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紋

螭紋

蟠螭紋,簡稱“螭紋”。《說文》:“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鏤。”一些古籍中也說螭屬龍。春秋時代,蟠螭紋的興起,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蟠螭紋是完全圖像化的紋飾,它已經不再帶有任何神秘的色彩了。這在青銅器紋飾的發展上,無疑是一次有巨大意義的變革。圖案中的螭有的有角,有的無角,以後者為多,作張口、卷尾、蟠屈形態,盛行於春秋戰國。

螭紋簡介

頭部似而嘴較方,耳為“幾”形下迭耳,或凹且小,或有角,或無角,五宮生動,眼睛較大,眼球凸起且圓,嘴部似凸起或三段式,還有的螭嘴細長而似錐,細身肥腰,尾部為卷絲狀或分叉卷向兩側。

盛行時期

漢代較為流行,宋代清代均有製作,但是神韻與漢代相去較遠。

螭紋螭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