行物再次出現在瑪雅里克山以北上空,約8分鐘後才消失。

(22)1997年10月4日晚18:50—19:40

1997年10月至12月,北京郊區上空有人報稱先後9次發現天空有螺旋狀發光不明飛行物體,呈淡黃色,中心有一亮星狀核閃爍,外圍有霧狀、光暈。1997年10月4日晚,我國發生了目擊範圍最廣、目擊人員最多的國慶節期間的UFO目擊事件。當晚在18:50—19:40分之間,在我國的北京、遼寧的錦州、吉林的白山市、內蒙古、河北省的唐山市、保定市、定州市、獻縣及懷安、山東省長島縣、陝西省西安市、乾縣、江蘇省的淮安市、銅山、天津等等廣大地區都目擊到一個圓形或扁圓形帶著一團白色光霧的UFO,目擊者特別多。《飛碟探索》雜誌從1998年第一期開始陸續發表了當年10月4日晚的UFO目擊案例,在98年第一期發表了一個“10.4”特輯,在98年第3期發表了“10.4.UFO事件分析”,又在98年第6期發表了筆者在北京地區採訪調查的多個10.4.UFO目擊案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也收到了全國範圍內寄來的四、五十份10.4.UFO目擊報告。這次目擊事件中目擊人數最多的發生在北京市大興縣,北京外國語大學97級300多名男生在操場集合唱軍歌時,於10月4日19:07—19:15分之間目擊到這箇中心是個圓球、周圍帶著光團的UFO,該UFO無聲,最後消失在西北方向。

補充:1998年8月份左右吧,山東煙臺市牟平區通海路國小門口附近,1998年快要中考,我和5個同學去化學老師家補習功課,出來的時候發現天上有螺旋的大銀河,很大,很漂亮,後來慢慢“凝聚”,最後形成奇觀“2個月亮”,大小亮度與月亮一樣。我們5人都很詫異。看了10分鐘左右,後來又去數學老師家,1個小時後出來不見了。我身邊的真事,回去的時候我們就討論飛碟。

(23)2002年6月30日10時30分左右

2002年6月30日有不明飛行物掠過成都上空?昨晚10時30分左右,本報接到據稱從磨子橋、青龍場、華陽等地讀者打來的電話,稱:天空中出現一種發光物體,光芒呈白間橙色,從東向西緩緩地飛行,持續了約3分鐘時間。發光物體大小有如一張辦公桌,並且在飛行過程中,物體不斷地變化著形狀,由月牙形變成扇形。記者隨即驅車在市內各處觀察,但並未觀察到所謂的不明飛行物。省氣象台答覆如下:並未監測到讀者所說的現象,但如果讀者反映屬實,估計是前段時間下雨後形成的氣流團。

(24)2005年9月8日晚上21點零3分

2005年9月8日晚上21點零3分從濟南飛往烏魯木齊和從昆明飛往烏魯木齊的南航新疆航空公司機組人員在哈密飛往奇台的航線上發現不明飛行物。不明飛行物呈動態,發射出120度扇形白光,光線為氣旋羽毛狀飄落,持續時間大約10分鐘,但飛機雷達與地面雷達都沒有飛行物體顯示。

天山網訊(記者 劉文軍)“飛碟!飛碟!”人們在興奮地大喊著,9月8日21時20分左右,一個探險攝影旅遊團的遊客們,在從喀納斯返程途中有幸目睹了一個不明飛行物近50秒的空中飛行。

2005年9月8日,30多新疆遊客講述,當天晚上9點20分左右,當他們離開喀納斯景區的神仙灣停車場行駛過草原石人景點時,目睹不明飛行物,地點離出發地神仙灣停車場是68公里。不明飛行物是從西北方向朝正北方向飛行的,從發現到消失整個過程不到50秒。第一個看到不明飛行物的曾女士說:“當我抬眼時看到天空中有一個亮點,過了幾秒鐘,亮點後面拖起了至少5個以上的線狀尾巴,那個球狀飛行物開始飛行很平穩,後面開始旋轉,變成扁形後就突然消失。”據遊客們講,飛行物拖著的尾巴呈錐狀集束體非常耀眼旋轉前飛行速度很慢。飛行物是逆時針方向旋轉的,一共轉了是3圈。

客機飛行員在青島的雲層上空所看見的UFO 客機飛行員在青島的雲層上空所看見的UFO
螺旋狀UFO 螺旋狀UFO

(25)2005年9月25日18時30分至45分在我國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地區上空出現奇特的螺旋狀發光物,發光物中心有個較亮的頭部,呈伸長狀,看上去類似彗星的彗發,相當亮,亮度接近金星。長春有不少目擊者還用雙筒望遠鏡觀測了這個發光物的頭部,發現*近頭部的部分有明顯纖維狀噴流結構,該頭部拖著“彗尾”逆時針旋轉。這個螺旋狀發光物整體向西緩緩移動,逐漸變小、變暗,最後消失在西方低空,看上去發光物移動速度明顯低於國際空間站。在瀋陽地區,目擊者看到這個發光物從頭頂附近夜空飛過,一會兒在頭部前出現光柱,一會兒在後方出現光柱,變幻奇特。據家住湖南地區的栗先生講,發現發光體是在大約晚6時35分。發現一個呈螺旋狀上升的發光體,正由東南向西運動。發光體的方向時而向左,時而向右,有時還向上。當栗先生回到樓上家中再次觀看時,發光體已飛遠,同時他發現該物體運動速度非常快,很快就在視線中消失了。前後的經歷約三分鐘左右。家住鐵西一高職附近的夏先生是天文愛好者,他在6時40分左右也觀察到了一個發光體。夏先生形容該物體類似彗星,尾部排出物體也類似彗星的彗尾,有尾光出現,並呈螺旋狀旋轉,最後向西邊慢慢自然降落。汪清縣羅子溝西南方向上空發現不明飛行物。當晚6時許,汪清縣羅子溝、荒溝等地多人發現不明飛行物。據現場目擊者趙鎮平先生介紹,18點30分,他發現頭頂西南方向的天空上有一傘狀不明飛行物,通體發光。大約在6點37分左右,不明飛行物消失。大連市旅順口區等多處地點,很多人先後看到了高懸於千米高空處的一高速旋轉發光體。旅順口區水師營人葛先生稱:“我是(25日)18點37分看到它的,那是一個發光物體,很亮,就好像是舞廳里的霓虹燈一般。”約在18時39分,大連開發區的蔡先生稱,他在工作的工廠院內也發現了這個發光的神秘物體,它很亮,呈盤子形狀,身後還拖著一個白色的大尾巴。左圖為UFO的黑白版,有點像火焰。

目前專家對螺旋狀ufo的看法

王思潮對中國螺旋狀與扇狀UFO的分析研究

1981年7月24日22時33分至52分(台北時間) 螺旋狀UFO

1 觀測事實

這次事件,紫金山天文台共收到七十多封目擊報告,隨後我對此事件又作了進一步的調查,並從以上兩方面得到的目擊報告中,選擇了38份作了重點分析和計算。

這次不明飛行物的演變可大體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形貌呈弧狀光帶 22時33分至22時37分

開始出現在內蒙古南部與陝西省北部交界地區上空,呈現弧狀光帶,似星雲狀,亮度與銀河密集星區相近,並向西運動,西移過程中,亮度有所增強,光帶中心出現強烈閃光。

第二階段 懸停並開始旋轉 22時37分至22時38分

當此不明飛行物移動至甘肅省永昌地區上空時,曾懸停空中約半分鐘,形態見圖一,發光物呈耳狀,內耳呈月牙形,較亮,而外耳較淡。在靜止約半分鐘後,中間月牙型亮光開始轉動,外耳也隨之運動,月牙型亮光隨著旋轉一明一暗,明時特別亮,並轉出螺旋狀光帶,同時向西飛行。在懸停的星下點永昌地區和永昌地區的東西南北不同地區(內蒙固陽、陝西華縣、甘肅隴西、貴州畢節、四川蓬安、雲南昆明和大理地區)都目擊到這一奇特的高空懸停觀象。

第三階段 螺旋狀發光物西飛 22時38分至52分

飛行圖象見圖二。從四川灌縣(30°10′N,103°40′E)觀測,整個螺旋狀發光物的中心體為黃色橢圓長條。亮度為-1.5等星(相當於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天狼星的亮度),顏色由中心體最亮點的黃色逐漸向外變成淺藍色。

第四階段 消失 22時52分

在青海德令哈(37°25′N,97°10′E)我們天文台科研人員觀測到該飛行物在西方仰角約30度處突然自行消失(並非被高山或建築物遮擋)。四川德陽(31°10′N,104°20′E)的目擊報告驗證了該飛行物自行消失的情況。

從出現至消失,全過程無聲。

2 基本特性

該UFO有以下幾方面的特性。

空間特性:

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陝西北部交界地區上空飛至新疆南部地區上空,飛行距離約2000千米。目擊範圍北起內蒙古,南至廣西、雲南;東起山西、河南,西至西藏。計算表明,其飛行高度為(650+10)千米。

運動特性:

先從內蒙古南部上空飛至甘肅中部上空,在甘肅中部上空曾懸停約半分鐘,隨後中心發光體旋轉,並整體向西運動,逐漸加快;從甘肅中西部地區上空至新疆南部上空運動速度較均勻,計算表明,此時運動速度為(1.6+0.3)千米/秒。其中心發光體旋轉周期為11秒,逆時針旋轉。

形態特徵:

早期為弧狀光帶。在甘肅中部上空中心發光體為月牙狀。從甘肅中部上空向西下整體是螺旋狀,此時格外引人注目,目擊報告最多。但在該UFO飛行軌道的正下方,目擊者所見形態與圖3類似。

時間特徵:

發生時間為7月24日晚22時33分至52分(台北時間)。結合出現在西北地區上空650千米高度這一特性,可知此時雖然地面已進入黑夜,但該UFO仍在太陽光照射範圍。

聲音特性:

無聲。

3 螺旋狀光帶的成因分析

目擊報告表明,這次不明飛行物開始並沒有螺旋狀光帶。當月牙狀的中心發光體作逆時針方向旋轉時,才逐漸形成一圈又一圈順時針方向的螺旋狀光帶。假定中心發光體尾部有一個噴口,可連續不斷地噴射物質流(細小的固體顆粒或液滴或氣體),同時中心發光體又作逆時針旋轉,就自然形成順時針方向的螺旋狀的物質帶。在太陽光可照射下,就形成螺旋狀的光帶。

4 對三種觀點的評述

4.1 特殊流星體說

這種觀點認為太陽系中有一些保持較多氣體物質的流星體,流星體外圍的氣體在太陽輻射作用下發生電離,當這種小天體進入地球磁場作用範圍(距地面數千公里至數萬公里)時,受磁力作用就能形成這種螺旋發光物(這種特殊流星體說還將產生這種螺旋狀發光物的流星體與流星群聯繫起來。(見《世界科學》)雜誌1981年12期。)

上述保持較多氣體物質的流星體應指彗核的碎塊,碎塊含較多的水冰、氨冰、甲烷冰物質,在離太陽較近時,碎塊表面的冰物質會不斷地氣化。而流星體本身因引力太小,是不可能保持周圍氣體的。

按這種特殊流星體說,當流星體進入離地面數萬公里至數千公里的地球磁場時,就能出現螺旋狀光帶(地球磁場範圍確實可延伸至6萬公里之處)。而實際觀測表明,在離地面650公里高度時,開始該UFO並沒有出現螺旋狀光帶,是後來才出現的。

而且離開流星體的帶電粒子要受到地球磁場磁力線的約束,應向地球的北極或南極快速運動,因此應呈現南北向的運動;實際上從太陽輻射出的帶電粒子就是以這種方式沖向地球南北極上空,形成極光,因此帶電的螺旋狀光帶不可能向西運動。特殊流星體說與實際觀測完全不符。

由上所述,特殊流星體是不能成立的。

4.2 流星說與彗星說

法國多年的UFO研究者F·加拉加爾德認為流星乃是這次UFO最可能的成因,但他未給出具體的解釋(見我國《飛碟探索》雜誌1984年1期)。

徐式文在UFO研究資料集(二)中列舉了26條古代資料,認為這些資料與1981年7.24UFO極相似。這26條資料大多數是火流星或火流星余跡,少數是彗星現象。

天文觀測表明,火流星與火流星余跡發生在離地面100千米以下的大氣層,在進入大氣層時,其運動速度要大於或等於11.2千米/秒,對照這次UFO的空間特性與運動特性,可以完全排除火流星與火流星余跡的可能性。其實火流星余跡與這次7.24UFO的形態也明顯不同。

至於彗星,遠處的彗星在夜空中相對星空背景的移動角速度相當慢,不可能達到這次UFO每分種5度的角速度;一旦彗星進入地球高層大氣時,速度也高達11.2千米/秒的宇宙速度。與這次UFO的1.6千米/秒相差甚遠。因此彗星說也是不能成立的。

4.3 第三級火箭推進器說

美國理察·C·伊頓認為1986年8月12日在美國東部夜空出現的螺旋狀發光體是日本H-1火箭升空時第三級火箭推進器拋灑剩餘燃料的現象(見我國《科學畫報》2002年10月)。

發射衛星的第三級火箭推進器確實可以進入離地面650千米的空間,但大多數的衛星為了藉助地球自轉速度,都是由西向東發射。而我國出現的螺旋狀發光物絕大多數都是由東向西運動的。而且不可能出現中途懸停現象。因此對於我國1981年7月24日UFO,第三級火箭推助器的可能性也可基本上排除。而且至今還沒有找到與這次UFO對應的第三級火箭推進器資料。

5 7.24UFO的機制分析

對38份重點目擊報告的分析和計算已排除了自然現象的可能性,也基本排除人類所發射的飛行器的可能性。

7.24的空間特性、運動特性、形態特性和時間特性表明,它在650千米高的空間有高度的機動性,尤其是那奇異的懸停特性,表明這次UFO有可能是與外星智慧生命有關係的特殊空間飛行器。

法國F·拉加爾德認為螺旋狀發光物直徑高達176千米,對於一個“人為的飛行器”來說,;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實際上,這次直徑近兩百千米的螺旋狀光帶是飛行器一邊旋轉,一邊噴射物質產生的,並非飛行器本身的大小。

專家稱05年螺旋狀UFO是火箭燃燒的剩餘物

世界華人UFO聯合會目擊調查部張靖平8月1日提供了一份UFO目擊報告。報告稱,2005年9月25日,在我國數個城市,以及俄羅斯遠東和韓國均有目擊者看到一個螺旋狀的不明物體。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員、中國著名的UFO研究專家劉炎先生根據此前出現過的類似UFO現象,認定螺旋狀光環發光體其實是噴發剩餘燃料的、被拋離的火箭。

據介紹,張靖平的目擊報告中提及的螺旋狀不明物體與2002年的“8.28”,以及1982年“6.18”夜空發光物發生的情形十分相似。1982年6月18日晚上,中國北自黑龍江、內蒙古,南達山東、江蘇,甚至安徽的部分地區,都有人見到了這一種奇特的光環狀飛行物。當時媒體競相報導,紫金山天文台也收到了大批的民眾來信。劉炎副研究員曾對這一事件做了較為全面的分析。現在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當時的情景:

1982年6月18日晚間10時左右,黑龍江省的大興安嶺、嫩江等地區,夜空中萬里無雲,星光燦爛。忽然,在北方的地平線處出現了一顆迅速升起的“亮星”,其尾部似乎還有一個噴火的“尾巴”。不一會兒,“尾巴”消失,“亮星”繼續上升,並開始發生旋轉,變成一團逐漸增大的橙紅(或橘黃)色小光團。大約在22時08分左右,那光團發生突變,眨眼間變成了一個熠眼的白色光團。明亮的白光劃破黑藍的長空,照耀了寂靜的大地。

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也是迄今為止影響最大的一次螺旋狀光環發光體飛行物事件。此後,這類事件又在中國北方夜空中出現了多次,如1984年4月、1984年8月12日、1988年8月、1999年7月23日等。其中1984年4月,在7日、9日、11日和13日相繼出現四次,時間都在晚上21時45分左右。特別是13日的那次,在短短几分鐘之內竟接連出現三個相交的光環和三個相應的中心亮點。而隨著光環的擴張,它們最後又成為三個略有偏移的同心圓似的“太空漣漪”。

1988年8月下旬,北方夜空中又有一連串的光環驚動了人們。從25日到31日,在每天晚上的21時左右,幾乎在同一方向上,接連出現這種光環狀的發光飛行物。由於多次重複出現,許多有心的愛好者都拍攝到了不少優美照片,其中有些當時就已在媒體上發布了。劉炎介紹說,開始時該發光物向右上方飛行,發光物右上方亮度較高,表明該處或是溫度較高,或是物質密度較大的部分。接著飛行物的前端出現亮團,表明該飛行物發生了突變,有物質的噴發和拋射。發光物的不斷膨脹表明,其組成物質是氣態的。前端的氣團顯示出有螺旋狀的結構,此結構暗示,這是由某一中心物質一邊旋轉、一邊噴射氣體物質形成的。前端氣團和後部氣團有明顯的分界線,則表明它們是由不同的過程產生的。

後來,前後兩個氣團繼續擴張,前端的螺旋狀結構變得更加明顯。螺旋狀氣團的擴張速度明顯大於後端氣團,說明中心物體在兩個不同階段中噴射氣體物體的速度也是不一樣的。此時,前端氣團的螺旋狀結構相當清晰,氣團中心開始呈現出一個V形的光亮區。隨著螺旋狀氣團的進一步擴張,其內層亮度開始降低,中央的V形光亮區更加顯著。看來,氣團就是由位於V形區頂點的某一中心物質噴射出來的。從V形的尾跡我們可以看出,中心物體是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與螺旋狀的軌跡線一致。

9.8形成機制

先來看一下對比事件:

目擊時間:2006年2月22日 05:10~05:18Am

目擊地點:宜蘭縣壯圍鄉新南村

報告人:陳啟南

其他目擊者:陳彥彪、張金髮與四五位晨起運動老人

目擊說明:昨天(2006/2/22,星期三)凌晨 05:10左右,宜蘭縣蘭陽溪口東南東方天空突然出現一顆不明光體,從高空向地面射出巨大光亮的光束,約七分鐘後才消失。當時有陳啟南先生、其公子陳彥彪先生、蔥農張金髮先生與數位早起運動的村民目睹,一時驚奇不已,議論紛紛。本人謹依據幾位目睹者的口述予以記錄如下:

陳啟南先生(男,45年次,新南村守望相助隊大隊長)口述:2006/2/22(星期三)凌晨 03:30左右,我與我兒子彥彪一同到新南村內的宜七縣道,在路邊的水溝里噴灑福壽螺藥。當時天氣甚為晴朗,星星和月亮都很亮,我倆都看到東南東方仰角約70幾度的天空(按,應在海的上方),有一顆特別亮也特別大的「怪星星」(有其它星星的數倍大)。起先我兒子懷疑它是飛機,但因該「怪星星」既不移動也不閃爍,而且天上也沒有半點聲音,因此我倆都不認為它是飛機。該「怪星星」一直停在空中,至凌晨 05:10左右天還沒亮的時候,突然發現該「怪星星」朝美福大排的閘門方向(按,約為東南東朝向西北西、俯角60 度)射出一道非常亮(金白色)、非常長的光束,光束以扇狀展開,尾巴很寬,起初它已經很長很亮了,沒想到一會兒之後變得更亮更長,但尾端離地約 300M並未觸及地面,感覺上光束里很清晰明亮,什麼東西都可看得一清二楚,而且那種光的顏色實在很漂亮。我兒子與我、以及在附近新南橋上晨運的四、五位老人都看得目瞪口呆,並驚呼連連。約五分鐘後,那顆怪星星向南方緩緩移動,光束也稍微轉向我們站的地方,我們還以為「怪星星」里的人聽到我們大喊大叫而要「照」我們。然後光束隨著怪星星的移動而漸漸縮短,約一分鐘後完全不見,但留下一道如白煙狀的痕跡,隨後怪星星也消失了。從「怪星星」放出光束到消失無蹤,全程約七、八分鐘(約05:10~05:18)。

陳彥彪先生(男,67年次,陳啟南先生之子)口述: 2006/2/22(星期三)凌晨 03:30左右,我與我父親出門到宜七縣道去噴藥。我們看到滿天星斗與一輪明月中有一顆特別亮、特別大(其他星星的好幾倍大)的「光體」,起先以為是飛機,但是它不會動也不會閃,天上也沒有飛機聲,因此搞不懂它是什麼。至五點多,天還很黑,突然發現高空有一道光束射向美福大排閘門,光束從「光體」處射出後以扇狀展開,其尾端甚寬(以飛機的凝結雲來比較,光束展開的寬度約為凝結雲的五倍),很明亮(比金黃色更光亮)、很長,但沒有觸及地面。當光體慢慢向右方(按,應是指東南方)水平移動的時候,光束也跟著稍微掃動,然後逐漸縮短而不見,最後與光體一齊消失,但是原來被光束照射之處則留下一道白霧狀痕跡,旋即消失。從發現光束至不見,全程約五分鐘。

張金髮(男,39年次,新南村蔥農)口述: 2006/2/22(星期三)凌晨五點出頭,我在濱海公路西側的蘭陽溪河床里采蔥,忽然看到頭頂上有一顆比星星大很多又很亮的「光體」,這個「光體」不會閃爍,它朝西北方向斜斜地(約是指向美福大排)射出一道很長、很亮的光束,顏色接近金白色、很好看,光束以喇叭狀展開,尾端很寬,幾分鐘後便被「光體」收回,然後與光體一齊消失,光束照射之處留下一道白霧,也很快消散。

調查後的結論: 中時電子報報導,十多位民眾在2月22日清晨目睹台灣天空出現不明光體,引發UFO現身台灣的討論。台灣飛碟學會根據目擊者看到的時間和不明光體飛行軌跡等資料,研判應該是日本鹿兒島發射升空的M-5火箭,而非與外星人幽浮事件。 飛碟學會上周五陸續接獲各地民眾通報後,在資料不完整情形下,曾研判、並對外表示,這起事件是幽浮事件;該學會顧問何顯榮昨日公開向關心此事的民眾道歉。飛碟學會理事長黃朝明表示,雖然很多人期待22日清晨在台灣天空出現不明光體是飛碟,「我們現在這么講,潑了大家的冷水,但我們必須把真相告訴大家。何顯榮指出,飛碟學會推翻原先研判該不明光體有九成機會是幽浮事件的主要依據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所在台北時間22日清晨5時28分自鹿兒島發射M-5火箭升空,鹿兒島距離台灣僅八百公里,當日天空非常晴朗,在台灣東部很容易看到火箭升空時噴出的火焰。何顯榮指出,M-5火箭於清晨5時28分發射,台灣有多位目擊者在5時30分看到不明光體,時間符合。有目擊者指看到圓錐形光束,則是火箭燃料噴發的微粒擴散後,經陽光折射看到的形狀。目擊者拍攝的不明光體以拋物線軌跡向太空飛行,而火箭垂直升空到一定高度後,就會改以拋物線飛行,此即該不明光體就是M-5火箭另一項重要證據。他說,南投有民眾用V8拍下全程歷時約30秒,也與火箭升空的過程很像。 從這個案例征明一點,火箭是可以產生類似UFO的現象。並且,在幾百公里外可以被目擊。 9.8新聞原文: 9月8日晚上21點零3分,從濟南飛往烏魯木齊和從昆明飛往烏魯木齊的南航新疆航空公司機組人員在哈密飛往奇台的航線上發現不明飛行物。不明飛行物呈動態,發射出120度扇形白光,光線為氣旋羽毛狀飄落,持續時間大約10分鐘,但飛機雷達與地面雷達都沒有飛行物體顯示。 “飛碟!飛碟!”一名遊客興奮地高喊著。9月8日晚9時20分左右,一探險攝影旅遊團的30名廣東遊客,在從新疆喀納斯返程途中有幸目睹了不明飛行物近50秒的空中飛行。據帶團的某國際旅行社的工作人員李濤講述,當天晚上9點20分左右,當旅遊客車離開喀納斯景區的神仙灣停車場剛剛行駛過草原石人景點時,部分遊客提出停車方便一下,車停以後,就聽見車上有人喊:“快看!那是什麼東西,好亮”!隨即有人喊道:“飛碟,飛碟 ”!於是,有人迅速地拿出照相機和數碼攝像機開始拍攝。第一個看到不明飛行物的曾女士說:“當時我坐在車左側第一排,打算下車方便一下,因為是男左女右,所以在車剛剛停下後我就從右邊車窗向外面望去找尋方便之處。當我抬眼時看到天空中有一個亮點,過了幾秒鐘,亮點後面拖起了至少5個以上的線狀尾巴,我就喊道:”快看!那是什麼東西,好亮‘!緊接著我衝著帶照相機的丈夫喊:“快拍這裡’!誰知他卻領會錯我的意思,把相機對準了天空中一彎上弦月拍照。那個球狀飛行物開始飛行很平穩,後面開始旋轉,變成扁形後就突然消失。“據數位遊客介紹,不明飛行物是從西北方向朝正北方向飛行的,從發現到消失整個過程不到50秒。 據王思潮描述,9月8日晚9時18分,在新疆喀納斯地區距地面約200千米高度的上空,該飛行物邊朝著西北方向飛行,邊向5個不同方向噴射物質,噴射物的角度呈80度。一會,該飛行物又停止了噴射,呈現為螺旋狀的發光物向正北方向飛行,直至消失夜空。整個過程持續了3分多鐘。 “向不同方向噴射物質,之後又呈現為螺旋狀發光物,這兩個特徵同時出現在同一飛行物上,這在以前還是沒有過的。”王思潮說。據他介紹,起先,有人以為該飛行物是彗星,但他經過認真觀察比較後,排除了這種可能性。原因有三:首先,若是有如此亮的彗星接近地球,天文學者應該很早就會發現;其次,儘管彗星的尾巴很長,但彗星移動的軌跡相對來說要緩慢得多;第三,兩者的尾巴形狀也有差異,彗星噴射出的每一條塵埃尾巴要更寬一些,且帶點彎曲。 王思潮同時否認了該飛行物由人工駕駛的可能。飛機噴射的煙霧通常只有一條,煙霧即使有分*,角度也很小,因為這樣有助於節省燃料,但該飛行物噴射物的張角卻有80度,而且是朝著五個不同方向。此外,飛機的飛行高度通常在1萬米左右,且噴射出來的煙霧通常要在大氣層中停留較長時間。而該飛行物的高度為200千米,噴射物也一會就消失不見了。 先來看一下火箭發射的基本資料:

9.8火箭發射的概況

1. Progress-M 54 is a Russian automatic cargo transportation satellite that was launched by a Soyuz-U rocket from Baikonur at 13:08 UT on 08 September. It carried 2.4 tonnes of food, water, oxygen, fuel, and equipment to supply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 It docked with the Zvezda module of the ISS automatically at 14:50 UT on 10 September, and delivered the cargo. In preparation for the docking, the previously docked Progress-M 53, carrying a full load of trash, was undocked and allowed to deorbit and burn away. The initial orbital parameters were period 91.5 min, apogee 350 km, perigee 348 km, and inclination 51.6° 來源:astronautix 2. 2005 Sep 8 - 13:08 GMT - Launch Site: Baikonur . Launch Vehicle: Soyuz 11A511U. LV Configuration: Soyuz 11A511U s/n 095 / ISS-19P. Progress M-54 Nation: Russia. Program: ISS. Payload: Progress M s/n 354. Mass: 7,250 kg. Class: Manned. Type: Logistics. Spacecraft: Progress M. Agency: RKA. Manufacturer: TsSKB-Progress. Perigee: 347 km. Apogee: 348 km. Inclination: 51.6 deg. Period: 91.5 min. COSPAR. USAF Sat Cat: 28866. Manned Flight: ISS EO-11. Delayed from August 24. Resupply spacecraft which docked with the ISS Zvezda module at 14:42 GMT on 10 September.

Soyuz-U既:聯盟U

Progress-M54既:進步號貨運飛船M-54

Baikonur既:拜科努爾3. 拜科努爾發射的蘇聯的載人,貨運飛船,以前多用傾角為51.6度的軌道傾角。因為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地球自轉的優越性。但這個軌道*近中國周邊,一但失敗,載人飛船可能在中國境內著陸。所以在66年以前,蘇聯大多數用60°以上的軌道傾角用來避開中國。1966年2月22日,蘇聯第一次嘗試採用51.9°傾角軌道。後來因為火箭,飛船性能的提高,等等原因。在火箭發射過程中很少發生意外,當然更談不到在中國境內著陸了。以上說明其發射路線經過中國。 再來看一下世界各國主要火箭發射場

序號 發射場 國別 經緯度 主要射向

1 拜克努爾發射場 哈薩克斯坦45.6。N 63.4。E 東北

2 普列謝茨克基地俄羅斯62.8。N 40.1。E 東北

3 卡普斯金亞爾發射場 俄羅斯 48.4。N 45.8。E 北

4 甘迺迪航天中心美國 28.5。N 81.0。W 東南

5 西部航天飛彈試驗中心 美國 31.4。N 120.4。W 西南/南

6 沃洛普斯飛行中心 美國 37.8。N 75.5。W 東南/南

7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 40.6。N 99.9。E 東南

8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中國 28.3。N 102.0。E 東南

9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中國 37.5。N 112.6。E 南

10 種子島航天中心日本 30.4。N 131.0。E 東南

11 鹿兒島航天中心 日本 31.2。N 131.1。E 東南

12 庫魯發射場法國航空局 5.2。N 52.8。W 東

13 聖馬科發射場義大利2.9。S 40.3。E 東

14 斯里哈立科塔發射場 印度13.9。N 80.4。E 東

15 帕爾馬基發射場 以色列31.9。N 34.7。E 西

可見拜克努爾發射場射向為東北,而目擊物體運動方向為從西北朝正北。至少說明兩個物體的運動方向沒有大的偏差。因為不知道當天發射視窗的情況,如果是按照1號路線發射的話,那么恰好在路線上與目擊物體吻合。 接著是火箭助推器,第一級,第二級基本情況的介紹: Stage Number: 0. 4 x Soyuz 11A511U-0 Gross Mass: 44,500 kg. Empty Mass: 3,784 kg. Thrust (vac): 101,400 kgf. Burn time: 120 sec. Isp(sl): 264 sec. Diameter: 2.68 m. Span: 2.68 m. Length: 19.60 m. Propellants: Lox/Kerosene No Engines: 1. RD-107-11D511 Status: In Production. Comments: Gross mass includes 1190 kg of hydrogen peroxide and 280 kg of liquid nitrogen expended during ascent but not contributing to propulsion. Stage Number: 1. 1 x Soyuz 11A511U-1 Gross Mass: 105,400 kg. Empty Mass: 6,875 kg. Thrust (vac): 101,675 kgf. Isp: 311 sec. Burn time: 286 sec. Isp(sl): 245 sec. Diameter: 2.95 m. Span: 2.95 m. Length: 27.80 m. Propellants: Lox/Kerosene No Engines: 1. RD-108-11D512 Status: In Production. Comments: Gross mass includes 2600 kg of hydrogen peroxide and 520 kg of liquid nitrogen expended during ascent but not contributing to propulsion. Stage Number: 2. 1 x Soyuz 11A511U-2 Gross Mass: 25,200 kg. Empty Mass: 2,355 kg. Thrust (vac): 30,400 kgf. Burn time: 250 sec. Isp: 330 sec. Diameter: 2.66 m. Span: 2.66 m. Length: 6.74 m. Propellants: Lox/Kerosene No Engines: 1. RD-0110 Status: In Production.

最後是是聯盟號Soyuz發射程式表 T-34:00:00準備加燃料 T-06:00:00安裝電池 T-04:00:00加注液氧 T-02:30:00太空人進入 T-00:45:00發射台服務塔降下 T-00:05:00飛船系統轉為飛船控制, T-00:02:30推進器儲存箱開始加壓 T-00:01:00啟動內部動力 啟動發射程式 第一臍帶塔分離 T-00:00:15第二臍帶塔分離 T-00:00:10發動機渦輪轉速達到起飛速度 T-00:00:05第一級火箭最大推力 T-00:00:00燃料輸送塔分離,火箭起飛 T+00:01:10速度500 T+00:01:58捆綁助推火箭分離 T+00:02:00速度1500 T+00:02:40逃逸塔發射罩分離 T+00:04:58芯級火箭分離高度170km 第三級點火 T+00:07:30速度6000 T+00:09:00船箭分離 對當天情況的的還原:

一,對時間上的分析 首先,13:08 UT時間,即台北時間21:08分,火箭發射。 接著,依照報導所描訴的,從濟南飛往烏魯木齊和從昆明飛往烏魯木齊的南航新疆航空公司機組人員在哈密飛往奇台的航線上發現不明飛行物。時間為晚上21點零3分,(個人意見:這個時間應該是由誤差的,關鍵是,當時發現飛行物後立刻看的表,還是,根據回憶,或者根據飛行物消失時的時間回推?) 按照飛機的觀測持續時間大約10分鐘。(個人意見:如果不是記者理解,報導方面的問題。從這一點看出,他們沒有準確的計時,只是說大約10分鐘。這正好證明他們在發現時間上有也有誤差。)從飛機上看飛行物飛行時間為21:03-21:13 (個人意見:誤差應該在5-10分鐘上下。) 然後,新疆喀納斯是在9月8日晚9時20分左右發現,從發現到消失整個過程不到50秒。(個人意見:誤差應該在5-10分鐘上下。)從地面上看飛行物飛行時間為21:20-21:21 (個人意見:它們看到的是,從上升狀態到螺旋狀態轉變的情況) 火箭是台北時間21:08分發射的.大概在21:10分左右離開稠密大氣層,在21:13進入接近200公里的高軌。(個人意見:因為當時航班處在幾千米的高空,是不是可以在火箭離開稠密大氣層時就可以看到,如果成立的話,那么其發現火箭的時間一定比地面要早一些。) 接著在21:13分,船箭分離,此時因為某種原因,產生螺旋狀的狀態,同時向大氣層運動,在幾分鐘內燒毀。 從結果看,在允許5-10分鐘誤差的情況下,符合我的猜想。 如果我所分析的情況正確,這個現象一定有以下幾個條件.

1.其螺旋形軌跡保持時間應該很短,即因為其剩餘燃料不多,又因為其很快會再入大氣層燒毀.估計時間應該在4分鐘以內. (個人意見:我是根據神舟六號返回時間表推算出來的,如下: ...... 3時52分,飛船飛過非洲大陸上空,向祖國飛來。4時02分,飛船飛過南亞上空,航天員報告飛船工作正常,感覺良好。4時07分,飛船推進艙和返回艙成功分離。4時13分,飛船已進入黑障區。4時16分,著陸場站測控設備發現飛船。 ...... 黑障區是在40km-80km如果沒有隔熱設備必定燒毀.其中神舟六號是在4時07分分離的,考慮到近地點高度在200公里左右,比聯盟號第二級所處高度要高。及其返回時的操作。所以推算出螺旋狀態的時間一定在4分鐘以內。)

2.在中國境內,發現其光點上升時間在地面上至少應該在火箭處於稠密大氣層以上,而亮點消失時間就是船箭分離時間。經過這樣的計算,可以得出:發現光點上升的時間一定不超過7分鐘。

3.綜合計算,如果目擊者在計時方面沒有誤差,其整體目擊時間不超過11分鐘. 從目前的目擊報告來看,9.8事件完全符合我的觀點。至少證明,用火箭發射過程來解釋9.8現象,是有一定根據的.但是也不能下結論,因為我們是建立在某種火箭入軌軌跡的基礎上。但我查遍了資料,也沒有找到可以確認軌跡的證據。

二,對產生現象的分析:

1,發光的產生: 我認為這是一類由陽關照射形成的特殊現象,只在北方較高緯度地區發生,而且發生時間應該在日落後或者日落中,因為陽光如果太強就會掩蓋火箭的反光,而高緯度地區日落後,陽光依然可照射到幾百公里高的物體 。

2,螺旋狀運動形態的產生: 我認為,處於上升狀態的光球是火箭與飛船尚未分離時產生的,當到達一定高度時火箭分離,因為上升部(包括載荷倉)離地球越來越遠,所以地面上的人看起來就是消失了,而被分離的第2級或者第3級,一方面要繼續噴射未燒完的燃料,另一方面由於分離後產生的慣性,和引力的影響,再加上失去平衡。就會產生這種螺旋運動形態。而大多數,沒有進行螺旋運動則是燃料用盡,所以無法產生,只看到上手和消失過程。請注意:當年挑戰者號爆炸時的情景。助推器也進行了C字形,和閉合曲線的運動,因為處在最大推力狀態,所以沒有產生經典的螺旋,如果把它放在200KM左右的高空,並且推力恰到好處,是否會出現螺旋狀態呢?

3,方向:我認為,螺旋方向,即順時針,逆時針,是在太空隨機產生的,取決於最後分離時的狀態。而整體的運動方向多是自東向西,對於這點,我認和地球自轉方向,沒有必然的聯繫。因為當螺旋狀態出現時期運動幅度很小,並且時間也很短,考慮到當時廢棄火箭的受力,一個方向不確定的推力,一個向下的引力,也是有可能改變當時因慣性而繼續運動的方向。從自東向西到反方向。

4.關於發現5個以上的線狀尾跡的解釋:我認為中間的亮點為火箭的噴射口一方面是噴射火焰的高亮,一方面為火箭的反光,所有尾跡都是火箭在高速運動時,引起對空氣的擾動(空氣動力學擾動原理),從而火箭周圍大氣產生流動狀態,密度發生了改變,在陽光的照射下產生了這種情況。火箭發射時也可以發現類似的現象。而以前,飛機在陽光照射下產生V字型,U字形的尾跡么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以上分析的結論:火箭發射有可能造成類似事件。但無實質性證據。

下面是,螺旋發光體記錄與空間發射記錄對比:

1970.6 時間不詳 1971.9.17 ? 1971.9.26 ? 1972 時間不詳 1977.7.26 Kosmos 934 Spacecraft: Zenit-6 Numbers: 1977 payload #76 ; 1977-072A ; 2476th spacecraft. Type: Reconnaissance Sponsor: Soviet Union's Defense ministry Launch: 27 July 1977 at 18h14 UTC, from Plesetsk Cosmodrome, by an A-2/Soyuz (11A511U). 1979.6.16 ? 1979.7.26 Kosmos 1117 Spacecraft: Zenit-4MKM Numbers: 1979 payload #82 ; 1979-068A ; 2803rd spacecraft. Type: Reconnaissance Sponsor: Soviet Union's Defense ministry Launch: 25 July 1979 at 15h21 UTC, from Plesetsk Cosmodrome, by an A-2/Soyuz (11A511U). 1979.9.19 ? 1981.7.24 ? 1982.6.18 Kosmos 1379 Spacecraft: IS-P Uran Numbers: 1982 payload #72 ; 1982-060A ; 3231st spacecraft. Type: Antisatellite technologies Sponsor: Soviet Union's Defense ministry Launch: 18 June 1982 at 11h04 UTC, from Baykonur Cosmodrome's LC-90, by a F-1/Tsyklon 2. Kosmos 1380 Spacecraft: Parus Numbers: 1982 payload #73 ; 1982-061A ; 3232nd spacecraft. Type: Navigation Sponsor: Soviet Union's Defense ministry Launch: 18 June 1982 at 11h58 UTC, from Plesetsk Cosmodrome's LC-132/2, by a Kosmos C-1 (11K65M 53783-460). Kosmos 1381 Spacecraft: Zenit-6 Numbers: 1982 payload #74 ; 1982-062A ; 3233rd spacecraft. Type: Reconnaissance Sponsor: Soviet Union's Defense ministry Launch: 18 June 1982 at 13h00 UTC, from Baykonur Cosmodrome, by an A-2/Soyuz (11A511U). Orbit: 1984.8.12 ? 1986.8.12 EGP / Ajisai Spacecraft: Experimental Geophysical Payload Numbers: 1986 payload #89 ; 1986-061A ; 3912th spacecraft. Type: Geodesy Sponsor: Japan's NASDA Launch: 12 August 1986 at 20h38 UTC, from Tanegashima Space Center's N (or O)?, by a H-1 ETV (H-15(F)). JAS-1 / Fuji-Oscar 12 (FO-12) Spacecraft: Numbers: 1986 payload #90 ; 1986-061B ; 3913th spacecraft. Type: Communications (radio-amateur) Sponsor: Japan Amateur Radio League Launch: 12 August 1986 at 20h38 UTC, from Tanegashima Space Center's N (or O)?, by a H-1 ETV (H-15(F)). Orbit: 1,479 km x 1,497 km x 50° MABES / Jindai Spacecraft: Numbers: 1986 payload #91 ; 1986-061C ; 3914th spacecraft. Type: Technology Sponsor: Japan's NASDA Launch: 12 August 1986 at 20h38 UTC, from Tanegashima Space Center's N (or O)?, by a H-1 ETV (H-15(F)). 1987.8.27 ETS-5 / Kiku 5 Spacecraft: Numbers: 1987 payload #92 ; 1987-070A ; 4066th spacecraft. Type: Communications Sponsor: Japan's NASDA Launch: 27 August 1987 at 9h20 UTC, from Tanegashima Space Center's N (or O)?, by a H-1 (H-17(F)). 1988.8 時間不詳 1989.3.13 STS-29 Spacecraft: Discovery Numbers: 1989 payload #29 ; 1989-021A ; 4299th spacecraft. Type: Piloted spacecraft Sponsor: NASA Launch: 13 March 1989 at 14h57 UTC, from Cape Canaveral's LC-39B, by the Space Shuttle. TDRS 4 Spacecraft: TDRS D Numbers: 1989 payload #30 ; 1989-021B ; 4300th spacecraft. Type: Communications (data relay) Sponsor: NASA launch: 13 March 1989 at 14h57 UTC, from Cape Canaveral's LC-39B, by the Space Shuttle. Deployed fromn Discovery payload bay on 13 March 1989. 1991 時間不詳 1995.3.30 Gurwin 1 / TECHSAT-1 Spacecraft: Numbers: 1995 payload #30 ; 1995 3rd loss ; 5138th spacecraft. Type: Technology Sponsor: Techn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Israel Launch: 28 March 1995 at 9h00 UTC, from Plesetsk Cosmodrome's LC-158, by a Start. Orbit: n/a Mission: The Russian Start-1 launcher failed and destroyed both spacecrafts. Source: Jonathan Space Report No. ; Spacewarn No. ; National Space Science Data Center's ; Jonathan McDowell's Master List ; Mark Wade’s Encyclopedia Astronautica ; TRW Space Log ; A Brief History of Amateur Satellites ; UNAMSAT (Oscar 29) Spacecraft: Numbers: 1995 payload #31 ; 1995 4th loss ; 5139th spacecraft. Type: Radio-amateur communications Sponsor: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exico Launch: 28 March 1995 at 9h00 UTC, from Plesetsk Cosmodrome's LC-158, by a Start. EKA-2 Spacecraft: Eksperimental'niy Kosmicheskiy Apparat Numbers: 1995 payload #32 ; 1995 5th loss ; 5140th spacecraft. Type: Technology Sponsor: Russia Launch: 28 March 1995 at 9h00 UTC, from Plesetsk Cosmodrome's LC-158, by a Start. Brasilsat B2 Spacecraft: Numbers: 1995 payload #33 ; 1995-016A ; 5141st spacecraft. Type: Communications Sponsor: Brazil Launch: 28 March 1995 at 23h14 UTC, from Kourou Space Center's ELA-2, by an Ariane 44LP+ (V71). Hot Bird 1 / Eutelsat HBI Spacecraft: Numbers: 1995 payload #34 ; 1995-016B ; 5142nd spacecraft. Type: Communications Sponsor: Eutelsat Launch: 28 March 1995 at 23h14 UTC, from Kourou Space Center's ELA-2, by an Ariane 44LP+ (V71). 1995.7.26 Spacecraft: Glonass s/n 80L / Uragan No. 80L Numbers: 1995 payload #62 ; 1995-037A ; 5170th spacecraft. Type: Navigation Sponsor: Russia's Defense ministry Launch: 24 July 1995 at 15h52 UTC, from Baykonur Cosmodrome's LC-200/39, by a D-1-e/Proton-K/DM-2 (8K82K 374-01 / 11S861 77L). Kosmos 2317 Spacecraft: Glonass s/n 81L / Uragan No. 81L Numbers: 1995 payload #63 ; 1995-037B ; 5171st spacecraft. Type: Navigation Sponsor: Russia's Defense ministry Launch: 24 July 1995 at 15h52 UTC, from Baykonur Cosmodrome's LC-200/39, by a D-1-e/Proton-K/DM-2 (8K82K 374-01 / 11S861 77L). 1997.10-12 時間不詳 1997.10.4 Progress M-36 Spacecraft: Progress 7K-TGM No. 237 Numbers: 1997 payload #101 ; 1997-058A ; 5434th spacecraft. Type: Cargo delivery to Mir Sponsor: Russia (Korolev's Design Bureau) Launch: 5 October 1997 at 15h08 UTC, from Baykonur Cosmodrome's LC-1, by an A-2/Soyuz (11A511U). EchoStar 3 Spacecraft: Numbers: 1997 payload #102 ; 1997-059A ; 5435th spacecraft. Type: Communications Sponsor: Echostar Communications Corp. Launch: 5 October 1997 at 21h01 UTC, from Cape Canaveral's LC-36B, by an Atlas IIAS ((1N), AC-135). 2002.6.30 ? 2002.8.28 Atlantic Bird 1 Spacecraft: Chronologies: 2002 payload #57 ; 2002-040A : 6079th spacecraft. Type: Communications (multi-service) Sponsor: Eutelsat organization Launch: 28 August 2002 at 22h45 UTC, from Kourou Space Center's ELA-3, by an Ariane 5G (Ariane 513, V155). MSG 1 Spacecraft: Meteosat Second Generation 1 Chronologies: 2002 payload #58 ; 2002-040B : 6080th spacecraft. Type: Meteorology Sponsor: Eumetsat organization Launch: 28 August 2002 at 22h45 UTC, from Kourou Space Center's ELA-3, by an Ariane 5G (Ariane 513, V155). Orbit: Geostationary at 10° East longitude Mission: MSG 1 is the first of the Meteosat Second Generation satellites built by Alcatel (Cannes) for Eumetsat, the European weather satellite organization. The MSG satellite is a spin-stabilized cylinder looking much like the old Meteosats (the first of which went up in 1977), but significantly larger. The 3.2-meter diameter satellite has a dry mass of about 1,000 kg and carries about 1,010 kg of propellant. It has a pair of Astrium 400N bipropellant thrusters for orbit raising. The SEVIRI imager will take pictures of cloud cover as the satellite spins at 100 revs per minute. MSG 1 also carries an Earth radiation budget experiment (GERB) and the GEOSAR search-and-rescue transponder. 2005.9.8 ; Progress M-54 / ISS 19P Spacecraft: Progress M (7K-TGM) No. 354 Chronologies: 2005 payload #45 ; 2005-035A ; 6343rd spacecraft. Type: Cargo delivery to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Families: 109th Progress cargoship (19th to ISS) ; Ranks: 3453rd Russian spacecraft (1068th civilian) ; Sponsor: Russian Federal Space Agency Launch: 8 September 2005 at 13h08 UTC, from Baykonur Cosmodrome's LC-1, by a Soyuz-U. 2005.9.25 Navstar 57 / USA 183 Spacecraft: GPS 2R-M1 / GPS 2R-14 Chronologies: 2005 payload #48 ; 2005-038A ; 6346th spacecraft. Type: Navigation Families: 57th Navstar satellite ; Ranks: 1707th American spacecraft (1105th military) ; Sponsor: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Launch: 26 September 2005 at 3h38 UTC, from Cape Canaveral Air Force Station’s SLC-17A, by a Delta II 7925.

結論:有6例沒有明確地記錄,只有3-5例用火箭發射可以和理解釋,剩下的事件,用火箭來解釋有矛盾。

最後結論:經過螺旋發光體出現時間與空間發射時間的對比發現:

1.用火箭第2,3級造成的,可以解釋一些現象。

2.如果全部用火箭第2,3級造成的,又有部分時間有誤差,說明還有未知因素。

3.個別事件發生當天,無任何空間發射記錄。

4.對於火箭第2,3級具體形成機理還有待驗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