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蝶戀花
六曲闌乾偎碧樹①,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②。誰把鈿箏移玉柱③,穿簾海燕雙飛去④。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⑤。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⑥。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①偎:依靠。
②黃金縷:指嫩柳條。
③鈿箏:用羅鈿裝飾的箏。
④海燕:燕子的別稱。古人認為燕子生於南方,渡海而至,故稱。
⑤一霎(shà):極短的時間。
⑥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暗用金昌緒《春怨》詩意:“打起黃鶯兒,莫救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白話譯文
廡廊上的欄桿曲折盤轉,像是有意無意倚偎在綠樹上,春風輕拂,千萬條碧綠柔美的柳枝在朝陽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澤。
遠處,傳來了美妙悠揚的箏樂聲,是那么的賞心悅耳,逗引得樑上的燕子雙雙穿過門帘,撲向春天溫馨的懷抱。
然而,只幾天時間,已是物換景遷:迎風飄揚的柳絲籠罩在漫天飛舞的落絮中;紅艷艷的杏花,也經不住清明時節的紛紛細雨,眨眼間便萎謝凋零。
我想在夢中排遣春愁,可濃睡中,卻被黃鶯的啼叫聲驚醒,美麗的夢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
作品鑑賞
這首詞是擬寫閨情之作,全篇以寫景始而以情終,景中含情,情又襯景,因而被評為“金碧山水,一片空濛。”(譚獻《譚評詞辨》)
上闋從春光寫起。“六曲闌乾”三句極力描寫庭院的春日明媚風景。曲曲紅闌,被綠茵扶疏的碧樹所環繞;院中的楊柳隨風搖擺,如絲如縷的柔條在夕陽的晚照中輕盈飛舞,好一派靜謐、優美的景色。一個“偎”字,寫出自然景物與人工景物的和諧、親昵,一個“展”字,寫盡了柳條的媚態,詞的意境,就在這柔和、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而突如其來的琮琮箏聲,打破了這安靜的氛圍,也驚起了雙燕,穿簾而去。由燕子的安居,可知閨中的冷清;由箏聲的驚燕,可知聲音之激越,彈箏者心情之鬱悶也可見一斑。儘管全部是寫景,但閨中人獨處的難堪之情已經隱約可見。上闋中詞人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個角度進行描寫,先寫箏鳴聲之淒婉,再寫成雙的海燕穿簾而去,所見所聞,勾起詞人隱隱的孤獨與惆悵之感,為下文進一步抒情做鋪墊。
下片抒傷春之情。首三句寫詞人所見:遊絲、落絮、紅杏花,這些景物的描寫,暗示春之將逝。依舊由景開始,但是“滿眼”一詞已經凸現了人的出現,是從閨中人的視線和心情來看景了。“遊絲”和“落絮”都是經典的春愁繚亂、幽思綿綿的意象,“滿”和“兼”字更說明了一種無聊、無奈的心情。這是突然降下的一陣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最後一句由春光繚繞歸結到春閨的愁思,一個“亂”字說明了心緒之亂,“無尋處”則點出了好夢被驚醒後的煩惱與憂愁。經過這兩句一點化,前面的景語全都變成了情語,令人回味不已。
整首詞詩人由寫景始,由寫人終。寫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於變化,在變化中蘊含了作者的情感,寫人先寫人物的行動,把細箏移玉柱,但穿簾雙燕卻勾起了主人公無限的傷感,成為全詞感情轉折的基點。再寫人物的心理,“驚殘好夢無尋處”,直接抒發主人公內心的傷感。整首詞寫景與寫人相互交融,通過穿簾的雙燕,亂語的“黃鶯”、“遊絲”、“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動步步呈現,達到了情與景的高度統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稱“金碧山水,一片空濛。”全詞在藝術風格上語言明麗,用意婉曲。
作者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漢族,北宋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人。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江右人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十四歲時就因才華洋溢而被朝廷賜為進士。之後到秘書省做正事,北宋仁宗即位之後,升官做了集賢殿學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歲時過世。性剛簡,自奉清儉。能薦拔人才,如范仲淹、歐陽修均出其門下。他生平著作相當豐富,計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刪次梁陳以下名臣述作為《集選》一百卷,一說刪並《世說新語》。主要作品有《珠玉詞》。